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访:感受伊朗水兵事件宣传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3:42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日前,伊朗扣押15名英国水兵事件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朗核问题的第1747号决议,把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了波斯湾。而伊英围绕“水兵事件”展开的外交“攻防战”,无疑为解析愈演愈烈的伊朗核危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伊朗刚刚宣布将释放被扣押的15名英国水兵中的唯一女兵,几小时后又自行否决该计划,其多变的外交风格让英国似乎不知所措。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外交“口水战”正酣之际,伊朗还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用民意来替政府“说话”。

  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政府的目标就是借“水兵事件”打一场宣传战,吸引全世界注意力,在核危机的最关键时刻凝聚民众支持,巩固执政基础。

  而记者在德黑兰采访示威游行时亲身经历,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

  组织迹象十分明显

  4月1日晨,记者接到“线报”,当天下午在德黑兰的英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前将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就“水兵事件”向英国政府进行强烈抗议。这名属于伊朗民兵组织的朋友还警告说,“保护好你的相机,现场可能非常混乱”。

  记者驱车来到菲尔多西大街,德国、

土耳其、英国大使馆都在这条大道上,相距不过一公里。一到这里就发现当天的气氛不同寻常,距预定的示威开始时间还有半小时,就已经连德国和土耳其两国使馆门前的警察都比平时多了不少,显然是为了防范群众示威可能引起的“误伤”。

  大门紧闭的英国使馆前早已聚集了不少伊朗学生和普通民众,一车车被拉来的伊朗军警里外共三层将使馆团团围住,一些工人正在修建隔离网,防止示威者冲击使馆。

  随着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警察开始封闭菲尔多西大街的相关路段,过往车辆无不绕道而行。而此时,几个老者高举伊朗国旗,开始痛斥英国水兵“侵入”伊朗水域,指责英国当局拒不道歉,并称英国大使馆是“间谍巢穴”,要求政府驱逐英国大使,聚集在周围的近千名伊朗群众随即有节奏的高喊“打倒英国,打到美国”!

  据记者观察,参加抗议的民众大部分穿着简朴、保守,其中绝大多数妇女黑袍缠身,不少人还用纱巾将脸紧紧围住,可能是政府强硬政策的忠实支持者吧。

  用英文书写的“我们要核技术,不要核武器”、“要国际原子能机构,不要联合国安理会”等类似抗议标语四处可见。其中很多人手持的标语与伊朗政府立场完全吻合,言辞拿捏相当到位,表述非常“精确”。

  英文书写的抗议标语表述如此之“精确”,不能不令记者感到惊讶。记者随即多次试图用英语和示威民众交谈,然而却没有遇到一个会讲英语的。

  场面混乱并不失控

  就在不少记者打算离开现场赶抢发稿时效时,忽然缓缓开来一辆装满了石块的卡车,只听一名学生一声令下,200多名隶属于民兵组织的极端学生,立即开始大规模冲击使馆外的水泥隔离墙。或许因为很快进入“角色”,学生情绪逐渐失控,不少人向使馆内投掷石块和大威力的爆竹,一时间巨大的爆炸声响彻云天,英国大使馆随即被浓重的白烟笼罩。这导致某西方媒体称抗议者使用了自制爆炸装置和汽油弹,混乱的现场则让人难以分辨。而使馆外墙被砸出一个个泥印,防暴警察一边阻止学生越过隔离墙,一边小心躲闪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石块。一些学生一边高喊“英国间谍去死”,一边冲向隔离墙,刚刚冲上去立刻就被警察又拉下去,如此反复多次。

  一些激动的学生甚至开始寻找周围的外国记者发泄、推搡。本报记者周围一名来自比利时的摄影记者随即就被当作袭击目标。一名年轻人冲上去将他拽住并试图抢夺相机,这名记者立刻用身体将设备护住并不停地解释。周围的伊朗记者赶紧用波斯语声明他不是英国人,并斥责袭击者的行为,这才为那名比利时记者解了围。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警察的防爆盾牌被石块击出了窟窿,一些学生和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伊朗警方最后不得不用辣椒水喷雾进行驱散,一时间,整个现场弥漫着强烈的刺激性味道,本报记者和示威群众开始不停地咳嗽,泪流满面。

  画面冲击西方“软肋”

  虽然伊朗警方最后成功地控制住了局面,但当天冲击使馆的画面随即出现在全球各大电视、网络和报刊,让全世界民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伊朗民众的愤怒,而学生们喊出的反英美口号甚至让人联想到1979年的人质危机,这种“免费”宣传的效果自然令持强硬态度的伊朗政府非常满意。

  撇开“水兵事件”孰是孰非,客观而言,尽管英国政府不断通过美国、欧盟和联合国对伊朗政府施加强大压力,但有西方分析人士认为,英国通过国际社会向伊朗直接施压效果显然远远不如伊朗民众抗议所造成的直观视觉冲击。

  英国一名著名的防卫分析家表示,除了示威游行这种“武吓”外,伊朗的“文攻”颇有成效。

  看看国际媒体过去几天的头条,充斥的无不是伊朗公布的被扣士兵录像和女兵的三封信件。伊朗政府深知“女性”是西方社会的“软肋”,温情攻势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布女兵的一封家书,无疑可以直达英国民众内心;而让其在另外两封信件中用英国军人身份“呼吁”英国从

伊拉克撤军,则让英国政府显得很难堪。

  再加上让这些士兵公开在录像上承认“侵犯”伊朗水域,尽管西方认为水兵遭“强迫”而为;但在伊朗国内则是确立了扣押行动的合法性,赢得广大民众支持。在伊朗因核问题面临强大“外患”时,赢得国内凝聚力对伊朗政府而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毫无疑问,上述种种行动的最终目的是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而与英国政府方式单一“略显干巴”的种种声明和指责相比,到目前为止,伊朗借“水兵事件”组织的宣传显然很是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本网驻德黑兰记者徐俨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