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加米拉战役:马其顿与波斯的对决(图)(6)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7:01 国际在线
由于亚历山大“向右翼”调动(或说“他向右翼走去”,希腊语的表达方式里,这两者都可能,所以他选的战略暧昧不清),战役如火如荼进行。大流士惊慌不已:他担心,马其顿的军队若是开到波斯人尚未整理过的阵地上,他原先预料的刀轮战车的装备优势,将化为乌有。 于是,大流士命令左翼的先锋部队——可能是昆图斯·库尔科所说的1000名大夏骑兵VII,以及2000名斯基泰骑兵VIII——包围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马其顿右翼,阻止其前进。 这使得亚历山大处于守势,为了重新获得主动的优势,他派出梅尼达斯17(Memidas),去对付来包围的波斯人。但是反攻失败,梅尼达斯的小部队只有400名骑兵,只得匆忙撤退。 亚历山大于是命令阿雷特15(Aretes)的先锋部队,以及阿里斯东16(Ariston)佩奥尼亚人(Peoniens),前去抵抗。克雷昂德尔14(Cleandre)率领了有雇佣老兵组成的步兵,从附近的两翼加以支援。 马其顿军队的第二次反攻要强大的多,力量超过前一次。帕萨斯指挥大流士的左翼,把剩下大约800名大夏人I投入混战中 (西巴注:顺便提一下这个帕萨斯Bessos,大夏的总督,是最后出卖大流士的小人。被亚历山大抓获后,先是割掉鼻子和耳朵,然后押到埃克巴坦纳,在米底和波斯贵族召开的会议上受审处死。)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他们终于被击退,溃不成军,其中以马其顿侧翼部队的攻击最为强烈。 这段搏斗里,波斯人的刀轮战车IX进攻马其顿的中军右侧时,显得无能为力。战车很快被巴拉克罗斯11(Balacros)的投枪手打垮,阿格里亚纳12(Agrianes)剩下的一半部队,驻守在一块突出的阵地上,准备掩护友军。 (西巴注:刀轮战车,车轭两边的辕木后面,有带铁尖头的长枪伸出来,并有三把刀剑指向车外。车轮的幅条之间也有枪尖,还有钩刀装在轮箍上,能把路上遇到的障碍全部砍倒。) 战役的关键时刻来临:亚历山大停止从侧翼进攻,直接向波斯人的阵地进军。 大流士曾派出一部分骑兵,去支援试图包围马其顿右翼的部队。这调动使波斯人的中军左侧出现缺口。 亚历山大对准这个缺口,又一次在战术上采取主动,指挥“同伴们”的骑兵和一部分步兵,像楔子一样直接攻击大流士。“大王”见大事不妙,逃之夭夭。 (西巴注:“同伴”(hetairoi)是由马其顿王国的贵族组成的精锐骑兵部队。“大王”是当时对波斯君主的称呼) 在《高加米拉的战略》一文中,表明了一种看法:只有在战况白热化的情况下,才会摆出楔形阵势。昆图斯·库尔克和狄奥多罗斯,正是根据这种看法,才认为战斗一开始,马其顿人就是斜着前进的。 (西巴注:昆图斯·库尔克Quinte-Curce,《亚历山大大帝史》的作者之一,但评论的时候总是过于尖刻。) 这两位历史学家记述这次战役,关键之处在于所用的资料来源相同,不过这与我们无关。昆图斯·库尔克和狄奥多罗斯两人可能把各自的记述混在一起了。然而,他们更可能采用了一种以遭曲解的传说。不难理解这种错误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 事实上,无论一开始摆成什么样的队形,马其顿军队的第一线,在这个阶段确实是斜着前进的。 应该强调,阿利安所说的“楔子”不是一种简单的隐喻,而是按梯形布置的复杂队形,也就是每个分队的正面与敌人的正面平行,排成两道向两个相反方向倾斜的防线,并在宽大的顶部相互交叉。 这个人数密集的楔子左翼,有希帕斯皮斯特2(Hypaspistes)和佩泽泰罗伊3-4(Pezhtairoi)的部队组成,向左延伸到玻利佩松5-6(Polyperchon)的部队,结合在一起。而“同伴们”的骑兵部队则构成了(短得多的)右翼,以及宽大的顶部。 队形的顶部无疑是亚历山大本人和他的卫队,他们向左迂回猛攻大流士。同时,马其顿右侧守卫侧翼的部队,也斜着向外和向右旋转,以便与帕萨斯的大夏骑兵短兵相接。 一个对军事外行的人,尤其在他并为参加过这次战役的情况下,尽力描绘如此复杂的用兵形式,很可能说的不清楚甚至乱七八糟。针对这次战役,提出了一个论据,亚历山大所用的“楔子”观念,是源于托勒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