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滴滴涕与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9:39 中国环境报

  ◆苏畅

  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农林害虫日趋严重,斑疹、伤寒霍乱、疟疾、鼠疫、黑死病、登格热等传播蔓延、扩散,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缪勒经过4年多的苦苦探索,终于发现一种名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即滴滴涕,英文名为DDT)的化合物对昆虫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而对大多数生物无害。

  3年后的1942年,DDT开始在市场上公开销售。1943年,意大利战场上将DDT撒在士兵身上,平民百姓也将DDT稀释成溶液大面积喷洒,蚊、蝇、虱明显减少、迅速死亡,斑疹、伤寒几乎绝迹了,至二战末期有200多万人消灭了蚤子,从而防止了整个欧洲斑疹、伤寒病的流行;同时由于杀灭了蚊子,1948年~1970年也控制了疟疾和脑炎病的传播,挽救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由于DDT的灭虫控病效果明显,药效期长,杀虫效力范围广泛,它赢得了“万能杀虫剂”的称号。在防治卫生害虫的同时,防治农林害虫也产生了奇特的效果。

  在DDT作为农药使用9年以后的1948年,保罗·赫尔曼·缪勒登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当时DDT被学术界认定为安全的、无风险的杀虫剂。

  然而,历经20年的调查研究,DDT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63年5月,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建议DDT应在短期内禁止使用。1972年的6月,美国环保署宣告DDT于农业方面全面禁用。但是此时美国境内总DDT的累计使用量已达13.5亿磅,另有数亿磅外销。美国环保署调查表明,美国人体内脂肪组织和血液中检出DDT或衍生物的频率接近100%。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