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情局青睐掌握汉语应聘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07:00 深圳特区报

  美国“特工选秀”热闹又苛刻

  手机不能被带进中情局大门,测谎仪让应聘者吃尽苦头

  “特工门”事件女主角、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特工瓦莱丽·普莱姆前日打破近4年沉默,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指责白宫和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粗心、鲁莽”地泄露她的身份。

  瓦莱丽的遭遇对于那些有志为CIA服务的美国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CIA的大门很难进,进去了也未必能干长久。

  手机和iPod禁入中情局

  在中情局的总部里,不仅手机被禁止带入内,就连风靡全球的

苹果iPod音乐
播放器
也同样得不到“入门许可”。中情局的招聘事务主管卡恩·莫利特十分支持这种做法,他认为情报局内不允许有任何个人媒体工具的出现,而这当然是出于安全的需要。在中情局,这样的规定由来已久,甚至早于这些电子媒体工具的风行。

  在工作场所中的这些限制,只是特工们为国家安全利益做出的一点小小的牺牲罢了。然而,对于那些进入情报机构的新雇员们来说,他们不仅熟悉了解新技术,而且也不想隐瞒自己对各种新技术工具的兴趣,所以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让他们内心里很是抵触。

  中情局的人力资源总监凯迪·布朗说:“那些新生力量想要促使我们修改一些以往的禁令,他们想随身带上‘黑莓’手机,也想把iPod带进来,这样可以随时听上一点音乐。但从一个安全人员的角度看,我们恐怕还不能这么做。”

  当然,中情局新特工们的另外一些要求还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他们一直在努力推动情报机构为他们的信息技术系统升级。“他们想让这套系统更快速,更好用,”中情局的三号人物、副局长迈克尔·莫尔说:“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要求。”然而,这种对技术上的不同要求与观念上的交锋,恰恰反映出了中情局里人员构成的一大特色。

  莫尔觉得,现在的中情局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分布看上去像是一个古怪的“双峰驼”,因为大部分雇员要么进入这个部门的时间还不到5年,要么就有超过15年的工龄。“工作经历在5至15年间的人并不多。”莫尔说。

  到目前为止,中情局有40%的特工是2001年9月11日以后才招入的。而在这些新生力量中,60%在30岁以下。85%的人还不到40岁。这样的人群,恰恰是最新潮的手机和其它电子消费品的忠实拥趸。

  想进CIA必须经过测谎

  对已经成为中情局雇员的人来说,尽管上班的时候不得不将ipod和手机留在车里让人不能尽兴,但比起跨进中情局大门之前经过的层层考验,其实这条禁令根本不算什么。

  从收到简历到发放接受函,中情局的招聘过程通常要历经9到12个月之久。应聘者除了要顺利地在这一过程中“披荆斩棘”,还要经过让人心惊肉跳的测谎测验。

  随着新世纪以来反恐战争的烽烟四起,测谎测验在美国的使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大,不仅是敌人或者嫌犯要“请君入瓮”,随着反谍报斗争的深入,就连申请安全部门工作岗位的“良民”都要接受这冷冰冰仪器的考验。

  38岁的塔拉是美国国防部的老雇员了,在那里她被获准接触机密信息。可当她打算跳槽到中央情报局一个类似的岗位时却遇到了一些麻烦——连续三次她都没能通过测谎测验,这也就意味着她拿不到新的工作许可。残酷的测试结果使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不得不求助于催眠师和临床医生来获得些许慰藉。

  塔拉在总结失败教训时抱怨说,那些测谎专家看起来并没有意识到,即使是像水晶一样清白的人,在面对测谎这样的“大阵势”时,也会感到莫名的紧张,这只是人的本能罢了。“人们说如果你没有一点藏着掖着的话,那就不会紧张。但我虽然坦坦荡荡,还是躲不过阵阵惊慌。”

  相比之下,电脑程序员大卫·范尔默特的职场经历则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经过两轮测谎测验后,他被美国国家安全局无情地拒绝,因为测试结果表明他不适合从事涉密的工作。不过,人的大脑并不总是能跟得上电脑的逻辑,电脑程序有其自身的信息归类处理模式,而这也给了大卫·范尔默特一线生机——在又参加了中央情报局的测谎程序后,他被告知完全合格。

