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杂志15页聚焦:上海女生让哈佛惊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06:42 东方早报

  “她穿着汗衫,卡其布裤,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哈佛科学中心的咖啡馆里,微微鞠了个躬。她向我道歉,因为她为了准备上课演讲,迟到了几分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个明星学生,你更难想象她的成就,即使用哈佛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令人瞩目。”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安·赫尔伯特(AnnHulbert)对上海女孩汤玫捷的描述。

  在历时1年,全程跟踪采访原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在哈佛大学的一年级生活后,安·赫尔伯特在《纽约时报》杂志(NewYorkTimesMagazine)4月首刊上发表了一篇长达15页的文章,通过大量的事例向全世界展现了正在经历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中国培养出来的出色学生。

  功课最好未必真的优秀

  “有可能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们希望成为的目标。”《纽约时报》用这句话概括了汤玫捷的成长经历———从小热爱摄像,创办最早的青少年网站及策划中国最大的官方青少年网站,最佳辩手,学生领袖,拥有不同领域的76项市级以上奖项。

  高二时,汤玫捷从同学中脱颖而出,被选派去美国著名的私立中学西德威尔学校修读一年。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改变了美国教师以为中国学生只会“做数学题”的印象。2005年,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国际生,汤玫捷获得当年全美“杰斐逊总统学者”奖。其后几个月,她进入哈佛大学。

  “汤玫捷的成功,不是力争成为全班第一,也不是成为按部就班的模范。”“虽然她在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表现,但就考试总分排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复旦附中,也常不到前10%。”然而,“一路走来,汤玫捷一直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在课堂之余施展自己的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赫尔伯特评价道,“她拓宽了人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是中国素质教育应该想看到的一种完美成果。”

  带回美国教育体制优点

  在各种各样不着边际的宣传和议论中,汤玫捷坚持认为中国学生(或家长)最不需要的一件事就是被鼓励去盲目崇拜一个学术品牌名称,更不需要被告知说有一种新的规则要遵守或是狂热的竞争需要加入。赫尔伯特欣赏汤玫捷的这种想法,他在文章中说:“真正让汤玫捷与众不同的是她拒绝被公式化。”

  赫尔伯特说,汤玫捷不愿让那种高中前就已经形成的疯狂复习考试的主导思想抹杀自己的好奇心。在她的经历中,美国始终代表着一种较少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学校教育方法。她告诉我。“虽然它(美国教育体制)也有很多缺点,但的确有些很有价值的东西。”

  2005年的秋天,汤玫捷到了哈佛,她知道她要做什么了———要把美国教育的优点带回中国。她开始主持创办一个由学生举办、面向学生的交流夏令营———“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英文读作H-silk,有“丝绸之路”之意,旨在向中国推行哈佛式教育实验。

  汤玫捷设定的峰会活动参与者是经过一种非中国式的方式挑选出来的,百余名有前途、有潜力的中国高中生。汤玫捷和她的录取委员会挑选这些优秀高中生时不只看他们的课堂成绩有多好,而是注重于他们的课外活动,和他们对于在学校从来都没有见到过的问题的开放性回答。在她的问题里有些在美国看似普通,但是在中国却很不寻常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可以做一件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你会怎么做呢?”汤玫捷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帮助改进中国教育。

  中国素质教育的“作品”

   “虽然美国的教育者们正在努力吸取亚洲教育的强项———以考试为中心的观念和对于数学、科学以及工程领域的极力强调,而中国的教育者们反而正努力将西方对批判性思维、全面发展和领导能力的强调融入他们的教育传统。”《纽约时报》文章中这么说。

  学校必须努力“为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文化和科学潜质提供空间,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体育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更有活力地发展,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汤玫捷能成为明星学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表现。

  汤玫捷居住的上海是上世纪90年代起开展素质教育实验的先锋城市,到2001年,课程改革的速度开始加快。老师更有国际水准,其教学方式是鼓励学生询问,并协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赫尔伯特在讲述汤玫捷的成功时,也重点提及了培养她的母校———复旦附中。

  赫尔伯特在文章中说,复旦附中有着良好的对外学生交流系统,在这个校园里,各种学生组织的俱乐部、选修课程和服务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像汤玫捷这样的“学生头”,他们自主、追求完美的性格正是学校所渴望和褒奖的,也因此汤玫捷获得了到美国西德威尔学校修读的宝贵机会,从而避免了挤高考“独木桥”的煎熬。

  用汤玫捷自己的话说,这次美国之行“非常棒,改变了人生”。

  

  汤玫捷成功关键词

  

  小时候:115部名著

  小时候,当发现小玫捷热爱阅读时,她的父亲开始不断扩充她拥有的书籍———她仍记得在某个夏天,她得到了一套115部名著,汤爸爸认为如果孩子能从每本书中学到一点东西,那这些东西累积起来,将是一笔值得拥有的财富。提到关于汤玫捷父亲(一个有着较传统背景的中学语文老师)和母亲(一个来自音乐家庭的歌剧演员)的时候,她形容“他们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父母”。也就是说,“他们十分注重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小学时:制作儿童新闻板块

  小学时,在学校和上海电视台的安排之下,9岁的汤玫捷和其他几个优秀的三年级学生一起参与制作了每周一档的儿童新闻板块。这个工作意味着她可以不上课而把时间花在制作这个节目上。最终这变成了她一人担纲制作的节目,一做就是3年。原因倒是简单:她的“小同事”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业与考试,硬是让他们离开了。

  中学时:创办青少年网站

  汤玫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升入中学。玫捷进入复旦附中,之后当她在计算机考试中不及格时(她忘了按“保存”键),父母开始不安了。不过很快他们就恢复了,汤妈妈解释说:“让她自己成长,因为我们知道她有多优秀。”

  回忆起重点中学并不十分紧张的学校气氛,“你有思考的自由。”汤玫捷说,在众多事情中,她选择了网页设计,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她不是电脑白痴,但主要是由于她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女孩。“那时候,中国青少年网络有点安静落后。”在她创办好国内最早的青少年网站之后,她又被邀请作为总策划进入了东方少年———一个政府授权、为青少年提供大量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工作。

  汤玫捷简历

  ★1986年,汤玫捷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

  ★2001年,进入复旦附中,高中期间,她拿过各级奖章近97项;

  ★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汤玫捷作为学校公派的交流学生,去了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一年;

  ★2004年12月,正式收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同时校方每学年将向她提供4.5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汤玫捷成为当年整个亚洲仅有的两名被提前录取的学生之一;

  ★2006年,作为哈佛大一新生,汤玫捷引进国外高盛基金等美国赞助商近200万元人民币投资成立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2006年8月份,首届峰会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成功举办。活动遴选约300名优秀高中学生参加,报名选拔方式与哈佛录取学生方式全面接轨,每一位通过选拔入围的受邀优秀学生都能够顺利参加峰会,并得到高水准的训练与培训机会,今年8月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将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再次举行;

  ★目前,读大二的汤玫捷选择了文科类社会学方向相关专业。

早报记者 黄力颖 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