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我不是外国媒体的猎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8:42 青年周末

  王小峰:我不是外国媒体的猎物

  《时代》这个创意经得起时间考验

  青年周末(以下简称“青周”):你怎么看《时代》周刊(以下简称《时代》)把网民选为年度人物?

  王小峰(以下简称“王”):《时代》提出了网络的民主社会这个概念,它表达了对传统媒体的蔑视,就是我为什么非要看你官方媒体的判断呢?相对正儿八经的模式新闻,互联网让我们换一个视角看世界。Web2.0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每一个网民给互联网提供了什么,而不是互联网给网民提供了什么。

  《时代》这个创意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只有它能想得到。

  青周:能讲讲他们跟你联系的经过吗?

  王:开始是《时代》驻北京的记者曲卫说他们想采访我,让我谈谈博客和生活什么的,我以为他们只是要了解中国的博客。于是,我跟来采访我的记者苏珊(Susan Jakes)聊了一个多钟头。过了几天,曲卫才告诉我,他们要做年度人物专题。她说中国这边还采访了几个候选人,要从中挑选一个。后来他们又给我电话,说要给我拍照,我就知道选择了我。

  青周:知道结果你的心情如何?

  王:我根本不在意他们是不是选择我。对我来说,接受完采访,这事儿就完了,你们爱怎么就怎么,跟我没关系了。

  其实当我知道我是《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专题的候选人时就感觉:千万别把我选上。

  我博客里的批判性文章不到10%

  青周: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王:我觉得很多外国媒体很无聊。他们特别希望一个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表达符合他们的要求,就像寻找猎物一样,去找一个他们觉得适合的人。我不是他们要找的对象,我写博客就是“码”我的文字,他们非要让我符合他们的想象,把我塑造成一个持不同政见的人。

  我在“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获奖后,我发现有两个网站经常把我写的批判性文章翻译成英文,一个是香港的东西南北,另一个是在北京的南非小伙的博客,danwei.com,他是个中国通。而我写的那些闲扯的、搞笑的、胡说八道的,他们一个字都不会提。这样一来二去,就给外国媒体造成一个假象——王小峰就是写这样的博客。

  其实,批判性的文章在我的博客里只占百分之十以下,我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意识要把我博客写成什么样,就是见什么说什么。但那些外国记者非要加强他们想要的东西。

  青周:因此有人认为,外国媒体把你塑造成了中国的“愤青”?

  王:20岁还可以当愤青,40岁就只能是愤怒的中年了。凡是认为别人是愤青的人,自己都不太健康。还记得中学学的那篇《病梅馆记》吗?很多事情就是被病态的审美扭曲了。

  就像我跟《时代》周刊采访我的记者说的,我不是试图解决问题的救世主,我只是一个记者,我能做到的就是把我看到的摊开来给大家看。

  《时代》没有强奸我的意思

  青周:《时代》对你的介绍,跟以往外国媒体对你的评价有没有不同?

  王:人跟人之间永远隔着一堵墙,没法把别人看得非常清楚。他们对我的评价,至少跳开了以往那些外国媒体的固有思维模式。

  我跟苏珊聊了一个多钟头。苏珊懂中文,但在理解上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偏差,她也没有录音。我说了很多,她总结出来的东西我感觉不完全是我表达的。不过《时代》周刊对我的那一小段评论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它没有强奸我的意思。政治、文化、娱乐、生活,在我的博客里比例都差不多,《时代》没有突出政治这一点,比其他很多外国媒体都客观了。

  我感觉他们在采访我之前,对我本人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之前一些外国记者对中国不了解,对我不了解,随便准备几个问题就来采访我,回去之后胡说八道,有些甚至不采访我本人就去写。

  青周:《时代》把你比作“波拉特”,他是个以外来者眼光嘲笑美国文化的偏见和伪善的中亚某国记者。你觉得恰当吗?

  王:他们采访我的时候没有提到波拉特,我觉得这个类比不恰当。如果说我嘲笑国外什么的还可以这么比,可是我没有。

  我想写什么完全出于个人的愿望

  青周:《时代》认为,你是反主流的博客,你怎么看?

