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行长去留背后的美欧较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0:45 央视《今日关注》

  《今日关注》2007年5月16日播出节目《世行行长去留背后的美欧较量》,以下为节目内容。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为女友违规升职加薪而陷入危机,美国力挺,欧洲却要他下课,争论一个月,依然难有定论。一场“女友门”为何引发如此轩然大波?沃尔福威茨的去留,背后究竟隐藏着美国和欧洲之间怎样的政治博弈?稍后收看《今日关注》。

  王世林(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

  今天我们来关注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所引发的“女友门”事件。针对“女友门”事件,世行特别成立了一个调查组。14号,调查组公布了结论,结论称“女友门”事件已经引发了世行的领导危机。所以,世行董事会15号召开了闭门会议,原定在16号,也就是今天来公布最后的结果,来决定沃尔福威茨的去留,但是到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那么,“女友门”事件为什么会引发如此的轩然大波?欧洲国家为什么这么坚决地要求沃尔福威茨下课?在“女友门”的背后,究竟是欧美之间怎么样的一种政治博弈?

  就这些话题,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了两位专家来参与讨论,一位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先生,你好。

  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你好。

  主持人:

  还有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先生,你好。

  赵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你好。

  主持人:

  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参与这个讨论,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下相关的新闻背景。

  (播放短片)

  美国国白宫发言人 斯诺:

  他确实犯了错,但在美国看来,这不至于让他被解职。

  解说:

  这是世行执行董事会即将做出最后决定之前的数个小时,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的一番表态。不过,斯诺还表示,只要有利于世行未来的发展,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已经摆在桌面上了。分析人士指出,尽管美国政坛此前一直力挺沃尔福威茨,但最新的表态却有软化的迹象。

  8号,白宫发言人托尼-斯诺表示,他们依然支持沃尔福威茨,但是不会参与有关沃尔福威茨在世行去留问题上的任何争论。“这不是美国政府和世行之间的问题,而是沃尔福威茨和世行的问题。我认为让世行自己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合适,而不是让我们卷进这一事件。”

  对此,《纽约时报》分析说,白宫很可能私下里已经和一直强烈呼吁沃尔福威茨辞职的欧洲国家达成了新的“交易方案”。

  据一位参与世行政策制定的欧洲高级官员透露,为争取世行最大股东美国的支持,避免在投票表决上出现分歧,欧洲国家提出了新的“折衷”方案,就是让沃尔福威茨体面下台,同时支持由白宫任命下任行长的方案。

  同样是在世行董事会即将召开之际,沃尔福威茨为自己做了最后的申辩。问及申辩结果,沃尔福威茨的律师没有透露会谈的具体内容,只是表示,这是一次专业而机密的会面,沃尔福威茨的表现很好。

  沃尔福威茨的律师 贝内特:

  我很高兴沃尔福威茨先生能有一个陈述的机会,解释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我想我们已经拿出了有力的证据,表明沃尔福威茨一直都将世行的最高利益作为行动准则。

  主持人:

  到我们的节目开始,这个结果还没有出来,感觉好像现在董事会还在开会,在商量沃尔福威茨命运的问题。世界银行董事会如果要有一个重大的决定,一般是按这样一个规定,就是拥有85%股份的表决权就能对一个重大的事件进行决定。但是我们知道,从世界银行一成立开始,美国的股份就占15%以上,也就是说大于15%。另外我们还知道,加拿大和日本是支持沃尔福威茨的。那么,这三个国家的股份加起来是30%的表决权。所以,从表决的票数上来看,好像要真让沃尔福威茨下课也不是那么容易。你们怎么来看这个结果,预测一下?

  阮宗泽:

  确实是这样,因为美国是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它自己的表决权应该是17%左右,实际上如果按照重大决定85%才能通过,他一票反对就可以否决掉这样一个议案,一般再加上像日本,日本是7.9%,将近8%的股份,很多时候日本跟美国表决的态度是差不多,就是美国一做工作,日本基本上会支持,所以如果说美国认为现在不至于把沃尔福威茨给解职的话,那么这个决定就是通不过的。现在出现一个情况,沃尔福威茨“女友门”事件出来以后,美国一直是在支持他,从布什总统的讲话,切尼副总统的讲话都是支持他。但现在出现一个变化,就是美国的财长保尔森最近专门和欧洲、加拿大、日本的相关财长、他们的部长进行了电话沟通,就是要商讨一个方案。实际上暗含着可能美国政府的政策发生一种比较微妙的变化,那也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观察的,这个微妙的变化能否转换成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结果,接下来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

  主持人:

  赵先生,您怎么来看待沃尔福威茨的命运?

