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寻找十月革命的碎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0:23 南方周末
11月7日寻找十月革命的碎片
“价值选择的变易不能代替历史的书写,而书写历史不等于历史本身。”

  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90周年,莫斯科下起了雪。

  70岁的罗莎第二次来到红场上的列宁墓,瞻仰其遗体。几十年前,罗莎第一次来这里时排了几个小时的队,而这次只花了半小时。

  90年的沉淀赋予“十月革命”复杂的内涵: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切都会有的”的理想;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一天充满了节日的回忆;还有一些人觉得,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都完全可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在罗莎眼中,“这是历史,不能一笔勾销”。她耸耸肩,纷扬的雪花,撒落在她身上,也铺满了整个红场。

  红场边,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不再是“镰刀斧头红旗”,而是白、蓝、红相间的俄罗斯国旗。虽然列宁依然安静躺在水晶棺里,但他当年开创的事业已经变成了记忆……

  纪 念

  这一天,在十月革命的发生地圣彼得堡,约两千民众举行了集会。涅瓦河畔的广场上,用炮声拉开革命序幕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前,奏响了苏联国歌。

  “布尔什维克们说过的革命,我们还要继续下去。”俄罗斯共产党圣彼得堡支部领导人伯尔特科有力地挥动右臂,激起听众间的一片掌声。

  集会后的游行中,散发了“入党倡议书”、明信片等宣传品。明信片正面印有“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纪念章”,背面是破冰船、《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雕塑以及苏联国旗等。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开心地从游行的老妇人手中抢过明信片,说是“拿给班级的同学们看”。

  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节”先后被改名为“和睦和解日”、“莫斯科红场军事阅兵日”,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俄罗斯共产党借这一天来充分展现其影响力。

  俄共中央的网站开辟了“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专栏,《真理报》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有关十月革命的意义与贡献。《真理报》曾是苏共中央机关报,现在已经被排在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媒体之外。

  2007年被俄共命名为“号召入党年”,他们还特地制作了“十月革命90周年纪念章”。而第一枚纪念章,被送给了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因为他是“反对帝国主义和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的世界象征”。

  纪念活动在世界各地展开了。在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向列宁纪念碑敬献了鲜花;在越南河内列宁广场,列宁雕像旁摆上了一束束鲜花,越南领导人重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承诺;在哈萨克斯坦,题为“十月革命对世界政治和哈萨克斯坦发展的作用”的生知识竞赛正在进行,获胜者将获得约85美元的奖励。

  纪念活动的中心仍然是莫斯科。11月7日在红场的民众集会,据说参与者有“近万人”。“除了十月革命,20世纪没有更伟大的事件。”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激情发表演说,他进而谴责普京把俄罗斯的历史引向一个“不体面的阶段”,并保证“权力会回归于人民”。

  台下的听众,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国八十多个共产党和左翼组织的代表。“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拯救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地区。”英国共产党国际秘书约翰·福斯特说。

  不过,站立在寒风中的更多的集会民众,是上了年纪的老战士和退休工人,他们手擎绘有镰刀斧头的党旗,举着“你好,社会主义”的标语牌,一直高声合唱苏联时期的歌曲。

  “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纪念十月革命是一种传统。”一名年近七旬的俄共党员说。

  前苏共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历史学家拉赫马宁也向记者强调:“历史是不该被忘记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嬗 变

  在苏联的历史上,“十月革命”一直是一个高尚的词汇:街道、广场、铁路、电影院、糖果厂……最拿得出手的,名称必冠以“十月”。

  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一夜之间,“十月革命”就似乎变成了某种忌讳。16年或许并不足以让大多数俄罗斯人忘记历史。

  与“十月”相连的,不再天然是“革命”。尽管仍有俄罗斯的教科书将1917年秋天发生的事件称为“十月革命”,相对中立者却已经称其为“十月转变”,而还有一些教科书,甚至称之为“布尔什维克政变”,因为“国内战争的爆发更导致兄弟相残”,“许多人被枪决”。

  新的史料不断被“披露”。赫鲁晓夫说“当时只死了一个人”,又例如所谓“炮轰冬宫”等场面,都是缘自斯大林时代摄制的电影《列宁在十月》的杜撰。米高扬在苏共二十大会议上发言时就坦言:“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争论虽然热烈,但据全俄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对11月7日这个日子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近5年间增加了一倍。“俄罗斯11月份的节日已经不少了,像11月4日的‘民族团结日’,11月7日的‘全俄罗斯大学生日’,还有11日我老婆的生日。”俄罗斯律师尼基京对本报记者说,“多一个节日少一个节日,都无所谓。”

