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就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16:06 央视《世界周刊》

    央视《世界周刊》播出节目“将计就计”,以下为节目内容:

  他,一脸的认真,嘴咬着面包,头顶着一条鱼,

  他,手里拿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我喜欢”,

  他,头顶着一瓶饮料,手里也拿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圣牛”。

  照片上这些人,不是在搞笑,也不是在演戏,

  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如此可笑?

  谜底,不久前揭开了。

  谜底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到,《以耶稣的名义问候》。这是英国人麦克·贝里2006年10月出的一本书。书中,贝里披露了自己一段神奇的经历。一切,要从五年前说起。

  迈克·贝里,英国兰开夏郡艾瑟顿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2001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打开邮箱查收信件。但当邮箱被打开的一瞬间,贝里暴怒了!邮箱里一下子来了八封莫名其妙的邮件,而且全部来自一位自称是某国政府官员的人。

  这位自称是某国政府官员的人说,他有1000万英镑的财产,由于当地政府对这笔巨额财产要征收50%的税,他打算把财产转移到国外,想借用贝里名下的国外账户来逃税。如果贝里能向他提供自己的银行账号,他就会将其中25%的钱财,也就是250万英镑作为报酬分给贝里。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收到250万英镑之前,贝里必须先给他汇去一笔现金,用于办各种手续和贿赂有关人士。其实,这种邮件早就不是第一回找上贝里了。只是以往贝里对此从来不予理睬。因为,这显然是臭名卓著的网络骗局。

  但这回不一样了。一天收到八封网络诈骗信,叫谁能不生气呢?!贝里气呼呼地在网上查了一下,结果意外地发现,这个骗子居然早就声名狼藉,被他骗惨人大有人在。贝里决定将计就计,一个反诈骗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形成了。

  经过对网络诈骗信的粗略分析, 贝里发现这些网络骗子,大多打着某国政府高级官员或银行、大公司、高级职员的旗号,使用各种伪造的信笺、票证、证件、文书或者签名等,向素不相识的海外人士寄去数以千计信件,骗取这些人汇付的巨额资金。

  于是,贝里反过来开始主动给骗子们回信,提条件。那些骗子有些是自投罗网的,还有些是贝里通过搜索引擎查到后,主动找上门儿去的。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贝里成功地让许多骗子寄来了各种各样的搞笑照片。比如,这名叫做伊万的骗子,来信说自己要替教堂出版福音书,希望得到贝里的资助。

  而贝里回复说自己可以给对方提供7万美元的资助,条件是,要求对方填一张表,并寄来本人照片。照片上的本人必须持有“面包”和“酒”这两样东西。不久,骗子按照要求寄来了滑稽的照片。接着,贝里又想出了更歪的招儿。他对骗子们谎称自己是一名研究笔迹学的专家,在做一个长达四年的研究项目。如果对方愿意提供自己手写的稿件协助研究的话,报酬是每张100美元。结果,有人在一周的时间里真的抄了200多页《哈利·波特》,在扫描后通过邮件给贝里发了过来。再后来,贝里又让骗子们抄写了全套《指环王》,外加一部《银河系漫游指南》。

  随着与网络诈骗人员打的交道越来越多,贝里反诈骗的手段也逐渐升级。除了让骗子寄照片和手抄书本之外,他还找到了一个让骗子极其恼火的方法。

  2006年2月,一个自称父母双亡,急需资助的骗子自投罗网了。这次,贝里谎称自己是一项艺术品奖学金的负责人,希望能资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年轻人。这名骗子果然上钩。一周后,他换了一个新名字再次给贝里发来了邮件:“尊敬的先生:您好!我在网上看到了您的奖学金项目。我是一名美术设计师,现在和同伴四人一起合伙开了一个小作坊。希望能有资格申请您的奖学金。”

  贝里提出,要申请奖学金,对方必须按照他寄去的照片,亲手制作一件艺术成品寄过来。这是贝里发给骗子的样品照片,“沙发上趴着的猫和狗”。

  三周后,贝里收到了骗子寄来的艺术成品,看起来还真像摸像样的。看到骗子当真了,贝里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继续他的反诈骗计划。贝里说,这个艺术品因为受了潮,尺寸缩小,不符合规定,要求骗子再雕刻一个电脑键盘寄过来。

  果然,骗子乖乖地按照要求将雕刻好的键盘寄了过来。可贝里借口说键盘被一只老鼠咬了一个洞,还开玩笑地给骗子发去了一张假装要枪毙老鼠的照片。

  终于,骗子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不过,他还是不甘心地给贝里发去了最后一封邮件:“尊敬的先生:您好!毫无疑问,这场游戏,您干得很漂亮!不过我想,我们为何不一起合作呢,相信能够获得你我都想要的东西。”

  这场诈骗和反诈骗的较量持续了一个月。在与这个骗子的对话中,贝里获知,他每个月行骗的收入是4万五千美元,这个骗子还提出,如果贝里愿意跟他合作的话,可以每月获得3000美元。当然,贝里没有选择和骗子合作,那名骗子后来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来,贝里把跟这些骗子打交道的经历都写在了自己开设的网站上,提醒人们不要上了这些人的当。

  在看了贝里反诈骗的故事之后,我们是否都有这么一种感觉,那就是其实,在网络时代,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性质类似的诈骗信件,这些网络骗子的行骗手法也都非常低劣,他们头脑简单,都很容易被识破,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包括我们身边的人,那么容易就上当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