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伊朗应对联合国制裁硬中有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0:45 新华网 | |||||||||
新华网专稿:日前,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伊朗官方立刻作出强烈反应。记者身处伊朗,通过几天的现场采访和观察,发现伊朗在表面强硬的背后,也对目前局势保持着一定的冷静和克制,留有足够的妥协空间,可谓“硬”中有“软”。 群众自发抗议反被警察驱散
25日,记者得到消息,在米尔达蒙德大街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德黑兰办事处发生了群众示威抗议活动,便立即驱车前往。在距现场还有约一公里的地段,交通开始变得十分拥挤,而在平时的这个时段,米尔达蒙德大街是非常畅通的。 举行示威活动的是10来个年轻人。他们站在壳牌公司楼下,两个人手持前宗教领袖霍梅尼和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大幅画像。另有五六人每人拿着一幅标语,既有英文也有波斯文。一幅标语是:“像革命时国有化石油产业一样,我们也将国有化核技术”。另一幅标语是:“我们不害怕制裁,不管西方愿不愿意,伊朗已经是一个核国家了”。更有标语质问“美国和以色列的朋友,你们来伊朗做什么?”而他们周围早已围满了众多伊朗国内外的媒体进行采访。 在看到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后,这群年轻人开始高呼反对西方的口号,并呼吁所有人共同维护伊朗的正当核权利。 伊朗所发生的游行大部分由政府组织,一般会有警察在周边维持秩序。但这次记者发现,示威活动进行了不久便有不少警察抵达,将抗议者的标语全部卸下,并开始驱散人群。很多抗议者被驱赶后仍试图留在原地并大声高呼口号,但仍被警察全部驱散。不少记者想要继续采访时,也遭到警察的劝阻,虽然态度很好,但推搡记者的力度显示其命令不容置疑。 想象中伊朗官方应该对这样的活动像往常一样进行支持,但眼前的场景让记者感到出乎意料。这至少可以表明一点,示威活动不是政府组织,而是自发进行的;而且一般政府组织这样的活动也常会提前通知驻伊朗的外国媒体,但这次记者没有得到任何通知,也可以证明本次活动的自发性。 官方反应留有外交斡旋空间 伊朗官方在面临国际制裁的情况下一反常态驱散抗议群众,其动机耐人寻味。 显然,伊朗政府在对安理会制裁决议持强硬态度,表明自己立场坚定的同时,也不走极端,冷静地发挥其外交一贯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传统,沉着应对复杂的局面。驱散示威抗议活动,明显是不想让这种事件更恶化目前的紧张局势,以便为官方的外交斡旋留出空间。 另外,英荷壳牌公司属于西方的商业利益部门,干扰其正常运作反而会给西方留下口实,认为伊朗政府不理性。而且国际石油公司所涉及的伊朗能源领域非常敏感,不少国家,包括俄罗斯和日本都和伊朗有相当的能源合作项目。对这样的机构进行冲击很可能会让国际社会担心自己在伊朗利益的安全,导致对伊投资、特别是石油领域合作的减少,而这对伊朗来说将是得不偿失的。 伊朗政府这几天来的官方反应也部分证实了这种考量。26日,伊朗石油部长哈马内在德黑兰说,在遭到制裁的情况下伊朗将运用“任何可能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但其他国家没有必要担心伊朗会中断对世界市场的石油出口。这一定程度上是在安抚和伊朗签有巨额石油交易的国家。在决议通过后不久,伊朗曾表示将调整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关系。但熟悉伊朗核问题的人都知道,伊朗早已多次发出过这样的威胁,而且是“调整”不是“中断”,这就为伊朗与国际社会的斗争与妥协留有余地。伊朗副外长穆斯塔法维26日也表示,在遭到安理会决议制裁后,伊朗目前没有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打算。 普通民众社会生活节奏依旧 而伊朗多数民众更是没有把制裁决议太当回事,伊朗的社会生活节奏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 24日一大早,记者冒着小雪来到德黑兰霍梅尼大街,推开一家礼品店的大门,面前的桌上便是一份载有决议内容的《世界报》。67岁的店主巴赫马尼非常平静地告诉记者:“他们(安理会)尽管制裁好了,我们在没有任何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发展出了核技术,想通过限制相关设备的出口来反对我们没有用,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造出来;而且另一方面,相关核工业的发展还能为我们创造就业机会,我们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23日安理会通过的制裁决议主要是要求世界各国对进出伊朗的与铀浓缩、重水反应堆和弹道导弹相关的物资、技术和设备实行禁运,所以该决议对普通伊朗百姓生活的影响目前不是很大,看来伊朗民众也很清楚这一点。 在伊朗外交部旁,大学生梅萨姆说:“西方国家必须明白,我们在20多年的生活里早已习惯了制裁。昨天安理会的决议只不过是故技重施,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便更加严厉的全面制裁到来,我们也会更加团结。” 采访下来,记者的感觉是,大多数伊朗普通民众对制裁反应平淡,不以为然。正像菲尔多西广场一家私人钱庄老板莫吉塔巴所说:“制裁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我们真的习惯了,伊朗不可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一提到制裁就浑身发抖,因为这早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 徐俨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