  赵俊杰:

  沃尔福威茨本人应该说是美国政坛上的一个鹰派,大家也注意到,他自身在伊拉克战争当中是个决策性的人物,他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的次长,也就是副部长这个级别。所以,美国在2005年的时候把他推荐到世界银行这个宝座上来,肯定是有小布什政府的考虑。因为毕竟这么一个鹰派人物,跟布什政府贴得如此之近,也就是说言听计从的,而且是有比较强硬的这么一个立场,他来统领世界银行,作为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当中的一个主导话语权的领军人物,绝对是需要有这样的人物。但是现在很不幸,现在他出现了这么一个所谓的给他女友加薪的事件。但是我个人觉得,我跟其它的舆论看法还不太一样,因为美国人有一定宽容心态的,比如早几年克林顿性丑闻事件,当时已经到了国会上弹劾他,马上就把这个总统弹劾掉,可以说丑闻到了没法再往下播的程度的时候,克林顿挺过来了,很多老百姓对他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老百姓认可的是克林顿执政的能力,治理国家的才干,因为领导人再怎么着也有自己的一些污点。

  主持人:

  但这次弹劾可能是国会议员投票,这次投票的是世界银行的股东,所以说这样的结果可能跟那个时候不太一样。

  阮宗泽:

  肯定是有很大的不一样,这一次特别是世界银行内有相当部分欧洲的力量是很强的,通过调查,实施调查和公布的特别调查小组公布出报告,其实对沃尔福威茨是非常的不利。但刚才我们也都进到了,他有很多违规的行为,但是其中有一个细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就是在这个调查小组里面,有七个是世界银行执董会的,本身有七个成员在里面。另外一个细节,调查小组专门查阅了很多备忘录,就是沃尔福威茨在2005年让他的女友从世界银行到美国国务院工作这段期间,查阅了很多这样的备忘录。这些披露出来,以前沃尔福威茨说,他来了以后,为了避免利益冲突,所以他告诉了世界银行他跟丽扎的关系,所以丽扎必须要调工作。调工作按理要给她一定的补偿,因为丽扎已经在世界银行工作了七年,她到别的地方去,给她一定补偿,而且世界银行有一个道德委员会。给她补偿,道德委员会也是知晓的,实际上也是肯定了,认可了他的行为,这是以前的结果。但是现在调查出来的另外一个版本讲不是这么回事,特别是调查了世界银行人力资源部的主管科尔,这个人披露出来说不是这么回事,而且沃尔福威茨在尽量掩盖他女友的提职和加薪这个征象,而且不让道德委员会的最高领导知道这个事,而且让主管人力资源的科尔帮着他掩盖这个真相,所以这个调查实际上对沃尔福威茨是不利的。

  主持人:

  虽然很多调查的结果对于沃尔福威茨来说很不利,但是我们知道,从“女友门”事件到现在,沃尔福威茨一直坚持要留在行长的任上,而且美国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非常支持他,虽然现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么,世界银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世界银行。

  (播放短片)

  解说:

  世界银行不是银行,而是联合国的一个特殊机构。成立于1945年,原来的使命是为战后欧洲的重建筹集资金,后来关注的中心转向发展中国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小到战略性建议,大到为该国发展项目提供鉴定、准备、评估和监管服务。近几年来,世行一直把消除贫穷当成它的首要目标,提供贷款给各项发展方案。目前在100多个国家有1万多名雇员,每年向贫穷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贷款250亿美元。

  美国作为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一直拥有任命其行长的权利。从成立开始,美国任命的多是金融主管人员。直到1967年,约翰逊总统打破了这一传统,任命了越战决策者之一、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担任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干了13年,在基础建设、削除贫困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沃尔福威茨的情况跟他比较类似,2005年3月被布什任命为世界银行行长之前,他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五角大楼二号人物、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主持人:

  可以说沃尔福威茨是带着争议当上行长的,但是因为行长职位一直由美国来任命,所以,虽然沃尔福威茨没有金融管理工作的经验,但是他还是顺利的当上了行长。那么,赵研究员,你怎么来看待世界银行和美国的关系?

