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的经济学实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13:40 央视《世界周刊》

  记者:侯明古

  林宇 郭晗光

  ##康辉

  “中国制造”是今年的一个热门词汇。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很多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都在关注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

  《世界周刊》本期的人物,同样对“中国制造”有着特别的兴趣。她不是经济学家,但她和她的家人所完成的一次“生活中的经济学实验”,却充满了草根的真实性。

  她的名字叫萨拉•邦焦尔尼。

  ##片子

  2007年6月,一本装帧特别的书,在美国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

  《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经济时代的真实生活历险》。作者萨拉•邦焦尔尼,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她是当地一家报社的记者,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而她的书,讲述的也正是2005年发生在这个普通美国家庭中的故事。

  [同期]萨拉•邦焦尔尼

  这次实验完全是出于好奇。那是2004年圣诞节过后两天,在一家人的欢庆之后,我意识到,我们收到和送出的圣诞礼物,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

  电视。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玩具。萨拉的客厅里无处不见中国制造。

  她将礼品分成两类进行清点,结果,中国制造的25件,其他的14件。萨拉意识到,美国人的圣诞节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制造的节日。

  [同期]萨拉•邦焦尔尼

  于是我对丈夫说:你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像我们这样的美国家庭,有没有可能整整一年不买中国制造的商品?你愿不愿意来尝试一次这样的家庭实验?他最终同意进行一年的实验。

  于是,萨拉给全家制定了实验规则:保留家中现有的中国制造产品,但在一年之内,不再购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

  萨拉说,这一计划,完全没有任何政治含义或者对中国的敌意。

  我们的想法是,试图借此了解普通美国人,而不是贸易机构,或者政府部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和中国商品有怎样的关系。

  ##康辉

  就这样,这个普通家庭开始了一场日常的经济学实验。虽然在最初说服家人参与实验时,萨拉就做了不少工作。但等实验真正开始,她才意识到,麻烦还在后头。

  ##片子

  和许多普通的美国家庭一样,萨拉一家通常都是在附近的大超市购物,方便快捷。而在那儿,最常见到的就是中国制造。

  到处都是中国商品,到处都是。你去超市买东西,就会发现从电器到玩具到服装,每个货架上都有中国货。我想根本没有哪家超市不卖中国货。

  以往,这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往往是萨拉的首选。如今,要找到替代它们的非中国制造产品,却格外困难。

  有些商品,比较容易找到非中国制造的,比如在服装店里,就有很多来自其它国家的衣服。但是这很费时间。我们要花时间看商品的包装,检查标签。所以说这是一次历险,因为购物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费时,费力,这对于萨拉来说,还只是实验的基础成本。有些时候,她感觉自己更象个“近乎绝望的主妇”。

  从咖啡机到果汁搅拌机,从捕鼠器到修抽屉的螺丝,有时,寻找非中国制造的替代品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整整一年,萨拉一家只能喝速溶咖啡;自己动手做简易捕鼠装置。至于搅拌机,由于买不到非中国制造的刀片,只能弃而不用。[此段可用网络视频]

  而当时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萨拉又有着比一般消费者更大的困扰。

  这双鞋是意大利生产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时美国市场上卖的所有童鞋,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我们花了2周多的时间,才为儿子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鞋。通常,花上13到20美元就可以买双中国制造的童鞋。但这双意大利鞋非常贵,这是我在那一年中给他买的唯一一双鞋,将近70美元,

  在那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中,萨拉所面临的最大的反对,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当时年仅4岁的儿子。

