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举行首届世界孔子学院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4:11 世界知识杂志

  夏 刚

  以柔力催化 中外互惠的“酵母”

  继去年在北京召开首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之后,5月10日~11日,在日本京都这座拥有多处世界遗产的名城又举行了首届世界孔子学院论坛,24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其中有51家孔子学院)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办此次论坛的为立命馆孔子学院,被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评价为全球最佳单位之一的该院,不仅派生出了九州的立命馆亚太大学孔子学院,还把学堂推向东京和大阪,开设了品种、特色多样的科目,其中“克服弱点讲座”、“汉语水平应考讲座”和“文化讲座”尤受欢迎。此外还举办专题研讨会、系列讲座(如“中国经济与法律”)等,拓展了服务范围和合作伙伴。笔者作为该院副院长参与了论坛的筹备,主持了交流经验的全体会议,在此做一剪影。

  论坛上各国同行披露的实践活动表明,发挥各自优势的因地制宜办学,造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优势。特别是在培养商务人员等高精尖项目,以及展览、演出、夏令营等形式的文化体验交流中,不乏使与会者受启发的事例。

  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也让人喜忧参半,以致近来出现“软着陆”的呼吁。孔子学院是借鉴德国歌德学院之路而设立的,歌德学院花了半个世纪才设立120余所海外分支机构的创品牌功夫值得借鉴,孔子学院也不妨稳扎稳走,以免走向大轰大嗡、泡沫破灭。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本届论坛就宣布∶总部今后方针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

  近来有媒体指出,有人把孔子学院当摇钱树或政绩项目。然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歌德遗言“让更多的光进来”,和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传道的《论语》中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启示我们应放手广结人缘、善用业缘以促进语缘。论坛代表对汉语的感情和运用力普遍很高,一些“老外”取了中国名字(如澳大利亚的Groot先生和南非的Corkin女士分别自称“顾佐罗”、“晶晶”)。

  我院正、副院长都是中国公民,参会的海外院校中近半数派来了华人。“海外兵团”在“走出去”的国际形象工程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3000万华侨视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而在近百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教汉语的无数(仅日本就好几千人)母语使用者,就成为以柔力催化中外互惠的“酵母”。

  语言不通如隔雾观花

  受语言障碍制约的交往如隔雾观花,而掌握了共同语言就能入室登堂。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和田中角荣互赠格言“言必信,行必果”和“信为万事之本”。“言”字符合孔子语“言不顺,则事不成”,“信”字的“人+言”和《论语》结尾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有深意。莅临本次论坛的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就以能言、善解而为“知日”典范。

  安倍晋三2004年作为自民党干事长访美,因下届首相非他莫属而备受关注,但首次讲演居然由当地志愿者传译,闹出错漏百出的国际笑话。保守派论客古森义久在其2000年出版的《亡国的日本大使馆》中,抨击日本委任驻外大使多论资排辈而不管对口与否,以致十多年来有三届驻美大使因语言不过关、知识不充分而打不开局面。而值得玩味的是他还把矛头指向几位“媚中”大使,及在中国接受语言培训而“移情亲华”的历代众多外交官。然而日本政府的对华工作又不得不靠这批人,因为外交离开语言就寸步难行。

  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时有一段表述文化亲缘的话,日文原义为∶少年时代读过为儿童编写的《三国演义》,其中出现的白帝城,李白曾加以吟咏,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开头的这首诗,自己也是在少年时代习得。日方译文中错为“三国志……书中引用李白的……”,暴露出了译者和校阅专家在文法和表现上的不到位(包括疏忽书名号),也不知《三国志》是史书而非天皇所指的那本通俗演义,而《三国演义》中根本无此诗。事后汉学泰斗竹内实指错时建议,应删去“书中引用”以免谬传。

  美国理财大师吉姆·罗杰斯在日本泡沫经济滑坡时就看好中国,劝告国人把学汉语当作适应新世纪的有力投资,并身体力行地雇中国保姆教女儿自幼学汉语。以往美国家长教育孩子吃饭别剩,说要想到发展中国家儿童还吃不饱;如今督促子女努力学习,则搬出当心让中国人抢了饭碗为由。

  孔子学院率先在韩国登陆和在华留学生中韩国人跃居第一的事实,刺激了日本靠向汉语桥。韩剧《冬季恋歌》在日本掀起了追捧裴勇俊的狂潮,而和“韩流”并行的“汉风”则更多地集中于关系切身利益的汉语潮。2005年松下电器公司在中国录用的新职工超过本国的同期人数,日本最大的综合贸易商社——三菱商事也随形势变化,规定新人一律先接受汉语培训。汉语人才的供不应求,使教、学双方尝到了甜头。全球孔子学院日新月异的繁殖超出推广者的想像,根源就在于中国的超前超常发展,打造了可惊可喜的“卖方市场”。

  笔者以亲身体验感慨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不少人在制造、服务等行业成为中日交往骨干,也有研究热门的中国而在短期内当上副教授者。通过自费或大学派遣、拿中国政府奖学金去留学者出路最佳,到香港、广州留学各一年的一男生,痴迷地每天啃记几个小时辞典,最后如愿以偿进了美国金融咨询公司;另有男生在北大(留学后又预定入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同声传译硕士课程,或有望赶上北大造就的精英样板——日本汉语教育学会会长古川裕教授。

  日本学汉语者愿望和水平的提高,近来是一派超乎期待的强势。立命馆学园的三万多在校生中学汉语者逾万,笔者供职的国际关系系里,选汉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中约三成完成必修后,在“副专攻”课目群进行大量多能深造;时常有选学法、德语的同学临就业时发现汉语吃香,而不计学分插班听讲;一女生执意要去上海工作、结婚、定居,猛学汉语之余还四处讨教如何能抓住中国男人的心。笔者带队到上海短期培训的学生受高速发展的震撼,甚至有一个不慎在黑店被狠敲竹杠的男生回国后不久又去中国长期留学。这些都说明人们把学汉语提到了人生设计的高度。

  “零存整取”式的精神、物质财富

  孔子学院作为非学历型的民间大学校,提供可回炉再铸、长期打造的机会。而语言教育投资的回报更有无形或间接之功,其影响极为长久。笔者在课上详介《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名研究生着迷到把全部台词倒背如流,而且为显示会话能力还特地带母亲去了趟

九寨沟,现在她在企业法律部门兼任涉华事务。大凡学到中上程度的日本人,不乏这类和汉语“结婚”并常“探亲”(访华)者。其不为厌华论调左右的友好态度,会反映在工作中并影响周围,对中国也可以说是一笔可观的“零存整取”式的精神、物质财富。国内有议论说资助孔子学院不如先解决国内教育普及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孔子学院在加深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好感方面有一种外转内润的曲线波及作用。

  国家汉办2002年起每年举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汉语比赛,去年组织了“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置重点于青少年的这两着棋很适用于日本,因为日本学汉语者在高中不过是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一,而在超过八成的大学中设的汉语课多半浅尝辙止。而立命馆附小学生们和温总理一起背

唐诗的感人场面,提示了从娃娃抓起、由文化入手的捷径。不少大学生选修汉语的契机就是被优美的音韵打动,对中国的兴趣也往往源于高中教的中国历史、古典文学等。

  日本右翼刊物攻击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帝国主义”扩张的产物,惊呼旅日学者、教师为中国张目的能量已达需监控的地步,这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无稽之谈。中国政府根据“立命”由来赠给本校的孟子像,也被居心叵测的人解读作“软霸权”企图的象征,但孔子学院在烂漫山花丛中笑时,照样是“俏也不争春”,“一任群芳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