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中期选举,别样的审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2:10 新闻晨报
□王建伟

  拿执政党开刀的规律又回来了

  

  其实,从美国两党政治的历史来看,执政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去席位,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中期选举一向是美国执政党,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软肋。从1834年
到1998年的一个半世纪里,执白宫牛耳的政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几乎是回回失利。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和美国总统的任期有关。一届美国总统的任期是四年,而国会选举是两年一次。一般在新总统执政两年之后,他和选民之间的“蜜月期”早已过去,头上光环不再,各种问题浮出水面。但是总统的任期还有两年,除非他犯有够得上弹劾的严重罪行,否则你即便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也奈何他不得。因此对政府不满的民众往往会拿执政党的国会议员开刀。但是这一规律近年来也出了两次“意外”。

  一次是1998年的国会中期选举,执政的民主党居然能够保住既有的地盘,反倒是作为反对党的共和党在众院丢失了席位。事后有人分析说,那是因为共和党借克林顿和实习生的绯闻恶搞他,民众有些看不过去,利用选举“惩罚”那些搞得太凶的共和党人。还有一次就是2002年的中期选举,总统布什所在的共和党非但没有在国会失去席位,反而增加了席位。那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震惊世界的“9·11”余波未息,布什登高一呼,俨然成了强有力的反恐领导人。素有在国家面临外来危机时表现出高度爱国主义的美国人又一次团结在共和党的旗帜之下。

  而这一次国会中期选举似乎表明,规律终究是规律,它又回来了。当然执政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去一些席位是一回事,落败到丧失对国会两院的领导权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中期选举导致国会两院控制权双双易手的情况并不多见。它背后涉及到的种种复杂原因就远远超出这一规律的范围了。

  反恐安全问题已打动不了选民

  我们不妨将历史的镜头慢慢摇开来看这次中期选举结果的意义。

  首先从最近处看,就像一些美国舆论所说的那样,这次选举是对布什六年执政表现的一次“公民投票”。布什上台以后,特别是在“9·11”之后,利用美国人民谈“恐”色变,寻求安全的心理,推行强势的内外政策,不断用“战时总统”的名义,扩张行政当局的权力,压缩美国民权的空间,引起美国自由派的强烈反弹。尤其是那场误导国会和舆论,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变成了布什的致命内伤。同时布什政府在去年处理“卡特里娜”飓风时所表现出来的无能,在很多美国人的脑海里还记忆犹新。换言之,在布什执政六年之后,从精英到一般民众对他处理内政外交的能力都发生了质疑。

  其实,布什政府的颓象在2004年总统大选时已经初现端倪。有一段时间的民调,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只是由于当时克里犯了一些不应犯的低级错误,再加上布什的军师罗夫在最后关头打出“价值牌”,把大批保守的福音派民众动员出来投票,才使得布什侥幸过关。

  但是当时布什祭出“反恐牌”、“安全牌”还比较灵。布什也错误地把那次选举的结果看成是美国人民对他内外政策的肯定,给了他民意的托付。他志得意满地声称他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要在第二任内使用这些政治资本。于是他继续我行我素,没有及时在伊拉克等问题上作出政策调整。结果不到两年,他的政治行情就变成了“透支”,民意支持率跌到40%以下。这一次,他的“政治天才”罗夫好像也回天无力了。在选前的最后冲刺阶段,布什还想故伎重演,兜售他以前的强项,即反恐安全问题,但是似乎已打动不了选民。

  美国政治还有一条规律是,国会议员的选举一般以地方问题为主轴,而这一回,恰恰是全国性的议题唱了主角。每个候选人都在谈伊拉克,谈外交。在这种情况下,布什在很多地方成了“票房毒药”。一些过去在伊拉克等问题上对布什亦步亦趋的大牌共和党人,这次几乎是全军覆没。

  对共和党在国会“一党独大”的否定

  我们再把镜头拉开一点来看,这次中期选举的结果也是对共和党在国会十多年“一党独大”的一个历史否定。

  真可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想当初1994年,共和党人在后来成为众议院议长的金里奇的带领下发动“保守革命”,提出和美国人民签订“契约”,一举夺得对众参两院的控制权,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国会的长达十二年的“一统天下”。就像俗话所说的,“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十多年来,共和党人在国会的人事、议题、议程等问题上基本上是一手遮天,作风霸道。民主党人常常成了受气的“童养媳”。当年共和党把民主党从国会多数党的席位上掀下来,是从攻击民主党的“贪腐”开始的。金里奇等人对一些不检点的民主党人穷追猛打,逼得当时众议院的民主党议长辞职下台。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共和党人也开始利用多数党地位的特权和便利,大搞不正之风,接受特殊利益和游说集团的贿赂和影响。这次民主党人一点也不客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肆攻击共和党的“贪腐文化”。在选前披露出来的一系列共和党国会议员的丑闻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倾向。选举的结果也反映了民众对一些国会议员满嘴仁义道德,却只是对人不对己的虚伪的痛恨。

  对冷战后美国保守思潮泛滥的反思

  在一定程度上这次中期选举的结果是对冷战后美国国内保守思潮泛滥的一种反思。这一点特别反映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经过这次中期选举,可以说在布什上台之后,尤其是在“9·11”之后在美国外交领域大行其道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已经破产。主要是因为人们目睹了作为新保守外交政策实验的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造成的严重后果。很有意思的是一些过去不遗余力地鼓动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改造大中东的新保守主义头面人物,这次纷纷起来反戈一击,公开抨击布什政府,把布什外交团队说得一无是处。

  与此同时,共和党内对外交事务持比较现实主义态度的那一派的影响又开始上升。老布什政府的主要成员、前国务卿贝克出山主持对伊拉克问题善后的研究,就是明证。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据此认定保守思潮在美国开始全面退潮,可能还为时过早。在国内社会思潮方面,保守主义的影响依然强劲。这次民主党之所以能够胜选,部分也是因为选务人士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就锁定那些在同性恋,堕胎等社会问题上比较保守的候选人,以赢得保守民众的支持。所以这次选举中就出现了在外交上共和党候选人向民主党靠拢,在社会问题上民主党候选人向共和党靠拢的奇特现象。

  或许预示着美国一个新的政治周期

  最后,从历史的长河看,这次中期选举或许还预示着美国一个新的政治周期的开始。美国的一些学者认为,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呈现一种“扩张”和“收缩”相互交替的周期。每个周期大约是四分之一世纪,即二十五年左右。以这种方法去分析,从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开始,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扩张”周期。冷战结束以后,本来美国应该逐渐进入“收缩”阶段,但是“9·11”的发生以及应运而起的新保守主义推迟了这一周期的更替。而美国在伊拉克遭到的挫败以及国内民众通过选票表现出来的对新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的唾弃表明美国这一阶段的对外“扩张”也许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这一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2008年无论谁当选总统,美国在外交上都将进入一个政策调整和收缩的新周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