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努力使欧盟“走下神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1日00:15 新京报

  今年1月1日,作为欧盟“鼻祖”之一的德国接过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大旗,成为新一任的轮值主席国,在半年的当家时间里,德国如何促进民众的“欧盟意识”,消除对欧盟扩大发展的疑虑?在短短半年期间,德国人如何在欧盟发展议题中输入“德国的程序”,推动欧盟发展问题的解决?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在德国走访了相关人士及专家学者。

  

德国努力使欧盟“走下神坛”

  1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会晤后共同会见记者。上方是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标志。

  记者和德国电视二台的编导彼德·奥米尔先生见面时,是上午10点,不过他已经工作了6个小时。刚刚才结束长达3个半小时的节目播出,奥米尔先生却丝毫没有倦意,兴致勃勃地领我们参观演播厅,介绍自己节目的特色。“我知道你们希望了解德国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这也是我们近期的报道热点之一,”他说:“我们的工作量为此增加了。”

  培养德人的欧盟意识

  “150年前,德国是由314个部分组成,最后通过统一提高了生活效率,现在欧洲国家成为一个欧盟,也同样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奥米尔负责的节目叫“早间杂志”,时长3个半小时,这在德国的电视上也非常少见。

  但每天上午共有350万德国人收看这个节目,收视份额高达25%.这样高的受欢迎度很大程度来自“早间杂志”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话题,从社会、体育到国际政治。

  但是欧盟问题似乎对普通欧洲人的吸引力并不大,“早间杂志”是如何让它成为关注的热点?奥米尔先生说,的确,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欧盟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其机构也相当复杂,因此它在观众中的认同率并不高。而电视媒体的工作就是要把复杂的政治概念简单化,“而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让他们产生兴趣。”为此在“早间杂志”中,现在开设了这样一个栏目“柏林中的欧盟”。在柏林市中心,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型机场,这里好几条直达航班穿梭于柏林和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以及斯特拉斯堡之间。每天德国的政治家们会在这里乘坐飞机前往欧盟总部,他们带着各自的目的,有的是商讨反恐合作,有的是经济议题,还有人权问题。他们像上班族一样早出晚归。因此这个机场也是德国和欧盟现实意义上的“通道”,也是柏林人能感受到的欧盟的实际存在。

  另外,德国电视二台还与学者合作,专门出版了一本“欧盟词典”。其中包括所有有关欧盟的词汇和名称,如“罗马条约”,读者在普通书店和网上就能购买到这本书。

  在报道形式上,“早间杂志”采取多种手段:如利用名人效应,通过他们在欧盟中的职责解释欧盟的具体运作。利用现实中的故事来传递信息,另外节目也尽量短小,避免让观众产生厌烦感。

  “我们相信欧盟的政策能够影响德国人的日常生活。这在历史上已经能够看到:回顾一下,150年前,德国是由314个部分组成,最后通过统一提高了生活效率,现在欧洲国家成为一个欧盟,也同样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奥米尔说。

  消除“欧盟怀疑论”

  仍有不少德国人持有欧盟怀疑论,认为德国只是这一体系中的出资方,没有得到任何实在的好处。

  2006年12月31日,在德国即将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致力于回答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只有让人民看到一个光明的前景,欧洲才能继续强大。”那么现在的德国人看到的欧盟是什么样的?德国公民协会欧洲研究学者赫可·弗赫利奇认为:仍有不少德国人持有欧盟怀疑论,认为德国只是这一体系中的出资方,没有得到任何实在的好处。他指出,民众对欧盟扩大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害怕就业岗位流失。此外,欧盟这个庞大的机构缺乏透明度,欧洲议会选举投票率只有30%.实际上,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德国本身也受益于欧洲的和平和经济上的繁荣,但这往往被人们忽略,弗赫利奇说。

  民众只看到消极的方面,因此出现认识上的鸿沟。为了增加民众对欧盟的了解,弗赫利奇所在的公民协会2006年在全德各地做了370场演讲,向民众宣传欧盟理念。

  《一体化》是柏林欧洲政治研究所出版的一份季刊,专门收集发表关于欧盟一体化和欧盟政策的观点。该杂志的编辑,副研究员提莫·格斯曼指出,欧盟扩大后,欧洲民众,特别是老成员国对欧盟普遍存在担心,对欧盟的机构距离感,他们害怕全球化的后果,工作岗位流失。欧盟在经济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民众对欧盟的担心起因源自东扩,也就是欧盟的扩大疲乏症。”柏林《每日镜报》时政部编辑阿尔布切特·迈尔说。他认为,欧盟快速膨胀过后,现在各国的议会都突然“醒了”,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本国利益。他还指出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当某个欧盟成员国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时,该国的民众对欧盟的兴趣和关注度会突然增加,但当半年的轮值任期结束,关注度又回落到原来的状态。

  迈尔认为,拉近民众和政府机构的距离是媒体的职责,因此他希望向民众推广欧盟知识,特别是民众对欧盟的机构了解甚少,对欧盟颁布的新的法规也并不清楚。“我相信欧洲只有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有分量。”迈尔说。