  王:我觉得我不是什么反主流,我跟徐静蕾的博客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可能在内容上有些不一样,她写些个人的东西,流水账什么的;我还思考点什么,但关注的还是大众话题。什么是反主流?大家说龙是图腾,我不会说猪是图腾。

  青周:他们评价你“喜欢嘲弄艺术、文化、政治——一切中国人本应心怀敬意的东西”,你怎么看?

  王:我觉得这没错。比如我的博客名“按摩乳”,是我上学踢球时候用的治跌打损伤的药,现在大家一点看都能明白另一层意思。我就不用催人泪下,而用催人奶下;我不说随遇而安,要说随外遇而安。能产生歧义和联想的东西,喜剧效果特别强。你不要有任何禁忌。

  其实什么都可以调侃。生活中抓好玩的事。我家旁边有一个饭馆,叫北京水货,底下英文是Beijing river food and sea food。其实就是水产品和海鲜,但它叫水货吧,你就是感觉这个饭馆没什么好东西。

  我出书的出版社总编辑说我是博客上的周星驰,我说周星驰不过就是电影节的王小峰而已。

  青周:你怎么界定你作为传统媒体的记者和自由博客的两种身份?

  王:我是被朋友传染开始写博客的,最初也就是把自己给媒体写的一些文章放上去。后来发现,博客提供的话语空间比传统媒体大很多。比如我在给三联写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主编那张催稿的脸。这里多出200个字,删了;那里偏正词组的搭配不对,改了……写博客这些束缚全没有了,我从来不在上面展示我的文字技巧。这就是我涂鸦的地方。有人说,你这篇文章没有上一篇文章写得好,我说,你管得着吗?你哪个学校的语文老师啊?我好不容易摆脱主编的“骚扰”,你又站出来“骚扰”我。

  从我知道博客是怎么回事儿,到现在,我心态一点儿都没变。外来的东西没法干扰我。我想写什么完全出于我个人的愿望。

  《时代》为何看不上徐静蕾的博客

  王小峰的博客曾获得“德国之声”2005国际博客大赛中文新闻博客金奖,而把他推入西方人视野的是《纽约时报》新闻研究员安替。安替是2005、2006年“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惟一的中国评委,长期在外国媒体圈工作的经历,使他对此类评选的标准和程序比较了解。

  推荐人的价值判断很次要

  《时代》选择王小峰是在企图用美国的价值观念影响中国人?安替对此否认,“如果是中文版的,你可以这么说。但这是英文版的,不在中国发行,你完全可以不看的。”

  “是我把王小峰博客推入西方视野的,2005年的“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我是推荐人,但我的价值观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评委,而是世界价值体系在影响我的判断和推荐。我作为国际比赛的中国评委,只能照着世界的标准来选择。比如说去年最流行的博客,我们必须提到韩寒和徐静蕾,但国际上博客的定义和中国不同,所以我基本就不推荐这些中国最有名的主流博客了。”

  博客必须是反主流的

  安替解释,中文“博客”是英文“Blogger”翻译过来的,但基本意思有了差别。外国一般认为跟主流媒体靠近的、追随主流媒体的不算博客。在中国,徐静蕾可以是个博客;在西方,却不能把汤姆·克鲁斯的个人网页叫做博客,他们认为那跟报纸的专栏或娱乐版的文章没有区别。

  “王小峰正符合这一点,他一直通过辛辣的讽刺来表现他的观点,他很聪明很有技巧,把自己的讽刺限制在娱乐方面,与主流媒体的观点不同。另外他的文字和读者量都没话可说。”

  人选更多出于编辑考量

  在安替眼里,《时代》选人的随机性很大,选择思路更多的是编辑概念,而非评选概念。“据我所知,春树上过《时代》亚洲版的封面,这一期采访了很多80后,把春树作封面是因为他最配合拍照片,就这么简单。同样,回到王小峰这个例子,他并不一定是最具有典型性的,更多地是从可采访性、故事的表现力以及整个的对比效果来考虑。”

  “《时代》的思路是,从候选人里面选出组合起来最有编辑效果的,最能表现多元价值观的,能展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职业、不同状态的世界博客全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2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