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90周年再回首:莫斯科街头红旗招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07:58 国际先驱导报
十月革命90周年再回首:莫斯科街头红旗招展
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日前夕,许多俄罗斯群众手举着红旗来到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前。

十月革命90周年再回首:莫斯科街头红旗招展
  列宁曾经使用的汽车至今仍被妥善保管,现存放在列宁故居的一个车库里。本报记者 李锦/摄

  十月革命90周年再回首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90年后的今天,虽然历史的尘埃已渐渐消散,但无论对俄罗斯还是曾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国家来说,那都是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

  俄罗斯人没有忘记历史

  90年前那场改变了这个国家命运的标志性事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更迭和天气的转冷而被俄罗斯人遗忘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刘左元发自莫斯科 虽然距11月7日还有两天,但在莫斯科,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的氛围早已扑面而来。90年前那场改变了这个国家命运的标志性事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更迭和天气的转冷而被俄罗斯人遗忘。

  俄共大张旗鼓庆祝

  事实上,从今年4月份开始,俄罗斯共产党就已经展开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活动的筹备工作。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由俄共主导的纪念活动已首先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点燃。11月3日至5日,在明斯克举行的左翼党大型国际聚会上,全球各地80多个政党派人参加。与会者随后将前往莫斯科,参加拟于11月7日举行的游行和集会。“参加游行的(将)有四五万人,甚至更多。”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说。

  按照计划,俄共还将举行学术大会、圆桌会议、展览会、党报节等活动,而穿插其中的,是包括标语、文学作品、学生作文和儿童绘画等在内的各种竞赛。同时,俄共宣布2007年为“号召入党年”,制作了俄共中央委员会“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纪念章,并倡议将十月革命纪念日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一级的节日。

  俄共中央的网站也早早开辟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专栏,其中的一篇文章称,俄共将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宣传资源,来纪念和缅怀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真理报》和俄罗斯共产党的地区刊物上也纷纷开辟了相关的固定栏目。

  莫斯科街头红旗招展

  进入11月份,莫斯科的街头带有十月革命纪念气氛的标志也逐渐多了起来。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扛着红旗的集会者,路边的广告牌也换上了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形象。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一个重要的节日就要到了。

  在俄罗斯,虽然“十月革命节”几经易名,以至今天已变成了“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但多数人依然喜欢沿用原来的名称。11月2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团陆续抵达莫斯科,人们扛着红旗在红场举行集会,红旗上面写着“永远的十月革命”字样。

  被称为“近卫军丝带”的双色丝带也被翻了出来,这种由青年组织“大学生协会”免费发放的丝带由黑色和橙黄色组成,黑色代表硝烟,黄色则象征着火焰。“近卫军丝带”原是十月革命后用于表彰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红军战士的卓越功绩所设,而在今天的俄罗斯,青年人更愿意通过佩戴“近卫军丝带”来纪念前苏联的节日。

  “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纪念十月革命是一种传统,不论人们如何评价十月革命,谁也不能否认它对俄罗斯民族的巨大影响。”莫斯科大学的俄共党员尼古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为了参加11月7日的游行和集会,他们学校的俄共党员已经准备好了旗帜和标语,游行当日将会有独立的方阵。

  而就在俄共大张旗鼓地庆祝“十月革命节”之际,俄媒体却传出消息称,列宁的遗体有可能被迁出列宁墓。“我们会坚决反对这种事情发生,尤其是在纪念十月革命的日子里。”尼古拉对此显得相当愤慨:“谁也不能抹杀列宁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和巨大功绩。”

  鲜花摆满烈士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特地走访了莫斯科著名的新圣女公墓,这里葬着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忙于纪念十月革命的人们,没有忘记这些在墓园中长眠的英雄,树影中参差杂陈的墓碑前都摆上了新采摘的花朵。

  老俄共党员马卡连科专门为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献上了一束花。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前,雕刻着一柄骑兵刀和一顶他笔下主人公保尔最常戴的尖顶帽,让人很容易联想起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十月革命节’期间,我所在的党小组倡议来墓地扫墓。”马卡连科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人们需要信仰,就像当初我们所追随的,要使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马卡连科引用了著名的苏联英雄马特洛索夫的格言。的确,对俄罗斯人来说,或许纪念十月革命更多的意义,就在于坚持追随人生的信仰。

