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炮火中备战奥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10:45 国际先驱导报

  战争和暴力能毁灭人的生命,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体育精神、奥运梦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惠晓霜发自巴格达 美军的武装直升机在天上轰鸣着飞过,附近的军警岗哨那边不时传来零星的枪声。底格里斯河畔,一个满是黄沙的简陋足球场上,每天下午总有数十名伊拉克青少年准时训练,而在距他们200米外的地方,就是一个曾经在三天内遭受过五次汽车炸弹袭击的停车场。

  在爆炸和袭击成为家常便饭的伊拉克,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已经成了这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支柱。当国家足球队在亚洲杯上夺冠后,伊拉克举国欢庆。那一刻,足球为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家找回了尊严。

  现在,征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伊拉克国奥队,又一次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激情。

  足球是伊拉克人的精神支柱

  伊拉克国奥队目前在北京奥运会足球

预选赛上二胜一平积7分,以净胜球的优势排在A组第一。19岁的法瓦兹·侯赛因是巴格达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对伊拉克国奥队充满了希望。“人民的悲惨生活就是他们的动力。我相信我们的球员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他们会像为了生存奋力搏斗的人一样去努力比赛。”侯赛因说。

  虽然巴格达经常发生爆炸袭击事件,但侯赛因一有空就会和同伴去附近的一个学校踢球。学校的门卫虽然不会阻止,但会把大门锁上,所以他们不得不翻墙进去。“尽管经常会听到爆炸声和枪声,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阿里·乌萨玛是小商店店主。足球对于他来说是生意和生活之外唯一关心的事情。“天天听到的都是爆炸声,国家前途渺茫。只有球员的消息能让我高兴起来。”对于伊拉克国奥队能否踢进北京奥运会决赛,乌萨玛很乐观。“我想他们没问题,球员们已经成了伊拉克人唯一的希望。那些政治家们实在让人失望透顶。”

  28岁的库特巴·卡瑞姆是巴格达一个足球俱乐部的队员,同时也在一所中学担任足球教练。在他看来,伊拉克国家队在亚洲杯上的胜利就如一块大磁铁,将伊拉克人吸引到了一起。卡瑞姆认为,是决心、毅力和耐心,以及伊拉克全国人民的祝愿,让伊拉克队夺得了亚洲杯。当大街小巷的人涌上街头,挥舞国旗,按响汽车喇叭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在那一刻抛弃了分歧,拥抱着爱与和平。“足球对我来说就是爱、和平和兄弟情谊。”

  很多项目到国外训练

  然而,战乱还是让伊拉克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35岁的利亚德·萨米以前是巴格达一个摔跤俱乐部的运动员,他们的队伍目前正在邻国伊朗进行训练,备战北京奥运。出国训练对他们来说实属无奈。在伊朗,他们不再会为场地不足和设施破旧发愁,最主要的是安全有了保障。“如果像过去那样,连基本安全都要担心,无法想像运动员怎么能够备战比赛。”尽管已经退役,但萨米说,自己仍对同伴的奥运之路充满着希望和关注,“摔跤是我的生命”。

  在一个战乱不断的国家,对于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来说,不要说正常的工作、训练和比赛,就连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今年6月,遭绑架而失踪一年多的13名伊拉克跆拳道运动员终于有了下落,但他们是在高速公路边的水沟里被发现的,身上布满弹孔。

  不仅是普通运动员,就连体育界高层人士也难逃厄运。去年7月15日,伊拉克奥委会主席哈迈德·哈吉亚、秘书长阿米尔·贾贝尔和另外两名委员,在巴格达市中心的石油文化中心开会时,光天化日之下遭武装绑架,至今下落不明。

  尽管死亡、恐怖与伊拉克如影随行,但生活在恐怖阴影下的伊拉克人却从未熄灭过对奥运梦想的追逐。“战争和暴力能毁灭人的生命,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体育精神,他们(运动员)是捂着流血的伤口奋战到底的战士。”侯赛因坚定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苏丹:足球小子向往北京

