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外滩画报:假如法国并入英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8:06 外滩画报
假如法国并入英国 上帝保佑“大不列颠、北爱尔兰和法兰西联合王国” 文/ 洪立 一批在英国国家档案馆躺了50 年的英国内阁文件,上周让全世界,尤其是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人一齐大跌眼镜。 “请女王陛下出任法国元首” 1 月15 日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电台报道,20 多年前已被解密、去年底被该台意外发现的这批文件显示,1956 年9 月10 日,法国总理居伊·摩勒(Guy Mollet)在访问伦敦时曾向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提议:法国愿与英国合并。“法国总理摩勒先生最近在伦敦时向首相提出了联合王国与法国结成联邦的可能性。”文件如此写道。 遭拒后摩勒退求其次,要求让法国加入英联邦—这意味着自1789 年大革命后就一直实行共和制的法国愿意接受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加入到由英国及其前殖民地小兄弟组成的“大家庭”。据文件记载,艾登曾告诉内阁秘书诺曼·布鲁克:“摩勒先生认为,接受女王陛下作为国家元首对法国来说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不少英国人听了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今天是不是愚人节?法国人同样惊讶得目瞪口呆。这里得交代一下骄傲的高卢人主动向历来和自己磕碰不断的“约翰牛”投怀送抱的背景。 首先,当时的局势让法国政府焦头烂额:在北非,1956 年7 月刚刚当选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一上台就宣布:将英法共管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他还扶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使法国对该国的殖民统治岌岌可危。在中东,以色列与约旦的边境局势剑拔弩张,可能把分别为以、约盟友的法、英军队拖入兵戎相见的尴尬境地。在欧洲,法国急于在美苏两个大国的夹缝中和虎视下保持独立。 其次,当过英语教师、抵抗战士出身的摩勒本人是个亲英派,对英国的福利制度仰慕不已,而艾登首相又让他倍感亲切——曾在法国从事过抗德活动,会讲一口法语,而且同属左翼阵营(工党- 社会党)。当然,这些提议最终不了了之。经过一个多月的搜寻,BBC 也没有在法国国家档案馆中查到任何相关记载。 向西邻求爱不成,法国遂掉头朝东,一年后加入共同市场,与德国等欧陆国家签署了《罗马条约》,为未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盟搭起框架。风水轮流转,7 年后英国找上门来要求加入欧共体,1958 年重新上台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则两度否决了伦敦的申请。 “蛤蟆”与“烤牛肉”:800 年的宿敌 英法合并其实并不是什么全新创意。为了防止法国倒向希特勒,1940年6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呼吁两国合二为一,可惜第二天法国就陷落了。战后英国外交大臣厄内斯特·贝文又提议成立一个以英法为首、由欧洲和非洲国家组成的“西方联盟”。 英国历史学者凯文·鲁安指出:“英法合并的主张都有一个共同点—绝望。这种想法极不可行,因此只有在极端势态下才会有人提出。”巴黎索邦大学的历史学家亨利·苏图也认为,1956 年即便英国同意了,合并也未必能够真正落实,摩勒还可能被告上法庭。 尽管英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同属一个阵营,事实上两国交好的历史远不如两国敌对的历史悠久——从中世纪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 年),直到19 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中间还穿插着百年战争、法国王位继承战等多次血腥冲突。1904 年4 月8 日英法的《友好协定》(Entente Cordiale)签署后,两国官方的友好关系才算正式确立。 但在民间层面,两国民众彼此仍然心存芥蒂。英国人蔑称法国人为“蛤蟆”(froggie,因为法国人好吃青蛙),对法国人的大蒜味道、官僚主义和高失业现象很不感冒。英国媒体在提及美国时多少有几分顾忌,对法国的一切则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 法国人也回敬对方以“烤牛肉”(rosbif)的绰号,嫌英国菜太难吃、文化太阴冷、人民太不浪漫、太缺乏想象力。近年的民调都显示,比起对方国民,两国民众都更信任西班牙人和德国人。 不过,两国人也有不少互相羡慕的地方:英国人向往法国的低房价、低物价、阳光田园和美食佳酿;法国人心仪英国的高就业、商业竞争力和摇滚乐队。于是乎,到法国买房、度假和养老的英国人和到英国就业、经商的法国人都有如过江之鲫,穿梭航班、跨海渡轮和海底隧道中的“欧洲之星”列车将海峡两边连成一体。 假如艾登抓住了千载良机 有些人不看好英法的合并前景。曾在法国上过学、对法国式辩论很吃不消的《泰晤士报》专栏作者莉比·波弗斯断言合并“将是一场灾难”。《救命!英国人入侵了!》一书的作者若泽- 阿兰·弗拉龙也无法想象英法合并后的情形:“如果英国小报不能再成天嘲讽‘蛤蟆’,法国人不能再把一切问题归咎于英国人,他们都该怎么办呢?”他把英国人称作“我们最亲爱的敌人”。 反对英美模式的法国电台评论员贝尔纳·盖塔倒是认为,摩勒的想法不无道理,法英通过合并寻求重振欧洲的思路很正确;如果得以落实,欧洲或许不致有今天的乱象。还有英国人开玩笑说:将来女王恐怕就不能再指望会被一场光荣革命推翻(想想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夫妇的下场吧);她的侧像也会被布莱尔的笑脸取代。 《每日邮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伯茨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老天,假如英法合二为一会怎样”的文章,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 ●假如艾登抓住了摩勒献上的这个天赐良机,女王肯定会大力支持——她无法抗拒重新启用祖上乔治三世正式头衔“英格兰、法兰西、苏格兰、威尔士及海外诸自治领之王”的诱惑。 ●合并也相当合情合理:当时两国的全球殖民地都在面临外来威胁,两国都担心德国的重新崛起,日后分别开发、保有核武器的开支太高昂。 ●“ 英法队” 将在1966、1974、1982、1990 和1998 年五次捧得足球世界杯,去年在德国要战胜意大夺冠利也不在话下。 ●当年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将不敢再指责英法在埃及的“冒险主义”,纳赛尔也会在第二年因大失脸面而下台,使“英法国”第一次获得大捷,苏伊士运河区也将等到99 年租约期满的1974 年才还给埃及人。 ●保卫运河的成功将使艾登在1959 年大选中获胜,成为联邦的首任领导人,每年在唐宁街和爱丽舍宫各度过一半时间。随后戴高乐将凭借战时积累的人气成为保守阵营的首脑,并在1964 年大选中赢得压倒性胜利。 ●“英法国”在军事上更是所向披靡。1970 年代初,法国外籍军团赴北爱围剿爱尔兰共和军;福克兰战争打响后,法国公司自然会拒绝向阿根廷提供“飞鱼”导弹;由于联邦在中东势力强大,萨达姆将不敢悍然入侵科威特,两次伊战也就不可能爆发。 ●为了巩固盟约,威廉王子决定与一位波旁王朝的女性传人结婚——自18 世纪后,英国王室首次迎娶法国女子,两国民众齐声欢呼。不幸的是,其父的婚恋悲剧在威廉重演:他的心始终属于初恋情人凯特·米德尔顿,终日郁郁寡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