  时至今日,克林姆林宫上的红宝石五角星已经点亮了整整70年,这也是苏联作为一个伟大国家曾存在过的历史见证。虽然那段历史逐渐久远,“十月革命节”也不再是法定假日,但在很多俄罗斯人心中,这是个“永远的节日”。

  在俄罗斯探寻列宁足迹

  以“列宁”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厂和地铁站在俄罗斯数不胜数,它们也在默默追忆着过去的那段历史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洋发自莫斯科 从1917到2007,90年的岁月疏忽而逝。作为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率领工人和士兵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然而世界风云变幻,几令世人无从猜析。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实现突破”后,社会主义苏联国力剧增,击败德国法西斯,却最终在1991年走到了尽头。

  潮起潮落间,一个世纪就快过去。列宁和当年那场革命给今天的俄罗斯留下了什么?对于现在的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将如何看待列宁?带着这番疑问,《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日前夕,开始了寻访列宁足迹之旅。

  列宁故居:主人并未离开

  密林深处中的戈尔基庄园,是列宁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地方。庄园位于莫斯科东南40多公里处的高尔克村。出城后几乎一路是森林,从市中心乘车至此约需1个小时。来到这里,得到的第一印象是安静和祥和。

  庄园占地面积有数十公顷。入口处的铁栅栏内,满眼看到的只有森林和绿地,唯一的建筑是几百米外孤立在草丘上的一座巨大方形灰色建筑,在这座“1917至1924年俄罗斯政治历史文献陈列馆”内,保存着大量与列宁及十月革命有关的历史档案,庄园管理人员也在此办公。

  除了看门人和几条大狗,庄园里几乎看不到任何动静。从入口一直走到底,左拐便是一条长约千米的林荫道,列宁曾在此独自散步思索。

  林荫道尽头的小院,便是由数栋两层房屋组成的列宁故居建筑群。主楼为浅黄色外表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正面是5根白色的立柱,里面的房间有20多间,列宁及夫人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厅均在这里。会客厅中央的桌上,还摆着列宁当年读的各种外文书籍,不过纸页已经全部发黄。墙上的日历定格在1924年1月21日,这一天是列宁病逝的日子。在列宁辞世的卧室床头,摆放着医生的处方、药品和摇铃,他的手杖靠在椅子旁,仿佛主人并未离开。

  守着圣地,守着信仰

  列宁故居讲解员、20岁出头的俄罗斯姑娘斯维塔告诉记者,1918年9月的一个傍晚,这里来了一位“不寻常的客人”,那是列宁遇刺后来到这里养伤。在这座风景如画的庄园里,列宁先后住了将近900天。

  在庄园休养的日子里,列宁从未停止过工作。他在这里接待过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加里宁等领导人以及工农代表,还要审批文件、写信和写作。

  列宁最后离开高尔克村的路,也就是人们抬着他的灵柩走过的路,至今仍保持着原状。这条用石子和沙土铺成的小路尽头,有一块石头上刻着:“1924年1月23日,列宁的灵柩是由此路送走的”。

  如今的戈尔基庄园,已是俄罗斯文化部下属的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全额拨款维持运营。单位负责人瓦列里·彼得罗维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随着历史的变迁,列宁故居的荣耀也经历了起伏。苏联解体前每年有70万人来此参观,而目前的数字只有13万。瓦列里坦言,目前的俄罗斯人对历史的评价很难达成一致,政治生活中存在左、中、右多个党派,彼此观点差距甚远。

  而俄罗斯民众中,相当一部分老人对于列宁和十月革命仍怀有深厚感情。高克尔村的人,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总会记得为列宁故居送来鲜花,甚至有的人不愿离开这里,要一直守着这块圣地,守着列宁,守着自己的信仰。

  列宁墓:红场最受欢迎的景点

  尽管苏联已经解体,列宁和十月革命却未被遗忘。行走在莫斯科街头,那段红色岁月留下的印记无所不在。在莫斯科红场,列宁墓依然矗立,也依然是最受欢迎的景点。每逢周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甘愿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只为能一睹列宁的遗容。一些广场上的列宁雕像,仍如过去一样注视着远方。而以“列宁”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厂和地铁站在俄罗斯数不胜数,它们也在时刻追忆着过去的那段历史。

  离开森林中的列宁故居,回到喧闹的莫斯科市区,像跨越了两个时空。红场旁的特维尔大街,曾是列宁向革命群众发表演讲地方。如今,这条街道已成为莫斯科最繁华、最时尚的商业街,也是现代化俄罗斯风貌的一个缩影。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