  赵俊杰:

  世界银行最早是1945年成立,那时候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的目的是在战后,美国想在金融领域,美国要控制它的话语权和掌握它的主导权,所以一直是由美国人持大股东,而且一直它在来操控行长的位置。那么,现在可以说世界银行和美国的关系,就好比是美国政府和美元的关系。

  主持人:

  是一种很紧密的关系。

  赵俊杰:

  它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自身货币本位主义的这么一种关系。相反,之所以欧洲为什么对它不认可?欧洲有两点对它不认可,一个是不认可美元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所谓欧元主义对抗美元主义,从这个小事可以反映出两种主义之间的争斗还是在发展的。另外一点,欧洲人的一些价值观念比美国人甚至更加的传统,比如说我知道的一个事情,芬兰上任的中央央行的行长也是跟沃尔福威茨有类似的情况,他不是给女友升值加薪的问题,他主要是请老朋友聚会、吃饭的时候,相当于你这个级别应该吃什么样的餐,但是恰恰是超越了你这个级别,我请你吃了一个更高级别的,类似法国人鹅肝那样的大餐,结果这个事被媒体一捅出来以后,最后被迫辞职,本来他干得也非常好,芬兰政府对他的认可度是相当的高。

  主持人:

  你觉得这背后也有价值观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赵俊杰:

  对。

  主持人:

  您刚才讲到“女友门”事件和刚才那个行长事件的比较,这个背后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从世界银行成立到现在,这个行长的位置一直由美国任命,从来没有人对这个行长的职位提出过挑战,美国会不会因为沃尔福威茨这个人,而使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有的权利受到挑战、受到影响?

  阮宗泽:

  这个肯定是不会的。

  主持人:

  那他会做出什么样的结果?

  阮宗泽: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以前的行长大多数都是金融人士来担任的,就是专业人士来担任,约翰逊的麦克纳马拉打破了这样一个惯例。其实这一次任命沃尔福威茨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任命,就是美国布什政府试图把他比较忠心的支持者放到国际机制当中去,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因为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当中受到很多反对,相对是显得比较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把博尔顿放到联合国去,把沃尔福威茨搁到世界银行,都是想通过对这些大的国际机制的影响,来为美国的利益服务,所以它是一种政治任命。但是这个位置本身,像沃尔福威茨他没有金融方面的背景,实际上他也用不着去做很具体的事情,他从政治上领导就可以了。另外一个,这件事情并不会削弱美国对世界银行的掌握或控制,因为美国仍然是最大股东,即使世界银行的执董会提出来沃尔福威茨要走人的话,美国会另外再找一个人,这个人同样也会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就是世界银行在相当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美国推行他外交政策的一个工具。

  主持人:

  您刚才讲到了沃尔福威茨的任命是一种政治任命,我们也注意到,确实在他就任以后,可以说沃尔福威茨一直也是在做一些工作,比如他提出了要倡导反腐,力度很大,而且还因此停建了国家的很多项目,但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说他都是因为政治因素。

  阮宗泽:

  非常明显,因为沃尔福威茨来了以后,他对世界银行的工作风格带来了很大的一种变化,他自己带了很多自己的幕僚或者顾问,通过这些顾问,把以前世行的一些官员搁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这也造成世行的官员对沃尔福威茨本身管理方法的不满。另外一个,他是根据这些受援国跟美国关系的亲疏,在一定意义上,从这个角度上给他们的援助也好,援助多少也好,他对美国利益和美国的外交政策的考量非常明显。

  主持人:

  所以说也可能是因为他就任以后,他的一些领导作风、手段等等,可能跟世界银行原来的一些传统的东西产生了一些矛盾,或者说产生了一些摩擦,所以,负责评估世界银行有效性的独立评估小组,认为沃尔福威茨的行为正在破坏世行促进发展的能力。您刚才讲到,他的政治因素太多,而且对沃尔福威茨的领导能力也表示置疑。赵先生,您觉得有这么严重吗?

