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梅兰芳1935年访问苏联掀起“中国京剧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9:47 国际在线

  

梅兰芳1935年访问苏联掀起“中国京剧热”(图)

  1935年,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中)指导梅兰芳(左)拍摄京剧电影《虹霓关》。

  “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当外国朋友碰到这个问题时,恐怕很多人会想起中国的国
粹京剧。而在京剧这门高雅、华美的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已故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功不可没。尤其在1935年,梅兰芳对苏联的演出访问不但征服了苏联观众,还掀起了“中国京剧热”。

  苏联成立专门委员会,热情邀请梅兰芳访苏

  早在梅兰芳访苏前,很多苏联人,尤其是艺术家就对梅兰芳慕名已久。1934年3月,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艺术部主任齐尔略夫斯基在与中国外交官吴南如的谈话中偶然得知,梅兰芳即将赴欧洲访问,途中要经过莫斯科。听到这个消息,齐尔略夫斯基喜出望外。他告诉吴南如,苏联艺术家们早就仰慕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渴望一睹为快,并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梅大师能在苏联登台演出。此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帮办鲍乐卫也表示了同样的愿望。苏方的愿望很快就通过旅居苏联的戈公振转达给了梅兰芳,后者立刻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决定赴苏演出。

  1934年12月,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科向梅兰芳发出正式邀请:“梅兰芳先生:阁下优美之艺术,已超越国界,遐迩知名,而为苏联人士所钦仰。兹特敦请阁下莅临莫斯科表演……”与此同时,苏方专门成立了接待委员会,主席是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会长阿罗舍夫,委员有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著名作家特列杰亚考夫和各大剧院院长等。

  梅兰芳演出场场爆满,斯大林、高尔基莅临观看

  为迎接梅兰芳的到来,苏联艺术界做了充分准备。从1935年初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就张贴出印有“梅兰芳”三个中国字的广告,商店的橱窗里也陈列着大幅的梅兰芳戏装照片。《真理报》、《消息报》、《莫斯科晚报》等报纸不断刊登照片和文字,介绍中国的戏曲以及梅兰芳本人的情况。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还特意编印了三种俄文书籍,在剧院中发售,它们是《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大剧院所演三种戏之对白》。经过宣传,梅兰芳在这两座城市几乎家喻户晓。

  1935年2月,苏联专门派轮船“北方”号赴上海迎接梅兰芳。为使梅兰芳旅途舒适愉快,苏方特意将轮船油饰一新,船上的设施也做了改造。2月27日,轮船到达苏联远东城市海参崴。上岸后,梅兰芳又乘西伯利亚特快列车前往莫斯科。当3月12日列车开进莫斯科车站时,热烈的欢迎场面令梅兰芳终生难忘。

  从3月5日开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各大剧院就开始售票,票价一般是25卢布。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门票全部售完,许多没有买到票的人不得不花高价购买黑市票。

  3月23日晚,梅兰芳的第一场正式演出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的音乐堂隆重举行。这一天,音乐堂装饰一新,舞台两侧悬挂着中苏两国国旗,黄缎制成的幕布绣有“梅兰芳”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幕后是宫殿式的布景,华丽多彩。梅兰芳和剧团的人员在如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舞台,上演了《汾河湾》、《嫁妹》、《青石山》、《刺虎》等剧目。每场戏结束后,他们都要在观众的欢呼声中数次谢幕才能下场。此后的演出,场场如此。前来观看的人除了苏联戏剧界人士外,还有政府要人、文学家,如斯大林、莫洛托夫、伏洛希罗夫、高尔基、阿·托尔斯泰等,他们都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演出期间,普通百姓也对中国京剧如痴如醉。一位女市民不惜花高价买票,看了梅兰芳的所有演出。一些没有买到票的市民,为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常常将剧场大门围得水泄不通,等待散场。许多年轻女子直接高喊“梅兰芳,我爱你!”以表达她们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崇拜。

  4月13日,梅兰芳为此次访问作了告别演出。这次演出被特意安排在苏联国家大剧院。该剧院建于沙皇时代,是苏联戏剧界的最高殿堂,只有那些高水平的歌剧和舞剧才能登上这里的舞台。中国京剧能在此上演,足见其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当晚,剧院的大厅和包厢早早挤满了观众,梅兰芳表演了最受观众欢迎的《打渔杀家》、《虹霓关》等剧目。演出从晚上11时持续到次日凌晨3时,人们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后来,国民政府驻苏使馆给外交部的电报中说:梅兰芳在苏联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外国戏剧家来俄者所未有之荣誉”。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