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萨科齐不会走激进路线 对华政策着重实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5:57 《环球》杂志

  在5月6日进行的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以53%对47%的得票优势击败了他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师妹”,左翼社会党候选人赛格琳罗雅尔,当选下届法国总统。

  对法国来说,这场总统大选最引人关注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是,第二轮参投率达到创纪录的85%,而在有12名候选人角逐的第一轮投票开始前,法国的选民登记人数就已创下40年来的最高。“一次震撼法国的选举”,法国《星期日报》用这样的头版标题形容此次大选在全国上下引起的巨大热潮。

  “法国病人”亟需动手术

  民众对大选的参与“高热度”折射出了法国人对自身现状和国家经济状况的担忧和求变的心理。按照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蒂莫西加顿阿什的话来说,“就经济而言,法国现在是欧洲的病人”,法国经济的增长是欧盟国家中除葡萄牙之外速度最慢的一个。

  法国的现状似乎真可以用“周身不适”来形容了:GDP增长率的疲弱,欧洲“冒尖儿”的失业率(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达到22%),庞大到国内生产总值一半多的公共开支,死板的高税收导致的财富外流和企业转移,再加上三年前欧洲宪法在本国全民公决中夭折,2012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输给英国,以及在2005年末法国城郊延烧的骚乱,还有至今都令人困扰的移民问题等。

  骄傲的法国人很有些流年不利的感觉。此时此刻,法国需要一个拿着改革手术刀、大胆切割肌体“痈疽”的“变革型总统”。萨科齐正是以这样的形象一路走来直至凯旋,他的竞选名言就是“与过去决裂”。

  “普通法国人感到国家的一些改革到了不做不行的时候了,而这些改革都事关个人切身利益,所以这次选举民众参与的热情很高。”正在巴黎考察的中国法国问题研究会秘书长马胜利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铁腕”萨科齐不会走激进路线

  至于为什么法国人最终选择了萨科齐而不是罗雅尔,马胜利认为,萨科齐竞选当中的施政纲领一条一条讲得都很具体,由于他担任过内政部长,管理过经济、财务和工业等部门,执政经验更丰富些,可信度更高。而罗雅尔的竞选纲领更多是原则性的说辞,内容不是很具体。

  个子不高的萨科齐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有时候有些得理不饶人。但他绝非夸夸其谈之辈,他竞选宣言的头四句话都是用“工作”一词开头,作风务实,行事果断甚至强硬。2005年,萨科齐的“心直口快”引火烧身,他誓言对参与城郊骚乱的人“零容忍”,并放出狠话要用高压水枪“清除”郊区的“乌合之众”,结果招致一片侧目和攻击,但最后还是萨科齐采取得当措施,使得骚乱逐渐平息,令政府重拾威信和民众支持。

  但是,即便是“铁腕”如萨科齐,也并非就能对法国的社会问题手到擒来。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学者简军波认为,“萨科齐不会在改革问题上走激进的路线,那样会招致猛烈的抗议。”

  2006年,法国政府试图推行有利于雇主的“首次雇佣合同”,结果引发全国性抗议浪潮,最后政府不得不让步,代之以作了重大修改的新法案。“老百姓对于自己的利益都有种本能的保护”,曾经历过密特朗时期法国总统大选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资深教授薛建成认为,“其实,法国的民众大多愿意维持现状,谁愿意牺牲个人既得的利益呢?萨科齐由于他的雷厉风行被描述成‘拿破仑第二’,但拿破仑在法国并非我们这里想像得那样‘形象高大’,反而被看作是带有粗暴武断负面色彩的人物。”

  马胜利则认为,法国目前积累的问题久拖未决,根子很深,要重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恐怕不是一届政府就能完成的。

  尽管如此,萨科齐的胜利还是点燃了法国自身革新的希望。简军波认为,这次法国大选的高投票率以及萨科齐的最终当选至少说明“老百姓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将要到来的改革,“法国民众有了一些心理准备”。

  另外,萨科齐在对待具体问题时还是有腾挪空间的。他深知改革的阻力有多大,因而会采取迂回行事的策略。例如在工作时间问题上,他既坚持已经牢不可破的一周35小时工作制,同时又主张超出时间的工作所得可以免税;针对公共服务系统的罢工权利,他表示充分尊重,但同时又要求罢工时保证最低服务水平,以避免引起社会功能瘫痪带来的混乱。