  赵俊杰:

  沃尔福威茨能作为在海湾战争参与政府决策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的领导能力应该是肯定的。刚才阮所长也讲到了,实际上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力挺他,背后是为了美国外交的政治利益服务。同样,欧盟这一次之所以想跟他叫板,也是想通过欧元主义的弘扬,想让美元尽量地往后靠,否则的话,欧洲要想将来主导世界经济的话语权是比较困难的。同样,我也注意到一些事实,就像欧盟现在援助非洲,非洲整个可以说是它的一个大后方,他也是附带政治条件的。按说他是通过官方援助,或者类似世界银行这么一个体制援助,但它肯定附带政治条件。那么,要附带治条件就要懂得讲政治的人、讲原则的人来统领这么一个银行系统,这样的话才能够忠实地来落实他们一些执政者的理念。所以,沃尔福威茨这种做法,我个人觉得他还是能力的。

  主持人:

  好,观众朋友,您现在收看的是《今日关注》,今天我们关注的是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所引发的“女友门”事件,稍候请您继续收看。

  隔片:

  世行行长去留之争,美欧再显分歧,曾经因伊拉克战争而出现裂痕的美国与欧洲,又会如何较量?面对伊朗核问题、美国的反导计划以及美俄纷争,美欧关系将走向何方?《今日关注》继续讨论。

  (播放短片)

  解说:

  “现在,欧洲国家到处弥漫着一股反对沃尔福威茨的情绪。”最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而在德国《镜报》看来,“女友门”背后则是欧洲国家对美国长期以来操控世行行长一职的不满。“女友门”事件不过是倒沃风暴中的一出戏而已。”

  自世界银行1945年成立以来,世行行长一职实际上一直由美国总统任命,甚至不必经过美国参议院的审查。2005年6月1号,没有任何国际金融组织工作经验的沃尔福威茨在欧洲一片质疑声中登上世行行长宝座。

  当时英国《独立报》就指出,作为布什内阁有名的“伊拉克战争总设计师”,沃尔福威茨的上任会使世界银行打上美式政治的烙印。

  英国《金融时报》说,“世界会把沃尔福威茨领导下的世行看作是美国的一个工具。”

  然而,许多欧洲国家对此并不心甘情愿。沃尔福威茨曝出“女友门”丑闻之后,欧洲国家要求他辞职的呼声高涨。欧洲大多数国家把沃尔福威茨视为美国的代言人,欧洲议会认为,沃尔福威茨的下台“将有利于世界银行反腐政策的顺利推行”,有可能为世行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契机。

  主持人:

  阮所长,为什么欧洲国家这么坚决地反对沃尔福威茨?

  阮宗泽:

  这一次我们看到,现在欧洲国家这种态度,是自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说“不”以来,又是一次另外一个小高潮。为什么?我也在思考,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虽然美国是世界银行的一个大股东,但是欧洲人的捐助越来越多,刚才我们讲到,过去美国是战后欧洲的复兴,那么现在,特别是90年代以后,越来越关注怎么样扶贫,消除贫困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欧洲存在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哪里?美欧的援助观是不一样的,就是他们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欧洲在援助的时候,欧洲很多发展中国家,比较穷的国家,大多数或者很多都是过去欧洲的一些殖民地。就是说欧洲人在援助的时候有一种“宗祖国”的心态,而且欧洲这边去援助的时候,这只手援助,那只手就通过招标、中标、贸易,又把这些钱通过他们自己的公司去中标,然后把这个钱拿过来。那么,作为美国来讲,美国这一点跟欧洲不一样,美国援助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看作一个慈善的事业。就是说我要来帮助这个地方,所以提很多要求,像沃尔福威茨强调,受援国必须达到自立、自强、消除腐败这样一些政策,这个原则都是没有错的,但是恰恰就堵住了一些欧洲的财路,他们这些承包商拿不到这个钱了,本来他们以前是可以拿到钱,现在拿不到钱了,由于把标准抬得太高,所以使欧洲很多国家对沃尔福威茨产生很大的反感和抵触。再加上一个,本身他们对美国的这种把世界银行过于政治化的看法是不认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又爆发这么一次短兵相接。

  主持人:

  所以说,人们注意到了,在“女友门”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一种政治博弈。说到欧洲问题,我们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欧洲的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已经变了,或者即将要换,所以我们先来看一段相关的新闻背景。

  (播放短片)

  解说:

  2006年1月12号到13号,德国新总理默克尔对华盛顿进行了自她上任以来的首次访问。由于德国上届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中几乎与美国吵翻,同时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一向对美国友好,美国方面对默克尔的上台期待很高。