  德国如何驾驭欧盟

  欧洲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格斯曼认为,德国作为轮值主席国议题是很广泛的,在很多领域要进行改革。经济政策的重点是能源政策。

  和记者座谈时,德国议会对华小组的议员大致罗列了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的主要议题。首先,德国希望重启欧盟宪法的讨论;在反恐和外交上,欧盟国家将和伊斯兰国家合作,削弱恐怖主义力量;贸易方面,将努力重启世贸组织谈判;医疗上,抗击艾滋病;在环保领域,开发新能源,推广煤炭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府必须让民众了解欧盟宪法和欧洲一体化的好处,”德国外交部欧盟司副司长哈迪·博克尔说。这些好处在一些具体的领域表现是:经济上形成共同的内部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刺激就业;此外,欧盟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上的合作,世贸组织谈判。

  欧洲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格斯曼认为,德国作为轮值主席国议题是很广泛的,在很多领域要进行改革。经济政策的重点是能源政策:能源供应安全,发展环保型能源。行政上,必须大力简化欧盟的机构,欧盟委员会成员指出,如果精简编制,到2013年能够节省1500亿欧元。欧洲共同体成立之初,其主要目的是和平,现在和平已经实现,人们更希望欧盟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在通讯行业、金融行业,都要实行欧盟内部的统一。

  德国环境部发言人托马斯·哈格贝克对记者说,欧盟的环境议题当中,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最核心问题。

  在德国的努力下,经过多方协商和妥协,欧盟委员会终于在7日提交一份目前最严格的汽车温室气体排放计划。

  一旦成员国政府通过提案,截至2012年,欧盟境内新生产汽车的平均排放量将不得超过130g/km.欧盟委员会表示,此举对于实现《京都议定书》要求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必需的,尽管它将使汽车价格提高数千欧元和增加失业。

  根据新提案,欧盟将鼓励制造商通过使用生物燃料、改进轮胎和传动装置减排,同时培训驾驶员如何进行节能驾驶。

  未来设想———欧盟总统“欧盟是个过于抽象的概念,需要有一个人来代表欧盟,因此设想设立一个任期两年的欧盟总统职位,给欧洲一个能看的见的面孔。”那么50岁的欧盟下一步该怎样走?欧洲研究学者弗赫利奇认为,现在的欧盟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消化迅速扩大引发的变化,通过欧盟宪法,重新考虑发展方向。在过去20多年里,欧盟扩大化的进程引发一系列反应。当前欧盟各国合作基础仍然是《罗马条约》,可通过该条约时只有6个国家。现在吸收了27个成员后,如果还在原有基础上合作,将带来很大问题。特别是在决策机制方面,让27个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是非常困难的。弗赫利奇认为,所有的国家都有否决权,这一机制必须改成多数表决制。

  目前欧盟各国政府推行的政策60%都是在欧盟规定之内,但在和主权相关的领域,各国仍有相当的自主性。现在的欧盟也包括所谓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这些国家间利益相差很大,对欧盟未来的发展也有不同看法。其中分为两派:英国和波兰希望欧盟局限于经济领域;法国和德国则希望把合作扩展到政治领域,因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欧盟的新定位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弗赫利奇指出,对很多欧洲人来说,欧盟是个过于抽象的概念,需要有一个人来代表欧盟,因此设想设立一个任期两年的欧盟总统职位,这位总统基本没有政治职能,而是给欧洲一个能看的见的面孔。

  ■透视镜

  

德国努力使欧盟“走下神坛”

  维阿德里纳欧洲大学主楼,这所大学成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缩影。

  

德国努力使欧盟“走下神坛”

  河对岸就是波兰,这条河虽是国界,但已不代表隔阂。

  

德国努力使欧盟“走下神坛”

  一条河将两座小城一分为二,也成为德波分界线。

  德波边境的“法兰克福”

  ———欧洲一体化与两座小城的故事

  她是德国最东部的城市,一座再典型不过的欧洲小城,宁静古典。蜿蜒的奥德河上,横跨着三座桥梁。桥的那一端就是另一个国家的领土。这就是连接德国和波兰的双子城———法兰克福Frankfurt(Oder)和斯拉百斯Slubice.为了区别于德国另一个法兰克福,举世闻名的金融中心,她也被称为“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

  静静流淌奥德河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兴衰沉浮。早在十世纪,法兰克福还没正式有成为城市时,这里就已经是连接德国和东部欧洲的桥梁地带。

  1253年,法兰克福建市,圣玛丽大教堂随即开始兴建。到了14世纪,法兰克福就已经成为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在161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期间,整个城市只剩2300多人。

  被一分为二的城市

  在二战的炮火中,整个市区几乎完全被摧毁,大教堂也只剩下废墟中的几堵孤墙。

  在1945年以前,斯拉百斯都一直是法兰克福东北部的一个城区,这个奥德河畔东部的城区甚至没有自己的教堂。二战结束以后,奥德河中线就被定为德波国界线,河流把这个城市一分为二:奥德河以西是法兰克福,以东是波兰的斯拉百斯。目前,河西岸有6万居民,东岸大约有2万人。

