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器人立法防“造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3日04:47 深圳特区报

  担心机器人爱上人类,担心机器人失控暴动,制止人类过度剥削机器人

  为机器人立法防“造反”

  2007年4月8日,火星广袤的平原上一片寂静,这个橘红色星球天幕如铅。然而,远方一个小黑点正在缓慢移动,它发出的与沙砾摩擦的声音也划破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个以每小时40厘米移动的物体,并不是大胡子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世界之战》中刻画出的那些充满暴力因子——时刻想着占领地球的火星人。恰恰相反,这个黑点所代表的“勇气”号机器人老家还正是地球。到今年4月8日,“勇气”号已经在火星上考察了整整1200天(地球时间)。

  虽然从“勇气”号的眼中(两台和人类视平线等高的CCD摄像机)望去,目光所及都是苍凉的荒漠,但“勇气”号机器人并不是孤独的,在这颗星球上距它一万多公里的高地上,它的孪生兄弟“机遇”号机器人也一直在这三年多时间里上下求索。

  三年前,当这两个机器人乘坐“德尔塔”2号火箭,经过六个月飞行降落到火星表面时,全世界都为之欢呼雀跃。有报纸更是打出了《人类有“勇气”探索火星》这样充满激情的标题。更争气的是,这两个设计使用使命本来只有三个月的机器人,竟然在火星上服役了三年有余,甚至还挺过了严酷的火星冬季的考验,现在,它们发回的每一组数据、每一张照片,都让人更进一步揭开那个神秘行星的面纱。

  其实,能和人们日常生活扯上关系的机器人远不止火星上的这两个探测器,早在三十年前,汽车领域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就已经让底特律的许多蓝领工人切身感受到了“下岗”之痛;而能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的“三叶虫”、能围着主人腿边撒娇的“爱宝”,更是让人领会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如果在MSN上想知道天气、问个路,可爱的智能程序“小I”机器人也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可是,随着带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和每个人产生联系,在人类固有的悲观以及过剩想象力的共同驱动下,一个巨大的法律真空逐渐凸现出来:机器人该不该有“人权”?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没日没夜地让“勇气”和“机遇”干了1000多天算不算非法用工?它们的劳动保护怎么算?万一机器人被逼急了,武装起来向人类反攻倒算怎么办?面对“机器奴隶”的造反,人类该怎么自我保护?以人类自身为蓝本的机器人有没有性别,如果它和人类日久生情怎么办……

  面对种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法学家们也没有视而不见或是闭门造车,目前一场为机器人立法的风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机器人有思维不是普通工具

  最近,在著名的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广为流传着一段以机器人为主角的视频,故事讲述一个汽车生产车间内,一个机器人在流水线旁从事安装工作时不慎失手掉落螺丝钉,便被无情的老板一脚踢开。丢掉饭碗的机器人不得不再找其它工作,比如在路旁举售屋广告牌、到快餐店引导车辆进出等,但它每当看到新车经过,总不免回想往事、黯然神伤。沮丧的机器人在背景歌曲《自食其力》声中来到一座桥上,看到汽车一辆接一辆经过,再也无法承受打击,从桥上跃入河中……

  这则短片一经流传,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机器人归根结底还是机器,如果出现故障,那么废品收购站就应该是这堆废铜烂铁最后的归宿,任何怜悯都是惺惺作态,无论是机器自身有了喜怒哀乐还是人对机器有了感情,都是不可想象的。而另一些人认为,一旦人工智能模块(A.I)被植入了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那么同样的钢铁就已经和一把实心的铁锤有了本质的差别,机器人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工具范畴,而是有自身思维能力的特殊存在。即使用它来完成对人类而言非常危险的工作,例如清理有毒废料,也不应该让机器人继续遭受工具或者奴隶般完全无情的待遇。

  在这两派的口水仗中,后者的声音也渐渐占了上风。目前,一个全球性的保护机器人权利的运动正在形成。

  韩国立法把机器人当宠物

  韩国政府近日表示,韩国将起草世界上第一份《机器人道德宪章》,其中防止人类“虐待”机器人的内容占了相当的篇幅。

  这份《机器人道德宪章》将首次为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制订指南,其内容将在今年底正式公布。根据目前获知的信息,这份道德宪章主张人类不应该“剥削”机器人,而应该合理地使用它们。

