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思想经济”创造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3: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世纪90年代,硅谷的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创造了美国经济的一个奇迹。本世纪初,那场股市泡沫破裂给硅谷带来的灾难震惊了全世界。硅谷现在状况如何?这是记者飞往旧金山时脑海中油然而生的一个问题。

  抵达西海岸后,记者驱车沿着贯穿硅谷的101号高速公路南下。高峰时刻,10条车道的公路也出现堵塞。公路两边不时可以看到新颖漂亮的办公大楼,上面标着惠普、甲骨文、
雅虎、IBM等著名公司的名字。我们拐下公路,走马观花,到了英特尔、思科、太阳等几个大公司的总部。初步的印象,树木成荫,环境幽雅,各公司庭院占地很大,附近餐馆商店和购物中心等服务设施相当完善,比前几年记者来这里所看到的明显提升了一步。

  硅谷的特点:风险投资多

  为全面了解硅谷这几年的变化,记者到有“硅谷首都”之称的圣何塞市。市政府经济发展部的约瑟夫·海基斯介绍了硅谷的情况。他说,硅谷不是一个行政单位,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大致是旧金山以南,以圣何塞为中心,包括圣塔克拉克县及其周围的一些地区。目前,该地区面积有2400平方公里,有7000多家高科技公司,人口240万多。

  海基斯指出,硅谷公司的一大特点是风险投资多,美国25%的风险投资都下注硅谷。有这么多风险投资,是因为硅谷的公司创新能力特别强,去年全美11%的专利来自硅谷。风险投资又集中在雇员平均只有7人以下的小公司中,2000年至2002年,硅谷就诞生了2.38万家新公司。每年有许多小公司涌现,又有许多小公司破产。那些经受了竞争和淘汰考验的,就生存了下来。

  谈到5年前的那场股市冲击,海基斯认为并不突然,因为上世纪90年代硅谷发展实在太快了。1992年,投入到硅谷的风险投资才10亿美元,到2000年就增长为350亿美元。风险投资是有投机性的,而当时大家对硅谷盲目乐观,投资已经超过市场的需要,调整是必然的。股市崩盘硅谷冲击最大的是大批小公司破产,大公司也纷纷裁员,2000年至2005年,硅谷失去了11.8万个工作岗位,占全部雇员的9%,失业率最高时达到8%。这迫使硅谷进行产业和公司内部的结构调整。从2002年开始,硅谷的经济已经走出低谷,逐步恢复。最明显的迹象是,2005年硅谷公司的雇员第一次止跌回升,增加了2000多人,而且这种增加是普遍的,涉及大部分产业。此外,人均生产率在不断提高,公司盈利增加,人均收入也连续两年提高,达到近7万美元。

  硅谷的优势:创新能力强

  经过这场风暴,硅谷的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以往只集中在信息产业,现在硅谷的支柱产业分别为软件、创新服务、半导体和设备制造、计算机和通信硬件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经过调整,这些产业增强了竞争力,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因此仍吸引大量投资。硅谷去年的风险投资达到80亿美元。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硅谷的工作岗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减少得最多的是电子、半导体和通信业的设备制造工程师职业,都分别减少了20%以上。但软件工程师、管理分析人员、市场研究分析人员的工作岗位却增加了。

  硅谷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海基斯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足够的投资基金……但最重要的在于其创新能力。一项调查显示,在硅谷,设计、科研、管理等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作占了全部工作岗位的23%,连62%的硅谷工人都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创新能力。在硅谷创新已经不是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要求,而是对大部分工作胜任者的必要条件。硅谷2004年得到9000多项专利,人均专利数量在10年内增加了3倍。

  记者在参观英特尔公司博物馆时发现,其发展历史实际上是硅谷的一个缩影。它的两位创始人鲍勃·诺伊斯和戈登·莫尔就是从一个车库里的简陋实验室起步,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芯片制造商的。

  在硅谷,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它告诉人们创新的力量是无穷的。硅谷创新优势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指标是该地区的创新服务性企业,如科学研究和开发、工程设计和服务、科技顾问公司等越来越多,已成为仅次于软件的第二大产业,也是5年来唯一雇员增加的产业,这一变化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维持创新能力和不断进行产业调整,是未来硅谷发展的目标。硅谷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调整,即使是高科技产品,低端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已经逐步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国外新兴市场国家,而硅谷则加强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增大产品的附加值,在全球性的产品“价值增长链”中始终保持主导和高端的地位。用硅谷的新名词来表达,就是将硅谷的经济变为一种“思想经济”,即以创造性的点子、设计、管理和服务来创造价值,作为硅谷经济的增长点。

  (本报纽约电)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邹德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