  吉塔说,虽然他不可能到北京亲身体验国际大赛,但一定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一场比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邵杰发自喀土穆 布利村与附近其他村落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天下午,在村边的一块空地上都有一群年轻人乐此不疲地踢着足球,笑声、助威声会不时飘向远方。在苏丹这个贫穷、内乱的国家里,这些显得尤为珍贵。

  从喀土穆往北沿尼罗河走不多远,就到了布利村。这里一律是低矮的平房和狭窄的泥土路。村边唯一的柏油公路上,穿梭着往返喀土穆市中心的破旧小巴士。

  “三无球队”的快乐

  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今年的气温尤其反常,虽然已经进入10月中旬,但是白天室外最高气温仍然超过45摄氏度。人站在阳光下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但这群小伙子却在简陋的足球场上不停地奔跑着,争抢着,尽情享受着足球带来的快乐。

  虽然没有队服作区分标志,但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所以每一个人都很清楚谁是队友。两拨人你来我往,攻防很有章法。有的球技相当娴熟,偶尔还能玩出飞身倒勾和穿裆过人的戏法。他们都住在这个村子里,每天下午4点都到这里集中,开始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些小伙子还组成了一支足球队,称为“尼罗河谷少年足球队”,并参加了两届全国足球俱乐部青少年队比赛。虽然没有得过名次,但小伙子们认为,像他们这样一支无正规场地、无经费来源、无正式教练的“三无球队”,能够参加全国性比赛就足够了,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贫苦少年的足球梦

  吉塔今年17岁,从上小学起就开始踢足球,现在是“尼罗河谷少年足球队”的队长。他说,自己已记不清踢破多少个足球了。足球队没有经费,所有足球都是队员们自己贡献出来的。队员们的家庭大多不富裕,许多家庭一天的收入只有2美元左右,而一个最便宜的足球在当地也需要20多美元才能买到,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足球属于昂贵的奢侈品。

  目前队员们所踢的足球,是吉塔贡献出的第四个,这是两个月前两个哥哥和3个姐姐集资为他购买的生日礼物。由于父母双亡,在家中排行最小的吉塔得到了哥哥姐姐们格外多的宠爱,其中包括全力支持他踢足球。

  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生活日用品都依赖进口,且物价昂贵。具备工作能力的人特别是家庭男性成员都必须出外做工,才能养家糊口。最近数年来,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冲突不断,导致很多难民涌到喀土穆,这更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工作压力。所以,吉塔和他的伙伴们如果不是出于对足球的热爱,是很难做到每天都有充裕时间自由自在地踢足球的。

  奥斯曼今年19岁,是足球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在村子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大都到城里打工去了。而奥斯曼执意留在村子里,就是为了每天能和伙伴们一起踢足球。9月和10月是苏丹的农忙季节,每天清晨,奥斯曼都要早早起床到地里干活,种植庄稼,下午他则准时与伙伴们集合,踢足球。由于家庭贫困,自己又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奥斯曼买不起球鞋。每天他都是光着脚踢球,脚底已在满是碎石子的土地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尼罗河里畅谈北京奥运

  每天踢完足球,少年足球队的队员们都要到尼罗河里痛痛快快洗个澡。这也是他们每天最惬意的时候。在夕阳的余辉中,他们浸泡在凉爽的河水中,谈论着国际、国内的重要足球赛事,或者相互交流踢球经验,切磋技艺。

  明年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是他们最近经常谈论的话题。中国是苏丹的最友好国家,中国人是苏丹境内最多的外国侨民。小伙子们虽然对中国了解不多,但是非常向往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他们说,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内从一个贫穷、战乱国家一跃成为相当富强的国家,既是他们羡慕的对象,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他们观摩世界级足球比赛的一次机会,也是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一次机会。

  吉塔说,虽然他不可能前往北京亲身体验国际大赛,但一定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每一场比赛。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