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三管齐下应对衰落 利于中美关系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0:03 环球时报

  近日,美国新版《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家战略》出台。新战略要求通过建立和保持问责性的国际标准使各国履行反恐义务,通过加强联盟和伙伴关系等举措使反恐战略制度化。新战略将反恐战争界定为思想之争,并将反恐战争地位抬到和冷战一样高的地位,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新的战略扩张之举还是应对自身衰落之道?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重新认识美国的力量构成和美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美国力量如何构成?

  第一层面是物质力量,主要指经济和军事方面,美国在这两方面的绝对实力都在增强,短期内甚至还在拉大与竞争者的差距。但是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失衡,美国调节国内外经济政策的能力都在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新兴大国崛起不可遏止,美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地位和相对经济实力在下降,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不仅如此,由于核技术和核武器的扩散,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形成相对美国的非对称性均势。总体结果是美国物质力量的相对衰落。

  第二层面是制度力量,主要指美国维持传统国际体系方面面临重大挑战,无力或不情愿维系以联合国为基础的传统多边秩序,从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霸权堕落为求得本土安全的自私强权。这是笔者曾提到的“防止美国过快衰落”的原因。相反,地区机制建设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美国担心其影响力受到挤压,甚至被边缘化。当然,美国制度力量的堕落,还源于其过河拆桥行为等自身战略的矛盾性及外交准则的多重标准。比如,美印核协议就是破坏核不扩散体制的典型行为。

  第三层面是观念力量,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由于滥用武力和先发制人不断下降。美国企图以民主化战略改造中东、中亚的大中东、大中亚计划基本上全盘失败,反美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不仅如此,在传统的优势领域,如全球政治经济号召力也在下降。中国已经代替美国成为吹奏市场经济号角的桥头堡,发出支持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声音;相反,全球化造成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国内甚至出现退出全球化、提倡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民族主义声音,美国民众和政治精英普遍产生全球化失落感和焦虑感。

  总的说来,物质力量的相对衰落、制度力量的堕落、观念力量的失落,是美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然而,这只是美国在全球化第一波的处境。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大战略一直在塑造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间摇摆。世界银行新近发表的报告显示,我们即将进入全球化的第二波。

  遏制颓势、恢复优势、塑造强势

  新保守主义的失败表面上是美国硬实力的透支和软实力的不济,实质是三层面力量的不平衡:滥用美国物质力量,高估美国的制度力量,损害美国的观念力量。其结果是美国深陷

伊拉克战争泥潭,抽身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已经为中期选举结果所充分佐证。

  应对全球化第二波,防止过快衰落,美国正在反思其战略,从力量三层面着手三管齐下,即遏制颓势、恢复优势、塑造强势,实行战略突围和解套。

  遏制颓势。面对美国物质力量的相对衰落,美国的应对之道是:引导、控制和防范。所谓引导,即将可能对自己形成挑战的力量增长引导至一定轨道,并最终纳入美国主导的制度层面。比如美国对朝鲜核问题,如果物质力量方面的扩散不可避免,则试图通过制度层面套牢。控制主要是指控制新兴大国崛起的节奏,通过战略对话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速度,减少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冲击并使中国能够分担美国债务霸权的责任。防范即在引导和控制失效的情形下,着眼于安全上堵死中国等新兴大国的挑战美国霸权的道路,使后者在权衡利弊后知难而退,只能进入美国留下的唯一出路。

  恢复优势。发挥优势,避免劣势,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优势在军事、在对安全机制的主导地位上,劣势在经济相对力量下降和空前的债务霸权。因此,美国的战略是塑造地区安全一体化秩序以抵消地区经济一体化对自身影响力的侵蚀。当然,不放弃经济一体化的冲动,比如面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外交影响,鼓吹亚太自由贸易区,倡导跨大西洋自由贸易联盟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知识产权等规则的强化和推行来恢复优势。一句话,通过霸权减负和转型,着眼制度力量恢复美国的战略优势。

  塑造强势。为扭转美国观念力量的失落,美国转而打造民主同盟理念,重塑国际社会共识。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重拾观念的力量,挽救下滑的软实力,应对全球反美趋势,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这些都是美国从以武力推行民主的伊拉克陷阱中汲取的深刻教训。今后美国的战略推行,将更隐蔽,更具挑战性。

  为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

  鉴于美国三方面力量遭遇的挑战及可能的反弹,中美关系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集中体现在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道路选择,以及由此催生的世界新秩序选择上。这就是中美关系具有全球意义的潜台词。

  刚刚启动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除了有管理具有全球意义的两国经济关系、协调中美两国的全球化战略的作用外,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两国从经济领域开始磨合,以建构新的国际秩序。但是,“战略”二字也隐含着博弈和风险,并集中体现在“节奏”二字上,即美国试图通过战略经济对话,并辅之以其他手段,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节奏,引导中国崛起进入其所设定的理想轨道。而对中国来说,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问题,确保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不受到挑战,达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和区域秩序。

  因此,战略经济对话只是“一条腿”。如果不结合战略安全对话,中美不能全面、共同谋划未来世界秩序,则未来的世界仍然难以和谐。此前启动的副外长级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向前推动,以便能够为中美合作应对未来地区、全球安全挑战建立基础。如果出于战略猜疑,最终不能建立起平行发展的经济、安全双轨战略对话机制,中美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战略脆弱局面,实现真正的稳定。这种局面是中美关系缺乏战略互信的写照,更是美国对华战略接触和防范的两面性造成的。

  亚太地区尤其展示两种图景,即以经济为主导的秩序塑造和以安全为主导的秩序塑造。前者以中国为推手,而后者以美国为推手,反映了全球化和地区化的矛盾。未来如果不是殊途同归就是相互竞争和对抗,新的秩序仍然面临变数。缺乏构建未来国际执行方法和结局的共识,将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在构建未来国际秩序问题上,传统的国际秩序的解体或失效将是中国面临的最为关键的国际因素。

  历史给了中美两国探索从安全领域构建国际和地区秩序的机遇,这就是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

六方会谈。六方会谈不止是为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提供可能,更为中美合作缔造和谐亚洲与和谐世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改变美国仅通过战略经济对话与中国创立国际新秩序的一条腿走路局面提供了可能。

  随着中国崛起日益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安全层面,未来中美战略合作构建国际新秩序将具有日益广阔的空间。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大国协调,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存,种种因素为中美深化、平衡战略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作者是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

  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王义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