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共治国境界经历3次重大转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03:31 华龙网-重庆晨报
5年前,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代会的报告。5年后,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 在今年“6·25”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分析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指出,这一鲜明的表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表明了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入发展的新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三大规律指明了方向。 对党执政规律有深刻认识 有关专家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表明党在深刻认识执政规律的同时,更加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辉表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始终坚持代表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并制定适合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和特点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其次,深化了对党执政根本宗旨的认识。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其执政宗旨只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深化了对党执政社会基础的认识。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有利于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更丰富 一些专家认为,近30年来,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变。 第一次:从计划到市场。改革开放前,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原则定义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后,突破了计划经济,采用了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由原来的独霸天下,变为“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也纳入到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总原则之中。 第二次:从手段到目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比公有制等制度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目的,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既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也包括较深层次的价值目标原则,如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次:从经济到全面。随着温饱、富裕解决之后,人们必然会追求超出物质生活的更多、更高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结借鉴社会发展规律 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发展”的概念代替了“经济增长”,将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资源环境的改善等内涵统筹到“经济发展”的概念中,使经济发展朝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 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以人为本,既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筑和谐社会;也是发挥知识和创造性劳动对创造价值的决定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途径。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等发展新内涵。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协调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才能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结构全面优化,最终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最大化。据新华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