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家年:中国公共外交的互动新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10:2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李忠发、林立平)“俄罗斯艺术300年展”、“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古代印度瑰宝展”……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王琪往返于北京各展馆,尽情享受来自各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大餐。一年中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众多的大型展览,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事,王琪直呼“过瘾”。

  和王琪一样,很多中国民众今年都感受到浓厚的异国文化气息。这源于一系列国家
年活动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蓬勃开展,而其中文化活动又是国家年活动的“重头戏”。

  继2003年至2005年中法互办文化年后,国家年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俄罗斯年”、“中印友好年”、“意大利年”、“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及奥地利“中国年”,让中国洋溢着节日氛围,“中国红”更是成为对象国的流行元素。

  2007年,俄罗斯“中国年”、“中韩交流年”、“日本中华年”“西班牙年”等国家年活动还将继续展开。

  分析人士认为,互办国家年,增强中外文化交流,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也为推动中国人近观外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中外文化进行频繁而良好的交流,有利于人民间的彼此了解和友谊。

  2006年,“俄罗斯年”规模空前,共举办200多项活动,中方参与人数已超过50万人,观众达几亿人,在中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印在两千多年交往史上第一次举办“中印友好年”活动,涉及文化、政治、经贸、科技和国防等领域的50余个项目;“意大利年”的数十项活动,向中国公众提供了了解意大利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窗口。

  以国家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国家年这一特殊的形式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通过集中、大型的文化互动带动各个方面的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加强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冯玉军把国家年归结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他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主要形式,各国民众在国与国的各领域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让民众参与国家外交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可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对外关系的顺畅发展。”冯玉军说。

  国家年活动不仅仅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政治、经贸等领域的更紧密关系。

  根据“中印友好年”安排,中国和印度7月重新开放了连接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恢复了两国中断44年的边境贸易;作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最重要的成果,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首次在广西南宁举行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

  国家年活动以国家为主体,其背后是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推动。中俄“国家年”由两国元首共同倡议,“中印友好年”由两国总理商定,“意大利年”在意大利总统钱皮访华时确定下来。

  胡锦涛11月与印度总统卡拉姆共同出席“中印友好年”庆祝活动时表示,近一年来,两国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扩大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合作,把中印友好推向了新高潮。

  “各国领导人都意识到民众之间的交流对国家外交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也乐于为此努力,这是他们直接推动国家年活动的原因。”冯玉军说。

  国家年为国家间的交流与互动搭建了平台、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交流与互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年的一两年时间。相聚有尽时,情谊无绝期。国家年活动是短暂的,但是两国人民的友谊是长久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