  不过,在测验过程中,除了被问及以前是否接触过机密情报外,范尔默特还被刻薄地一再盘问是否曾有卖春经历,或是否曾蓄意灌醉一名妇女,然后图谋不轨。此外,测谎专家还问了他电脑操作情况、他与其他外国学生的联系以及他在教堂和高中生一起做义工的情况,甚至连他和一名十几岁的孩子击掌相庆的细节也没漏过。

  如今,任何人只要想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那么走上测谎仪、并得到一纸表示“毫无问题”的安全认证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很难根据安全认证就有效排除异己分子,但有意思的是,除了中情局,联邦调查局等机构也在招聘过程中引入了测谎,可是各机构间的测谎结果往往让人莫衷一是,这种常常相互冲突的测谎通常情况下会带来种种问题。

  维尔克是马里兰州的一名电脑工程师,在应聘过程中由于参加了好几次测谎,所以对各机构的这一程序颇有微词,他说:“中央情报局对国家安全局的测谎结果不屑一顾,同样,国家安全局也不拿中央情报局的测谎结果当回事儿。没人知道哪个是真正说话顶事的‘大老板’,所以他们都觉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种“多元化”的测试中吃尽苦头的,最终还是一个个应聘者。

  由于怨言很多,美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协调各部门间测谎所用的智能程序。但是,美国国家情报局却没有给出完成这一进程的明确时间表。该机构发言人约翰·卡拉汉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梳理并固定其流程,将测谎程序变得更加完善……但是,在统一的规则制定方面却遇到了很多问题。”确实,各机构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统一协调中存在很大障碍。

  有外语能力者受欢迎

  虽然入门时要攻克测谎测验等难关,虽然工作时要服从种种“通讯”禁令,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影响中央情报局对美国年轻人的吸引力,应聘者依然蜂拥而至,中情局得以在很大范围内展开“海选”活动。而在众多参加“特工选秀”的人中,熟练掌握某种外语或是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期的,无疑会很占些优势。

  尽管9·11恐怖袭击后的几个月中,中情局遭到了来自国会及其它各方如潮的批评,可是那些想进入政府工作的人仍然将这个神秘的机构视为“头号选择”。

  “我们现在招募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莫尔说。中情局在2006年完成了一串长长的招聘名单,而这样的情况看起来在2007年和2008年还会重演。

  根据莫尔的统计,2006年中情局接到了13.4万份求职简历,今年预计更可能会达到16万份的顶峰。而在恐怖袭击之前,中情局每年接到的简历也不过是在3.9万份到6.3万份之间。在美国,可能没有任何其它联邦机构像中央情报局这样人员变动如此之快。自从冷战结束后,中央情报局作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机构就一直陷入裁员的困境,但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无疑改变了这一进程。恐怖主义震惊了整个情报界,使得中情局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从那以后,招兵买马又成为中情局的头等大事。

  中情局在需要更多的情报分析员和谍报人员的同时,也需要工程师、经济师以及医生等职业技术人员。当然,无论哪一个领域出身,想被中情局雇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情局在选拔雇员时十分注重应聘者的外语能力和在不同领域的工作经历。在它新雇用的人员中60%的人曾经有过海外工作或生活的经历,40%的人拥有某个领域的高级职称。

  一直以来,中情局局长海登在努力强调情报工作中的“多样性”原则。这一指导思想也被贯彻到招聘中,中情局特别青睐那些会说汉语、韩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应聘者。当然,掌握其它“热点”地区语言或是在那里有着生活经历的人也是中情局重点网罗的对象。

  在2006财政年度,中情局23%的新人是非洲裔、拉美裔、亚裔美国人以及土著印地安人。莫尔说,中情局也正在招收阿拉伯裔、波斯裔和南亚裔雇员。

  目前,中情局有一半的项目主管是少数族裔或是女性,这一比例比前几年要提高了不少。在海登主持的高级领导人项目中,少数族裔和妇女也占了35%,而在3年前这一数字仅为20%。

  在为中情局招人的过程中,莫尔认为应该始终秉承一个原则,即“本着对组织巨大的责任心,来雇用那些合适的人选。并且努力培养他们,让他们不断提高。”因为这些人的表现,将决定中情局在今后10年,15年以及20年中成绩如何。(孔令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