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雅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5:52 新浪文化

  特拉维夫-雅法(Tel Aviv-Yafo),位于地中海滨的以色列第二大城市。占地51.76平方公里;人口36.5万,主要为犹太人,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的4%。

  历史:

  特拉维夫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最初仅仅是雅法城外的一个犹太居民区。1921年,特拉维夫的犹太人与雅法的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促使犹太人在特拉维夫兴建新的商业中心。此后,由于毗邻雅法港,大量新移民的到来促进了特拉维夫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以色列的经济、文化中心。1950年,特拉维夫和雅法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

  名称

  1909年进行首次大规模居民区建设时,这一地区被取名为Ahuzat Bayit。同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议将新社区正式命名为Tel Aviv,并得到多数市民代表支持。Tel Aviv是Nahum Sokolov在翻译Theodor Herzl 的著作《新故土》(德语原文为Altneuland,英语一般翻译为Oldnewland)时所用的词。Sokolov曾解释说,Tel Aviv是Altneuland一词最贴切的翻译,因为Tel在希伯来语中是“古代遗迹堆砌成的小丘”的意思,Aviv则代表“春天”,所以Tel Aviv也就兼有新、旧之意。事实上,Tel Aviv一词也出现在《旧约•以西结书》第三章第15节:“Then I came to them of the captivity at Tel Aviv, that lived by the river Chebar, and to where they lived; and I sat there overwhelmed among them seven days。”

  地理

  特拉维夫所在的城市群被称为Gush Dan,因为据说这里是当年Dan部落(古代以色列人十大部落之一)的属地,Gush是“集群”的意思。Gush Dan包括Dan地区的特拉维夫、里雄莱锡安、拉马特甘、巴特亚姆等城市和Sharon地区的赫兹利亚、拉马特-沙龙,总人口约175万,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群,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所谓的“大特拉维夫”,通常是指Gush Dan。

  特拉维夫地处沿海平原,地势总体平坦,略有起伏。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类型,夏季炎热干燥(8月白天平均气温30.2℃),冬季温暖多雨(12月白天平均气温9.6℃),年降雨量约530毫米。

  政治地位

  1948年5-12月,特拉维夫曾作为以色列国的临时首都。以色列很快就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但并不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国家的使馆都设在耶路撒冷,直到1980年以议会通过《基本法:耶路撒冷》,宣布“完整、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目前,除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外,其余国家的使馆均设在特拉维夫或邻近城市。美国国会也已通过法案,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但同时授权总统推迟使馆的搬迁。

  目前,以色列国防部仍设在特拉维夫,许多政府部门也在此设有办公室。根据传统,总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维夫办公。

  巴豪斯建筑与“白城”

  巴豪斯一词源于德国1919-1932年间的“公立巴豪斯学校”,Bauhaus是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倒置而来。以巴豪斯为基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因此巴豪斯也是这一学派的代名词。其经典之作是巴豪斯学校在德国德绍的校舍。

  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后,巴豪斯学校的教师大多流亡海外,很多接受其建筑思想的犹太人则来到了当时的巴勒斯坦。这期间来自德国的移民有约12万,他们不仅使特拉维夫迅速成长,也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理念。白色外墙的巴豪斯建筑在3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在特拉维夫崛起,其中很多保留至今,形成“白城”的独特景观。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特拉维夫“白城”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继马萨达、阿卡老城之后,以色列的第三处世界遗产。(耶路撒冷老城于1981年由约旦申报,并获得批准)。

  特拉维夫的巴豪斯建筑代表作有:Dov Hoz街8号:Ben-Yehuda街上的Yarden饭店;Geula街24号;Harakevet街2-4号;Melchett街40号;Ben-Gurion街75号Hana House……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