  尽管被人为的分开,但两座“断了骨头还连着筋”的城市依然保留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法兰克福的市徽是老鹰下的一只公鸡,而斯拉百斯的市徽则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是公鸡,左边是被分成一半的老鹰,象征其过去的历史。仅仅几年前,在连接两个城市、也是两个国家的桥梁两端,总是排着等待边境检查的长长车队。

  希望去对岸咫尺之隔地方的市民们都要手持护照排长队,甚至去对岸读书的学生也不例外。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人们每次过境要经过四道关卡:分别是德国海关、德国边境守卫、波兰海关和边境守卫。

  欧洲一体化的表率

  但从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上述情形便成为历史。

  在当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可以成为“表率”,法兰克福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海因茨-德特·沃尔特说。在这里的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一体化的利大于弊。

  谈起波兰入盟后的变化,他说:“欧盟东扩把这两个城市重新统一到一起了。”取消边境检查显著增加了两个城市和国家的人口流动。

  沃尔特先生回忆说:当时很多德国人都担心开放边境会引发安全问题,但三年来,这样的担心并没有成为现实,法兰克福的犯罪率并未上升。而且,开放的边境也让人们的生活多了很多选择,有很多德国人到河对岸去购物,从汽油到烟酒,甚至到吃午餐,波兰的价格比德国低不少。

  不过,在边境开放后,除了某些特殊情况,波兰人仍然不能来德国就业。这是因为德国政府担心本国劳动力市场可能难以承受短期冲击。

  斯拉百斯的波兰人很多都会德语,在餐馆能够看到双语的菜单。但沃尔特说,城市的融合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两个民族由于历史的成见、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但他希望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让波兰人来德国学习和工作,也要让更多德国人前往河对岸,”让现在的单行线变成双行线。”

  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虽然重新“统一”,也被誉为欧洲一体化的表率,但双子城仍然存在很多欧洲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等。沃尔特说,不久前法兰克福的失业率一度高达20%.这一数字让政府感到尴尬和紧迫,不过,最近以来,复苏经济增加就业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法兰克福市经济、城市发展和建设负责人彼得·埃德尔曼告诉记者,目前该市计划建设三座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工厂,可能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

  谈到即将开始建设的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工业园区,埃德尔曼的自豪溢于言表。的确,对于一个人口只有6万的小城,吸引高科技产业投资意味着经济状况的彻底改善。特别是市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需要大型企业落户增加税收收入。该市原本就有一家芯片生产厂家,有很多熟练的技术工人,此外还能从波兰得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这都是吸引投资者的特色。埃德尔曼先生说,德方希望在经济贸易领域,两个城市能“用一个声音说话”。

  两国两城有望统而治之

  除了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两市政府间的联系也显著提高。

  沃尔特先生介绍,未来两座城市可能由一个统一的机构管理,不过两边会各有一个市长。

  虽然目前两市政府不会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但每年法兰克福和斯拉百斯市政府都会举行两次共同大会。因为涉及两岸城市发展问题时,需要像一个城市一样进行政策协调。

  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住房困境。

  近年来,法兰克福的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许多楼房被腾空,无人居住,政府为节省维护成本,开始不得不把这些房子拆除。但是在河对岸波兰的斯拉百斯刚好相反,他们面临着住房紧张的问题,政府正在新建住宅楼房。沃尔特说:“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合理,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们希望能让波兰人过来住我们的房子,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现实困难。”

  真正意义的欧洲大学

  现在,每天都有100个波兰孩子过桥来德国上法兰克福的幼儿园。当然教育文化的融合还不止于此,跨越两国的大学———维阿德里纳欧洲大学最能代表法兰克福的“欧洲”特色。

  Viadrina在德语里的意思为“奥德河上”,这所大学在1991年成立。但要追溯起她的起源,还要回到500年前。1506年维阿德里纳大学最初成立时就被视为联系东欧的纽带。

  1811年,大学搬迁到布雷斯劳,当时多达55000名欧洲各国学生在这里学习。今天,当欧盟扩大,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时,新的维阿德里纳欧洲大学也再次成为联系东欧和西欧的桥梁。

  大学建在奥德河边与斯拉百斯对望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典建筑里,随着学校的扩大,法兰克福市中心越来越多的建筑都融入了这所新兴大学。此外,维阿德里纳欧洲大学和波兹南大学在河对岸斯拉百斯共同建立了波兰学院,大学生们有时候为了听课一天内来往于两国之间好几次。学生的宿舍同样也分布在河流两岸。不过好在跨越国境也只需要十来分钟。

  维阿德里纳大学的毕业生能拿到符合德国和波兰法律的毕业证。大学副校长詹妮·努肯介绍说,学生来自全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是外国学生。

  努肯女士说,维阿德里纳欧洲大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欧洲”,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国际化,为此该校欧洲语言和文化的课程占很大比重,外语课被学校列为必修课。例如波兰学生,除了学德语,还学第三或第四门欧洲语言,因此他们毕业后在欧洲就业市场很受欢迎。此外,学校的老师也来自多个欧洲大学,和大学跨越国界的地理位置一样,学生们在这里能购真正跨越文化政治的界限。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谢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