  我的儿子,威斯,那年4岁。他是最痛恨这个实验的人。市场上有很多中国制造的玩具,他喜欢,但我们必须说不。

  为了给孩子们寻找非中国制造的玩具,萨拉和丈夫想尽了办法,有时还亲自动手给孩子们做玩具。

  但就在那年10月,一场关于中国玩具的正面冲突还是在母子之间爆发了。

  大约是实验进行到10个月的时候,我们全家去购物,准备过万圣节。他看中了这个南瓜,不停地哭,看得出来他非常想要。我对他说你不能买因为它是中国制造的。但他哭得太厉害了。第二天,我只好带他回到那家商店,对他说:我不会给你买这个南瓜,但你可以用你自己的钱买。于是他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这个南瓜。那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

  当一年的实验将要结束时,四岁的儿子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对萨拉说:妈妈,我们重新开始买中国货以后,就永远不要停下来了。

  ##康辉

  在书中,萨拉将这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称为“一次生活历险”。但是,在这样一次有趣又不乏辛苦的历险之后,她对于中国制造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而她的书,也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片子

  还在写书的过程中,萨拉就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既有大众报纸比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有高端的《外交政策》杂志,甚至外国媒体也纷纷报道她的家庭实验。而在今年6月她的书出版后,更是畅销一时。

  我想(书受到关注)是因为普通美国人和中国经济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个实验会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我的书不是抽象地谈经济,都是现实中的事,没有大量的数字,都是关于家庭,生活以及我们所受到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经过了一年的实验后,萨拉也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制造的一些看法。当她不断在夏奈尔的成衣和品牌电脑的标签上,也看到中国制造的字样时,她意识到,中国制造早已超出了“廉价商品”的范畴。

  过去人们总认为中国制造都是些廉价的产品,而这也被看作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最大好处。但事实上,现在中国也生产一些昂贵甚至奢侈的商品,这让我感到吃惊,当读者在书中读到中国也在制造高品质,昂贵的商品时,他们也很吃惊。

  萨拉说,这一年来,她真切地体会到在普通美国人的生活当中,中国扮演了一个多大的角色;她认为,对待中国制造,对待中美贸易逆差,美国消费者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的结论是我们与中国关系密切。虽然我们两国之间在一些方面存在分歧,但我们应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在美国,萨拉的书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另外一本畅销书《日本第一》。作者是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傅高义。当时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威胁论在美国正闹得沸沸扬扬,此书对日本的经济表现和管理模式大加赞扬,在西方引起不小争论。

  萨拉并不认为自己的书中有任何中国威胁的概念,但如今的中国制造的确让她想到了半个世纪前同样大量进入美国市场的“日本制造”。

  这是个旧玩具,大概有50年历史了,是我的祖母给我的,她买这个玩具时我还没出生。 有意思的是这是日本制造的玩具。这么旧了。而现在你在美国市场上再也找不到日本制造的玩具了。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制造”也曾是“便宜但是质量差”的代名词。其后,索尼、松下、丰田等日本品牌锐意创新,注重质量,渐渐使“日本制造”成为“品质保证”的代名词。

  人们似乎忘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也曾担心来自日本的竞争,。。。就像现在很多人对中国的担心一样。但是在未来30,40年,也有可能是其它地方,比如越南或是非洲国家成为新的制造大国。

  随着书的出版,萨拉也被一些读者当成研究“中国制造”的专家。近来,一些在中国生产的商品因质量问题在美国引发了争议,不少读者就写信给她,咨询意见。

  我脑子里总是有这样一个概念:的确有些在中国生产的玩具出现了问题,。。。但这些东西在那么多来自中国的产品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中国制造还包括许多高品质的产品。

  ##康辉

  很快,美国的圣诞购物季节又要到了。和两年前那个没有中国制造的圣诞节相比,萨拉一家如今的消费理念又是怎样的呢?

  萨拉说,经过那一年的实验,简单的日常消费对萨拉来说,也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他们在商场购物的时候还是会仔细阅读标签,辨认产地,也会尽可能地让所购买商品的来源地丰富一些。而对于中国制造,萨拉的结论是:没有中国制造,你可以活下去,但会越来越艰难和昂贵。因此,这样的尝试,她轻易不会再来一次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