  韩国机器人专家、有“机器人足球之父”之称的金焕荣说:“机器人将拥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动机和情感等,我们不应该虐待它们,而应该像对宠物一样对待它们”。目前金中焕领导的课题小组在一条叫做“RITY”的虚拟机器狗身上实现了情感交流,从而为他这种拟人化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虚拟机器狗“RITY”是生活在电脑世界里一只可爱的、有喜怒哀乐的“生物”。跟人一样,它会累、会饿、会困,它通过它的“感觉器官”——摄像头、感应器和声音系统与人类进行交流。“RITY”可以对外界环境产生带有情感的反应,而且还可以做出与自己“性格”相符的合理决定。“RITY”的“性格”中含有一个复杂的权衡系统,这使它可以做出比简单机械反应更高级的反应。现在,它可以对外界47种不同的刺激产生77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机器人是有情感的“好员工”

  有意思的是,金焕荣的欧洲同事、来自六个国家的25名机器人专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神经学专家也在致力于一个称作“Feelix Growing”机器人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旨在制造“向人学习,以适当方式同人进行社会和感情交流”的机器人。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制造一系列可以在和人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接受感官信号,并能够根据人的反应调整自己行为的机器人。该项目负责人罗拉·卡纳梅罗博士说:“这样的机器人和婴儿一样,能够从周围世界的运动和感情模式中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

  其实,人类在感情上是并不吝啬的,小猫小狗养时间长了,人们便为这些“通人性”的宠物制定了不少法律条文,详细地保护了它们的权益。违者不但会被罚款,重者还有被扔进监狱之虞。而对于新生的“RITY”和“Feelix Growing”这样的机器人来说,它们不但也能和人产生共鸣,而且还属于任劳任怨,从不和主人谈条件,节假日加班还不用给工钱的好员工,对他们怎么能够不拿出墨子前辈的“兼爱”精神,好好对待呢?

  就像NASA这样的“无良雇主”,就等着吃机器人权利组织的传票吧。

  完善“三大定律”保护人类

  在呼吁善待机器人的群体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并非因为博爱,而是出于忌惮。因为好莱坞早就将一个个机器人暴动的恐怖故事深深地烙在了观众心中。从《未来世界》、《终结者》到《2001:太空奥德赛》再到《我,机器人》,都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一“政治正确”原则演绎得淋漓尽致。

  面对黑暗中不断闪烁的电子眼,其实人类早就想出了约束的办法。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即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眼见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从这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法则中看得出,阿西莫夫当年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因为这一带有预言性的小说之言,往后竟成了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的“铁律”。

  虽然阿西莫夫已经在三大定律中把人放到最高的位置,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感受到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的人们,依旧执着地试图进一步加强对机器人的约束。作为机器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日本目前就在为机器人立法的大潮中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

  日本为机器人上“紧箍咒”

  日本经产省已经草拟出了有关约束机器人行为的一整套复杂而庞大的提案。这份名为“确保下一代机器人安全性的指导方针草案”的文件呼吁组建一个由产业人士、学术人士、部门官员和律师组成的特别研究小组,草拟一整套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以管理机器人的发展、规范未来机器人研发的行为,并作为未来智能机器人的行为规范,以防“行为不轨”的机器人暴动害人。

  草案要求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以存储所有机器人伤人事件的数据,所有机器人制造者均有权使用这一数据库。对于那些“有前科”的机器人,一定要毫不手软。在经过一次更为繁琐的公共咨询之后,经济贸易产业省最早可在下个月草拟一套机器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毫无疑问,届时机器人头顶又会多上一道紧箍咒。

  可是想想,去年美国科幻频道在美国国会山发起的那场关于人类灭亡方式的讨论,也许会让心存愧疚的人多一点安慰。那个讨论让人们发挥想象力,选出十种令人痛恨的方式,结果人们认为机器人暴动发生的几率竟然比外星人入侵要还高一点。

  或许这是因为好莱坞流毒过深?可不管怎么说,在这种担忧的旗号下,总会让限制机器人的行为看上去很美。

  机器人暴动走为上策

  人们在绞尽脑汁填补着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漏洞,然而,这种完全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存在着先天的漏洞,即人类的“劣根性”。想必那些运算得飞快的电子脑,在冲突的逻辑不会造成死机的情况下,会毫不费力地找出其中的谬误吧。

  人类不断地发动战争,在自相残杀的同时,也在一步步把地球这个家园拖向更深重的危机,也就是说,人类正在给自身安全带来危害。而根据阿西莫夫“三大定律”中第一定律优先的原则,机器人必须拯救人类,一定要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发展。所以机器人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保护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统治人类,使他们没有能力再打个不停。所以,机器人发动“政变”,他们也是“造反有理”,它们不仅不是人类的罪人,相反,他们是解放人类的功臣。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就连阿西莫夫“三大定律”也挡不住机器人那种狂热劲儿,那机器人跳出来把人们关进动物园岂不很容易成为现实?如果有朝一日,人们大清早起来被吸尘器机器人追得满屋跑,那该怎么办?