  2007年5月7号,法国举行总统大选,尼古拉·萨科齐最终胜出。萨科齐曾公开赞赏美国模式,在他的胜选演说中,他说他坚信大欧洲建设事业将继续深入,而美国完全可以相信两国之间的友谊。

  美国总统布什在第一时间向萨科齐致电祝贺,白宫发言人也高调做出反应,这一罕见的政治举动,也为萨科齐将来的外交走向做了一个醒目的注脚。

  就在萨科齐当选法国总统3天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主席职务,并将于6月27日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现在布莱尔内阁中的财政大臣戈登·布朗被认为是工党新主席和英国新首相的最热门人选。

  英国广播公司知名播音员詹姆士·诺蒂认为:“布朗与布什的个人关系将非常冷淡,而且是故意这样做的。他不会挺身而出对抗布什,但在今后6到9个月中如果有某些冲突或者有报道称与华盛顿的关系淡化了,我不会感到惊讶。”

  主持人:

  新的“三剑客”时代来了,那么,未来欧美关系会怎么发展?赵先生。

  赵俊杰:

  我们讲的新的“三剑客”指得是德国的女强人默克尔总理、新当选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另外还有即将出任英国首相的工党领袖戈登·布朗,这叫新的“三剑客”。那么,相对于他们的前任来讲,他们都是战后出生,可以说是新一代领军的人物。新的“三剑客”到来,应该说欧洲整个政治的格局不会发生大的逆转,但是确实“三剑客”代表的总体是中间偏右一点的,在德国、法国看来更明显,它主要代表的是中间选民,加上右翼党派的一些利益,所以这么一个中间偏右一点的联盟的一些主要施政观念,在有些做法上可能会跟美国齐同,比如萨科齐认可所谓的美国模式。我个人觉得美国模式可能有一些确实值得欧洲人学习的地方,比如它的创新机制、新经济的平台,包括一个成果出来以后,清楚地知道怎么样动用政府的一切资源给它转化为生产力,这些东西恰恰是欧洲所欠缺的。而且美国的税收制度等这些东西,确实鼓励了企业家去投资、去冒险、去开拓,而恰恰欧洲这套体系是约束了人们创造性的一些劳动价值。所以这样一来,我认为新的“三剑客”时代到来,首先会在欧洲的外交上要引起我们的一些关注,到底是老一代这些欧洲的经济家推动了欧洲一体化,正好也是走过了半个世纪的结果,而且像有了欧洲单一的欧元,有了统一的大市场,这些成果逐步的迈向共同的外交与安全,共同的防务政策,包括现在跟美国叫板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这样的一些东西都说明欧洲在体现自己的个性。但是,欧洲个性的体现光靠老一代,像施罗德也好,希拉克也好,是远远不够的。新生代的这些领导们,今年基本上关注的热点都在这三个人的身上。首先他们能不能进一步地跟美国改善好所谓的美欧关系。同时,在改善美欧关系的时候,又不失时机的,使得欧洲的认同更加的有凝聚力,这个凝聚力能够更加的使得《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以后有一个大的逆转,能使得里程碑式的扭转,反而能够在明后年能够得到大多数选民的认可,最后能够通过。真正通过,我认为这个时代才是欧洲跟美国叫板的时代已经来临,否则的话,应该说还比较早。所以,这一次法国大选,为什么全球的舆论如此的关注,就是因为它是战后新生代,它是划标志的一个后希拉克时代的到来。

  阮宗泽:

  我觉得“三剑客”,管它叫新的也好,它对欧美关系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且很难改变现在欧美这种关系的基本格局。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新保守派,叫罗伯特·卡根,他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认为欧洲是来自金星,美国是来自火星,这“三剑客”实际上恰恰反映出来。我倒是觉得今天欧洲的一个困境在于欧洲面临一个自身的认同、一个定位,出现这样一个状况,而且缺乏一种真正的呼风唤雨的领风势头,要改善欧美关系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两位今天到演播室来和我们一起关注“女友门”事件所引发的一些话题,谢谢二位。

  好,观众朋友们,今天的《今日关注》到这里结束,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制片人 陶跃庆

  策 划 马 敬

  编 辑 杨修雯 桑瑞严

  主持人 王世林

  监 制 王未来

  E-mail:jinriguanzhu@vip.sina.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