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特拉维夫白城:现代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8日10:34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体现白城建筑外部装饰特色的一所普通民居。曾颖摄 以色列在地理上连接东西,文化上承接古今,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当今以色列在对本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方面的特色。因历史及政治原因,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以色列终于在1999年10月被接受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随后在不到6年时间里,以色列申报了25项世界文化遗产,先后有5项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2003年巴黎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特拉维夫白城”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特拉维夫白城”,这个仅有70年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群,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评定中“现代运动”的标志。 特拉维夫是世界上国际风格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这种建筑风格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欧洲建筑学校毕业的学生们带到特拉维夫的,他们深受上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该运动的主旨是以不对称的布局和有规律的反复来取代古典建筑的对称,同时避免使用任何没有实际用途的装饰。这种现代主义风格、多功能、简洁而不经装饰的建筑被认为适合一座年轻而发展迅速的城市,特拉维夫就成了他们实践现代主义的试验场。 由于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古城雅法也随之兴旺起来,成为地中海东岸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从1887年到1896年,犹太人在雅法兴建了一个早期定居点,1909年新城特拉维夫开始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巴勒斯坦地区划归英国托管,此时由于欧洲反犹主义滋长,许多犹太人开始迁往巴勒斯坦,而纳粹在上世纪30年代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更导致了大量犹太人移民至此。 1925年,特拉维夫的人口已达到3.4万人,当时城内是一片风格杂乱的建筑。就在同一年,由苏格兰建筑师帕特里克·盖德斯提出的特拉维夫城市总体规划得到批准,大批新式建筑遂于30年代早期开始拔地而起。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大多是欧洲备受争议的国际风格建筑师,他们的到来为特拉维夫创造了一种综合了现代主义运动主旨和文化,并结合气候及当时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新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大多占地面积不大,楼高2至4层并涂有浅色的灰泥,多数是住宅,但也有一些公共建筑。在1931年至1937年间,约有2700幢此类风格的建筑相继建成。目前,特拉维夫市约有4000幢这样的建筑。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拉维夫白城”,指的就是市内几条主要大街上约1000幢被列入保护计划的此类建筑。这些小楼的外墙大多为白色或浅白色,在阳光的映照下分外夺目,以色列人喜欢称其为“白城”。 特拉维夫的建筑设计师虽然也有师从柯布西耶和孟德尔松的,但大多数则受到德国鲍豪斯(Bauhaus)学院的影响,因此他们的这些建筑也被称为“鲍豪斯建筑”。二战后,特别是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移民以色列,住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以色列人对他们的新住房有着美好的设想,不仅要“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还要有清洁的饮用水和完备的下水道,门前要有花园,这也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运动“鲍豪斯”建筑理念相契合。这批建筑虽形态各异,但理念相同,楼层不高、阳台长而宽大、窗户窄小,不仅美观实用且遮阳保暖,十分适合特拉维夫的地中海气候。 现在,现代化的特拉维夫在中东算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摩天大厦的光芒早已盖过了当年的小楼,“白城”仅是市中心的一些普通民宅。但在几十年后,正是这些不算堂皇的低矮建筑,为特拉维夫市赢得了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麦克尔·特纳说,“白城”的确只有70多年的历史,它在全球668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算是最年轻的遗产之一,目前也只有15个这样的现代文化遗产被列入名录。但其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文化遗产重要的不是年代,而是其代表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白城”的评语所言:“其完美结合体现了城市对当地独特文化、传统和地理要素的需求,是20世纪前期现代建筑运动不同流派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新兴城市建筑规划的杰出范本。”麦克尔·特纳教授说,现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开始重视对各国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这些文化建筑列入名录的工作力度。去年悉尼歌剧院参加了申报,这已是一种趋势。因为今天的杰作,就是明天的遗产,而保护工作应从其落成之日就要开始。 特拉维夫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白城”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该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白城”具有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的相关政策,规定市民对这些建筑只拥有居住和使用权,不拥有所有权;不得改变这些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不能安装空调及影响建筑外观的其他设施;在邻近“鲍豪斯”房屋的地点盖新房,楼层不能高于这些原有建筑,且还必须缴纳与盖新房同等数量的资金,作为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的基金。 1994年,特拉维夫市还组织召开了关于“鲍豪斯建筑”的国际会议,召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共同认识评价“白城”建筑的文化艺术成就,为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献计献策。不过,以色列国内有官员和学者认为,就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而言,“白城”目前得到的保护还很不够。为此,政府将向议会提出建议,通过立法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用法律来规范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对违反保护措施的居民和机构实施处罚,同时设立维护基金,筹集保护和维修所需的经费。 此外,政府还十分注重对民众的宣传教育,从学校到社会,希望这种遗产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市民心中,不断提高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每年6月,特拉维夫市都要通过集会或举办活动来宣传“白城”,使得“鲍豪斯建筑”的文化意义和知名度逐年提升。“白城”在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民众在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也正在给予其更多的呵护。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都面对着一个开放的世界,不断吸收先进的国际文化并与之相融合,同时每个民族又要肩负保护自身特色、本土文化传统的重任。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从成立之日起就认识到,本地区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提升国家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地区旅游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大大增强犹太民族的凝聚力。为此,他们制订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30多个具体的近期工作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发掘、保护和申报工作。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到北部的约旦河源头,还包括死海和红海,以及从圣经故事时代到历史上各个王朝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痕迹。以色列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认为,中东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集体的责任感和共同的努力,应该让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国际范围的保护和利用。 漫步在特拉维夫“白城”的罗斯柴尔德大街,16号是一座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的建筑,这里曾是特拉维夫第一任市长梅尔·迪森高夫的家,现在则是以色列独立博物馆;9号是约瑟夫·耶利亚胡的房子,其本人是赫兹利亚体育馆的建筑设计师;12号属于弗格尔家族,因其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而远近闻名;13号的建筑则具有新艺术的风格,这些“现代运动”建筑理念的实践,使“白城”这一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与众不同,人类的智慧、个性和创造力在此将得到永久珍藏,而特拉维夫也正因这份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更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