  对华政策着重实际

  萨科齐是“戴高乐派”阵营中的第三位总统。算上前面的密特朗和希拉克,“戴派”已经在法国总统大选中三次连庄。

  戴高乐总统执政时期,法国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于1964年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戴派’掌权的法国,历来对华关系都比较顺畅”,同时是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的马胜利说,“‘戴高乐主义’承认民族的差异性,认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能够被接受的;而与之相对的社会党的传统理念则认为其信奉的一些价值标准具有普适性,你不接受就会被认为不对。”

  简军波也倾向认为,萨科齐上台后中法关系的大方向不会变,“两个国家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中法之间存在的只是议题性问题,不是结构性问题”。

  希拉克总统执政的12年里,法中关系走上了一个最高峰,希拉克总统本人热爱、熟悉中国的文化、艺术,对中国充满感情。

  “当年欧洲各国反对解除对华军售时,希拉克总统却坚决支持解禁,几乎是孤军奋战”,薛建成回忆道,“而萨科齐肯定会有所不同,他在竞选中曾说,与中国既是希拉克总统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是竞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未来的中法关系能够达到希拉克时期的水平。”

  简军波则注意到,未来中国和法国在非洲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法国虽然已经不是非洲殖民时期的宗主国,但她仍通过其公司和经济援助维护在非洲的利益;随着中国在非洲投资和影响的扩大,两国可能会产生摩擦”。

  去年2月,英国前外交大臣斯特劳在访问尼日利亚时曾表示,中国现在在非洲的所作所为正如英国150年前在那里所做的,鼓吹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而在本次法国总统一、二轮选举中,候选人贝鲁和罗雅尔都曾经就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指责中国,并借此声称抵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虽然这些可以被解读为竞选语言,(毕竟罗雅尔曾在1月份来华访问并表示若当选将首访中国,她后来的“反华”言论可能是要拉拢贝鲁代表的中间派的选票),其苗头值得警惕。

  正在巴黎考察的马胜利说,他的法国同行提醒他要特别注意中国在欧洲的形象问题,现在“巴黎的街区整条街整条街的被中国人‘占’了,‘中国威胁论’不是没有产生的可能”。

  萨科齐同时也是法国二战后出生的首位总统,马胜利认为,从个人的素质来讲,这些新生代总统显得更“实用主义”一些,其实萨科齐的当选就代表了法国当今一代人讲求实际的特性。而像希拉克等老一代人则不止于眼前现实利益,考虑问题更深沉、更长远,更重视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在这种代际交替后,中法未来可能会少些文化纽带联系的熟络,更多的着重于实际。

  与欧美关系仍在首位

  当然,在法国的外交维度里,与欧盟成员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是排在首位的。选举获胜后,萨科齐对他的欧洲盟友表示“欧洲是我一生的归宿,今夜法国是欧洲最坚定的后盾”。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晚则亲自打电话给萨科齐,强调此次选举是“欧盟支持者”的胜利。

  2008年的下半年,法国将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届时法国当会努力推动欧洲宪法的新生。不过,专家认为,萨科齐不会再选择全民公决的方式对待欧洲宪法,而是会在简化宪法条款后进行议会投票。而在欧盟扩大的问题上,萨科齐领导下的法国也会放慢脚步,首先做的是对已加入成员的“消化”。至少在土耳其入盟的问题上,与罗雅尔不同,萨科齐是铁了心说“NO”的。同时,萨科齐支持欧盟拥有自己的外交部长,以求在外交上进一步统一口径。

  至于同美国的关系,萨科齐会继续希拉克在执政后期就开始的关系修补工作,他本人也被贴上了美国色彩的“新自由主义者”的标签。萨科齐甚至在一次访问美国时,称法国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上的对立立场源自法国“贵族式的傲慢”,结果招致了国内的批评。

  不过,法国倒是历来就有“反美”的传统,法国总统选举前夕,民意调查显示有3/4的法国选民认为法国与美国应当保持距离。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日前撰文称,尽管两国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起就保持了合作,包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但是法国对于美国一直怀有一种矛盾心理,伊拉克战争并不是第一次削弱了美国对法国的吸引力。民意调查显示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以及80年代初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后,法国民众都出现了同样的反应。(《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