  然而,当电视台的辩论节目向观众提问“‘橙色革命’90周年时是否能如‘十月革命’一般令人记忆犹新”时,超过七成的观众选择了“不能”。

  变化确实在显著地发生。

  苏联解体16年后,3/4的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包括总统普京,他希望东正教能“纠正俄罗斯人民思想的混乱”。而对于他们曾经深信不疑的列宁,俄罗斯人正在讨论,是否应当将其遗体迁出列宁墓下葬。

  苏联时期被贬斥过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受到了纪念,他的坐式雕像已经落成。“工厂交给工人,土地分给农民,世界还给人民”,这个属于革命者的响亮口号,也已经让位于莫斯科街头的年轻人的T恤衫上的英文“Beourguest”,英文上方两个货币符号,一个是欧元,一个是美元。当然,也有T恤衫上印着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头像,不过另一面,则印着更大的麦当劳的标志。

  列宁的雕像,依然屹立于俄罗斯各城市,仅在莫斯科就有70处。

  乌克兰共产党人民议员亚历山大罗夫斯卡娅在圣彼得堡的纪念集会上的发言,或许说出了一部分俄罗斯人的不满。“我们自己弄丢了许多十月革命获得的果实:像工作保障、教育保障、公费医疗等等。”她说,“拿今天所谓的政治自由来跟这些相比,我们实在没什么可说。”

  而俄罗斯专家伊格尔的话,或许也更代表了很多俄罗斯人的迷惘。“新制度给了我们找到自己位置的机会,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却看不到实际的好处。”他说,“我们以完全民主化为目标,但是下海的官员5年挣到了50亿美元。”“价值选择的变易不能代替历史的书写,而书写历史不等于历史本身。”作家王蒙在他“迎接与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的《苏联祭》一书中这样写道。

  再 见

  莫斯科退休的幼儿园园长尼娜永远也忘不了苏联解体前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情景。“多少年啊!”尼娜感叹,“每逢这天,我们就早早起床,带着发给我们的红色小帽子和其它装饰来到大街上。街道两旁早已经被彩灯装饰一新,美妙的革命歌曲萦绕在耳畔,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我们到各区的广场举行集会,大家载歌载舞,特别开心。”

  “可现在……”尼娜没有说下去。

  尼娜的外孙女塔莎觉得外婆越来越“啰嗦”外,有时还要跟她争论一番。“人不能总活在历史当中。”塔莎今年16岁,苏联解体那年,她刚出生。在苏联时期,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之前就被称为“十月儿童”。

  俄罗斯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解体后就迅速被解散了。不过莫斯科列宁大街旁的个别广告牌,进入11月后,就换上了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形象的广告,作为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向列宁墓献花致敬的人群中,也出现了几名戴着布琼尼式军帽的少先队员。

  每逢前苏联的节日,俄罗斯街头也常能看到佩戴“近卫军丝带”的青年人。黑色和橙黄色组成的“近卫军丝带”,正是为表彰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红军战士的卓越功绩所设,黑色代表硝烟,橙黄色则象征着火焰。

  “很多大学生尽管现在没入党,但他们组成了大学生团队,利用假期,尽力为我们做许多工作。他们每个成员都获得了我们党的‘十月革命90年纪念章’。”俄共中央委员谢苗诺夫11月7日晚间向媒体说,“我们最年轻的党员是23岁,谁说我们俄罗斯共产党是退休人员和老兵的党?”

  谢苗诺夫强调,在全俄罗斯,共产党已经拥有72000名青年党员。

  在莫斯科街头,本报记者遇见了19岁的女大学生奥丽娅。“12月2日的国家杜马选举,你会投哪个政党的票?”记者问。

  “共产党。”奥丽娅脱口而出,然后解释道,“不是我认为这个党执政会比统一俄罗斯党或者其他政党都要好,我只是希望能因此让各个政党的力量相对平衡一些。”

  11月7日的雪下下停停,冒雪排队瞻仰列宁墓的队伍中,还有来自“静静的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市的一群学生,他们互相开着玩笑。

  对15岁的安德列来说,参观列宁墓是全班旅行的重要一站,他只是想看看,列宁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之前一天,德国北部城市什未林当局刚刚决定不拆除4米高的列宁铜像,从而使德国最后一座列宁雕像得以保存。东柏林的一座列宁塑像,在柏林墙倒塌后不久,就被推倒了,以此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叫《再见,列宁!》。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石 墨 熊 丽发自莫斯科 南方周末记者 郭 力 发自广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