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不要买,不要买,坚决不要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6:10 都市快报

  

不要买,不要买,坚决不要买!
捏紧你的钱夹!
不要买,不要买,坚决不要买!
罗森莫斯正在自制礼物,她是这10个人中的一员。前言

  我们周围有成堆成堆的“房奴”、“卡奴”们,花着明日的钱,过着今天的生活。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非常习惯“现在买了它,日后再还钱”。而据英国专家称,英国的一些年轻人更绝,发展到了“现在买了它,从来不还钱”的程度,因此专家很担心,这种消费心理和普遍状况,会造成信誉方面的道德问题。

  而且,英国金融专家很发愁,他们预测,今年平均每个月可能有将近10000个英国人宣布破产。而英国智库Reform的研究指出,英国的35岁以下的“IPOD”一代的人数正在增加,IPOD并不是指拥有iPod的年人,而是不安(insecure)、受压(pressured)、交税过多(over-taxed)和负债累累(debt-ridden)的一代。在2001年至2005年间,30岁以下人士的破产率疯狂上升288%。

  法国《巴黎人报》日前也报道说,法国人太喜欢贷款消费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截至2005年年底,一半以上的法国家庭至少有一笔贷款。而最喜欢借贷的是年轻人。

  不过,也有人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杜绝消费,一个子儿都不肯花。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日报道,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的确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在人群中产生并蔓延,而消费能力一度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有些人却想通过不消费改进生活质量。美国旧金山有10个好朋友,结成拒绝消费的“友情同盟”,如今,他们已经坚持了一年不购物的生活。

  当然,这般“清教徒”似的生活真的“正确”吗?美国还有位女作家将自己一年不消费的经历写成了书,她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这群人 不花钱

  为了寻找高品位生活

  2005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上,10名收入属于中产阶级的美国人决定尝试一年不消费。他们戏称自己为“签约者”,就像1620年签订《五月花公约》的清教徒决意追求高尚生活、拯救灵魂一样,“签约者”希望在铺天盖地的“大众消费”文化中急流勇退,寻找高品位生活真谛。

  虽然他们中也有人一时冲动,违反规则,但这种情况并不多。“签约者”之一雷切尔·基泽尔说:“你会发现,购物的一分钟热情很快就会衰退。”现在,他们正在考虑设置一个“大赦日”,给自己放一天假,购买想要的东西。

  不是淘二手的就是DIY

  如今不是自己自足的年代了,这10人在这一年里当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式。

  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一年间,10位“签约者”只购买生活基本必需品,如食物、卫生纸、内衣、牙膏等,其他物品则通过借、交换、DIY(自制)和二手交易等方式获取,还有些物品则是循环使用。

  需要添置衣物怎么办?他们会去二手服饰店或慈善义卖店“淘宝”。

  如果孩子需要玩具怎么办?在他们看来这就更好办了,他们会领着孩子到玩具店过上一天,尽管最后什么都不买,但孩子们还是很快乐。

  如果有成员无法决定是否应该购买某件物品,10个人会投票表决该不该买。

  有人把经历写成了书

  美国纽约的作家朱迪思·莱恩,也在整整一年时间里抵制了所有额外消费的冲动,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没有其他任何消费支出。最后,莱恩还将自己这一年不同寻常的经历写成一本名叫《不要买:我一年不消费的经历》的书。

  莱恩做出这个疯狂的决定时,她的信用卡已经透支到最大额度。当莱恩在湿漉漉的雪天中将大包小包的过节用品驮回家、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时,备感疲累的她更是坚定了一个决心:不要再买了。

  莱恩属于“尊贵的”中产阶级阶层,也就是那些热衷于在周末早晨去逛农贸市场买昂贵奶酪,晚上和满座高朋正儿八经讨论中东问题的人。然而,在一年时间里,莱恩和她的伴侣保罗只将消费限制在“维持温饱”上,尽管保罗一再强调“美酒也是生活必需品之一”。

  不花钱有时很难忍受

  在那一年中,当莱恩面对索然无味的电视节目时,她总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由于当时她给自己的硬性规定是,不能支出任何费用进行娱乐,莱恩只好冥思苦想其他的娱乐方式。莱恩承认:“消费能消除至少减轻沉闷。消费是保持希望的手段,它会让人渴望得到更多的幸福、更多的美丽、更多的快乐和更高的身份地位。”

  俗话常说:物欲是个无底洞。就在莱恩的“禁欲”尝试进行到一半时间时,她曾想过要放弃。她在一家二手旧货店里只花了9美元就买了所有需要的东西,她第一次在家里做饭,而这些事情还是让她感到难过至极。

  该花的 还是花

  简单事被搞复杂了

  其实,美国这10位好朋友的初衷很简单,也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用其中一人的说法就是,他们“没想通过这种方式拯救地球”,本意也不是为了省钱或保护环境,只是想使生活变得简单而美好。

  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各种媒体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追捧,争相报道这是一种新兴文化现象、一种抵制消费主义迷潮的大众运动。这么一宣传,“签约者”的雅虎讨论社区目前已经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4000多名支持者加入。很多人表示,这项运动具有很大启示性,改变了原来的不良生活方式,他们将继续坚持下去。但是,他们是否也像那10位美国人一样“能省的省、不能省的也省”,就不得而知了。

  为什么从者如此众多?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教授詹姆斯·罗伯茨说:“所有这些都很清楚地表明一点:一个人越重物质享受就越不快乐。我们通过对他人的爱和集体感获得快乐。但像麦迪逊大道之类的繁华购物区却告诉我们,只有购物中心才能带给我们快乐。”

  抑制消费这样好吗?

  热烈的公众反应中也不乏反对之声。一些保守人士抨击他们“反美国”、“反资本主义”,指责他们制造“经济恐怖主义”。有人批评他们是装模作样的“经济怪人”,并称如果他们这种拒绝消费的行为持续下去,将会给经济发展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造成损害。而美国商会主席也直言这种行为是在破坏经济。

  莱恩在她的书中也强调,人们如何对待购物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莱恩认为,美国是一个消费至上的社会,美国政府、尤其是现在的布什政府也极力鼓励美国人消费。就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当时的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就站出来,鼓励纽约人“勇敢地去聚餐、去购物”,给恐怖分子们好看的。消费似乎成了美国人爱国的表现,而似乎消费也代表了美国人的性格之一。

  莱恩认为,人的消费不仅是社会经济存在的条件之一,它更是个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之一。比如,一个人去剧院看戏剧或舞蹈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他的个人品位。消费是消除沉闷的好办法,如果不消费、不购物,生活将失去光彩。

  喜欢购物往往被看做是一种“不良习惯”。尽管莱恩已意识到过度消费的消极面,但她也不主张乌托邦式的“节欲”消费。正如莱恩说的,消费过多和消费过少都不好。只是当心,别把卡刷爆了。

  (综合新华社报道)

  看新闻

  背单词

  内衣 underwear[ndw]

  牙膏 toothpaste[tupeist]

  不购物 without shopping[wiaut pi]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