  和机器人“死磕”可不是个好办法,除非对手身高还不到小腿,否则即使练成了传说中的铁砂掌也未必是正版钢筋铁骨的对手,所以脚底抹油才是正道,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可就是走为上策,其中也有很多门道。因为我们只能动用生物能的双腿,在公路上很难跑过追上来的机器人。从理论上说,对手可以跟汽车一样快,所以就是有奥运冠军的速度也是白搭。可即使这样,人也用不着束脚就擒,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大可以往亮处跑,这样机器人的视觉探测器会被光照变化打乱。或者可以跟一个衣服颜色差不多的人拥抱一下,再分开,这样机器人也许一时就分不清对象到底是哪一个了,这样可以赢得宝贵的逃跑时间——至于那个倒霉蛋的下场,就看造化了。

  而对于那些小时候很顽皮的人来说,现在是施展儿时本领的大好机会,可以拿出吃奶的劲来上树、翻墙、钻汽车,总之就是不走好路。这绝对是对机器人越野能力的一大考验。而对那些乖乖崽儿来说,就只能发挥耐力并祈祷了,因为据说机器人跑久了散发的热量会让它过热“死机”。

  机器人的性别问题

  来自欧洲各国的科学家们近日就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一个会议。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性别关系。比起欧洲同行担心的“不伦之恋”,韩国科学家金中焕的设想要更加大胆,他甚至开始探讨两个不同性别机器人谈恋爱的问题。

  机器人“第三者”

  看过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复制娇妻》的男人,想必都会羡慕有那样一个机器人妻子的:永远美丽,善解人意,而且极其乖巧,要她哭才哭,让她笑就笑,决不吵着找你要香水珠宝名牌包,甚至连吃喝也免了,同时却能为你做出美味佳肴,把家务整理得井井有条。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这样的机器人妻子,哪个男人不想家里藏上一个。所以,男主人公不可救药地爱上一个机器人,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可这种浪漫故事在荧幕上看起来十分美满,放到现实中就会有很多顾虑了。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先进,人们开始担心如何控制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交流。

  在近日举行的罗马会议上,戴维·利维博士会上发表关于机器人卖淫的论文,称有性别之分的机器人将在40年内变得很平常,“我认为机器人将发展到拥有感情能力,致使人类爱上它们。”

  一些商家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一名商人说:“发生这样的事为时不远,因此需要制订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想想吧,如果哪天冒出个第三者来竟是个机器人,那么情场失意的人将会多么悲愤和伤心。

  机器人“第三性”

  韩国科学家金中焕将机器人设计为“第三性”——这比伏波娃那个“第二性”要货真价实得多。金中焕认为无论是生活在电脑世界中的虚拟机器人,还是具备一定形态的硬件机器人,都将被植入一种“人造染色体”。这样,机器人与人类一样将拥有自己的“基因代码”,进而与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这种“人造染色体”其实是一个由单行的基因代码组成的软件程序。目前金中焕领导的课题小组已经为机器人编写出有2000字节大小的14个“人造染色体”。

  既然机器人拥有了染色体,那么如果能为机器人设计出类似人类的X和Y染色体,那么机器人也将拥有“性别”,而且机器人的“繁衍”也就有了可能。目前,金中焕正在加紧开发这个适用于机器人的性别染色体,以实现下一个目标——让机器人与所有的动物一样,可以“生儿育女”。

  在金中焕的设想下,机器人有了“性别”,也就有了两性机器人“相爱”的可能,进而在电脑上实现它们的“染色体”之间遗传基因的交换而产生新的一套“染色体”。再将这套新的“染色体”植入虚拟或是硬件机器人中,它们的“后代”就这样“诞生”了。

  图:日本大阪大学工程学教授石黑浩(男)研发的完全具有人类女性外貌的“女机器人”——“雷普莉Q1号”。“她”的外表和一名日本普通女性简直毫无区别,“她”不仅拥有柔软的硅树脂仿真肌肤,并且体内还装有大量传感器和电动机,可以像真人一样运动,包括眨眼睛和“呼吸”。

  图:2006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一台机器人握手。

  图:日本研制的美女机器人,“她”的皮肤材料是硅树脂。

  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多莫”(Domo),“多莫”能够与人交流眼神。

  本版供稿严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