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网络媒体也要打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9:25 国际在线

  最近,某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前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时表示,“中国年轻人在国内被反复灌输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以致其对日本的示威行动转化为暴力事件”。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很多中国读者的不满,很多人在网上发表了一些激烈的言论。

  这篇文章所提到的示威是去年发生的,李光耀又何以现在发出这样的声音呢?仔细
阅读这则报道,消息来源竟是某网站,而这家网站发布的消息也是转载自其他网络媒体。更为奇怪的是,最近几期的《时代》周刊并没有对李光耀进行过什么专访。寻根溯源细察之下,才发现李光耀的这番言论实际是刊登在去年12月的《时代》。最初发布消息的网络编辑很有可能是在时间上犯了大错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时间错了,不仅会影响新闻的价值,甚至会造成假新闻。事隔一年多,这位网络编辑却“让”李光耀出来评说,难免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假新闻、错新闻的出现,在今天的网络媒体中并非偶然现象。先是比尔·盖茨身死网络,再有南开大学选美风波,王小丫和陈章良在多个网络上“宣告”结婚。甚至出现在同一个网络媒体上,先有假新闻,再大言不惭地出现辟谣新闻。这样的做法尽管增加了点击率,却降低了公众对于网络媒体的信任度。网络暴政、侵犯隐私、侵权甚至诽谤充斥了2006年的中国网络故事。李光耀的这则过时新闻只不过是“剩菜回锅”,还不算是胡编乱造。

  网络从诞生之初,就以其自由写作的特性,被西方学者誉为“数字化民主社会”。但是任何舆论空间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受一定的道德和规范约束,更不要说网络舆论和现实舆论之间已经连接得如此密切了。网络舆论,已经不再是一种虚拟的和无实际杀伤力的产物了。其结果从小处说,可能误人误事,一个在网络上被无缘无故斗倒批臭的人,也往往在现实社会中遭受千夫所指。从大处讲,网络假新闻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误国误民。

  今年《时代》周刊将网民评选为2006年年度人物,网民以及网络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改变、甚至颠覆世界的一支生力军。从网络新闻到讨论区、再到博客,各种新形态应运而生,人人可能成为“新闻发布者”、“舆论引导者”,网络舆论已经被当作公共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条网络新闻可能会激起数千乃至上万人的关注。但是在陶醉于这种“一呼百应”、“颠覆世界”的快感时,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权力和责任是相等的呢?当我们今天的网络媒体已经拥有对公众舆论巨大的影响力的时候,责任也就变得空前重要了。

  我们担心的是,人们会由于少数虚假内容而迁怒于整个网络媒体,那么最后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悲哀了。看来,网络媒体的自律,特别是防假、打假既是一个行业道德和规范问题,也是一个保证网络媒体自由和威信的前提。这次受到冲击的李光耀先生可能感受不到中国网民的指责,但是作为网络媒体自己,恐怕就不是停止指责那么简单的了。(来源: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