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50后”哭“80后”嗤的山楂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0:19 青年参考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描写文革时代爱情的长篇小说,它首先被刊发在网上并迅速窜红,随即的市场发行首印即高达 80万册。它让生于五六十年代读者感慨不已为之动情,却让一些“80后”嗤之以鼻,称为“变态之作”。

  ::文江迅

  

  凄美的写实小说《山楂树之恋》,江苏文艺出版社首印80万册,上市10天即售出10万,在中国,“山楂树之恋 ”成了纯真初恋的代名词。在网络上,“老山楂”、“山楂阵营”、“山楂粉丝群”形成了奇异的“山楂树现象”。故事中的 男主人公,被作家苏童评价为“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有评论说,这部小说显露的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给当下越 来越开放、越来越浮躁的情爱观,带来强烈冲击。但“80后”作家春树率先对这部小说作出抨击: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 情就是“最干净的爱情”?“最干净的爱情就是最变态的”。一场大争论已经掀起。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没有曲折情节,没有太多悬念,说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漂亮的都市女孩静秋,因父亲是地 主,一直很自卑。1974年春,静秋和一群同学去农村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与“老三”结识。英俊而有才气的 “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他喜欢上了静秋,心地善良的静秋也恋上老三,却疑心重重,优柔寡断,怕他欺骗她的感情, 常常有意躲避他。爱的折磨几乎令两人心力交瘁。

  一夜,两个相思如渴的恋人在幽会,但对性的无知与恐惧,令他们的举止荒唐可笑,他们以为“做”了,其实根本就 没有性接触。作品对这一夜的浓墨重彩,重现性压抑时代的青年情侣“爱与恐惧”相交集的典型画面。

  这是一个女人真实生活的自述,用30年时间追思而成。作品具有原生态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不少读者说:所有男 人都想娶静秋,所有女人都想嫁老三。

  该书由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策划,策划人杨黎介绍说,小说中的静秋(即小说的原作者)在L省K市第八中学 附属小学教书,1977年,她开始写完全属于自己与老三的回忆录,不久又写成一部3万字的写实小说。她曾将这一中篇小 说投寄到杂志社,却被退稿。10年后,静秋离开K市去省会城市读书,而后她和家人相继出国移民。家中杂物被处理,退稿 小说也不知去向。不过,静秋写在日记本上的原始记录被母亲保存下来,并带出国交给在美国的女儿静秋。2006年,老三 逝世30周年,静秋将日记上留下的记录给了好友、网络女写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

  《山楂树之恋》问世,故事的描述者是艾米,但书中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小说杀青后,上载海外“文学城”网 站,不少网民边读边泪如雨下。几个月里,这部网络小说在海外华人圈广为流传,一时成了“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 的海外“静秋粉丝团”。后来共和联动得到了作品的图书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代理。但是,艾米是谁?静秋是谁?至今还是谜。

  关于这部作品,作家王蒙说,“我们不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作家刘心武 说,“极端化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憧憬。”文化批评家朱大可说,“这是一本关于 压抑的原始考察报告。”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说,“我重温了质朴又可悲的当年情。”导演张纪中说,“我很少看到这样令 人感动的作品。整个爱情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质朴而唯美,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和冲动。”房地产商人潘石屹说 ,“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

  但是《山楂树之恋》表现的一尘不染的爱情,却受到80年代作家的猛烈抨击。北京作家春树率先发难:“这部小说 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性’。我理解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特殊结果。但是,为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 干净的爱情’?这是暴露出来的隐藏其后的某些人的心态和嘴脸——对人性压抑和扭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与“80后”在价值观、爱情观上历来不合。春树认为,那一代人是借由老三届和静秋这 一对虚拟的道德偶像,“重新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至少可以重新自我感觉良好地再欺骗自己一次”。《山楂树之恋》映照 的正是一代人的落伍与另一代人的进步。一场围绕“山楂树”的讨论正在开始。

  (::《亚洲周刊》文有删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