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冲基金之王索罗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3:44 《人物》杂志
□ 文/林 木 乔治·索罗斯是华尔街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在钦佩索罗斯投资理财天赋的同时,又对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哲 学报之以鄙视甚至仇恨的目光。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是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主要投资股票、债券和货币等市场,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把其称为“臭 名昭著的量子基金”。更由于他直接导演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出“悲剧”,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他更是切齿痛恨。尽管 他毫不吝啬地为全球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医疗和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某些舆论对他的 敌视。 事实上,舆论对索罗斯的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因为金融市场就是战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里道德不是评 价的标准。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从1969年建立至今,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它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 同行望尘莫及,并长期保持着最辉煌的纪录。中国人熟悉索罗斯这个名字,大多始于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动荡使得这位跨 国投资专家更是名声大噪。 乔治·索罗斯1930年出生在匈牙利,194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求学。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索罗斯梦想自己 能够成为一位学者,一位哲学家。但毕业后的他,在英国只能找到推销员的工作。稍后,索罗斯任职于一家投资银行,这段经 历使得他积累了金融领域里的操作经验。1956年,索罗斯到纽约寻求更好的发展。也就是在这里,他逐渐开拓了自己的天 地,最终成为世界级的国际金融投机专家。 成功秘诀—— 极大的耐心和极高的敏感性 索罗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首要的是极大的耐心;其次是极高的敏感性。 市场里,大家都在寻“金”,在什么地方寻金各有各的理论。然而,索罗斯能把他的触角伸向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 持续不断寻求着还处在酝酿之中的一些事物所发出的神秘信号。得到信号之后,他就会像火箭一样依赖导航系统自动飞向目标 。但他从不会向人泄露他这么做是为什么,以及如何确定是这一方向,而不是另一方向,并在市场中验证他的直觉。 索罗斯是较早进行对冲套利交易的投机者之一,被人称为“对冲基金之王”。在操作中,他强调“在同一类企业中选 择股票投资时,要选择最好的一个和最差的一个”。因为作为同类企业中最杰出的选手,这个公司的股票可能被公众首选并最 为经常地去购买,从而把价格推上去。另一个公司必须是同类企业中最差的,它影响最大,是平衡能力最差的一层。在这个公 司投资容易产生很大变化,一旦它的股票最终被投资者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利润。 1969年,索罗斯有机会实践了他的理论。在一份广为流传的文件中,索罗斯分析了进行房地产信托投资的优势, 感觉到了由急速发展而后衰落这一进程。索罗斯把房地产信托投资业的运行周期比作一部三幕剧,他正确地预料了它将经过暴 涨,然后较长时期的保持,直至最终破产。因此,他得出结论:“第三幕至少要在三年之后,我买进这些股票很保险。”这表 现出他极强的预测力。果然,他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正如他所料,到1974年,房地产信托投资已度过了它的鼎盛时期,索 罗斯开始抛售股票,获利100万美元。这些早期用以验证他市场理论的实践活动,极大地鼓舞了索罗斯。 1979年,索罗斯决定将原来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这名字来源于海森伯格量子力学的测不 准定律。因为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总是在波动。在不确定状态上下注,才能赚钱。 通过实践,索罗斯的理论逐渐成形,其投资理论的核心可以用一个公式简单概括即: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存在着一个 “繁荣——萧条”序列。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具有理性的,其运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由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情况能够作充分的了解 ,所以每一支股票的价格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理性的计算得到精确的确定。当投资者入市操作时,可以根据这种认知理智地挑选 出最佳品种的股票进行投资。而股票的价格将与公司未来的收入预期保持理性的相关关系,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设”,它假设 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基于理性的市场,也假设了所有的股票价格都能反映当前可掌握的信息。另外,一些传统的经济学家还认 为,金融市场总是“正确”的。市场价格总能正确地折射或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使这种趋势仍不明朗。索罗斯则认为,这 种假设是不正确的。 索罗斯经过对华尔街的考察,发现以往的那些经济理论完全不切合实际。他认为金融市场是动荡的、混乱的,市场中 买入卖出决策并不是建立在理想的假设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投资者的预期,数学公式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 索罗斯还认为,由于市场的运作是从事实到观念,再从观念到事实,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 得到自我纠正,市场就会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这时市场就易出现“繁荣——萧条”序列。投资者的赢利之道就在 于推断出即将发生的预料之外的情况,判断盛衰过程的出现,逆潮流而动。 柏荣·文是纽约摩根·斯坦利的投资战略家,也是索罗斯的密友,他把索罗斯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为: “他的观点是,事情进展良好,然后,就会变得糟糕。你应该知道,当事情进展非常顺利的时候,它很快将会变得糟 糕。把他的理论简单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这种趋势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能识别转折点。” 众多购买者的不断进入,导致越来越高的股票价格。最后,当股票价格达到不稳定的高价而且超过票面价值,价格还 在不断地上涨的时候,根据索罗斯的理论,崩溃也就成为不可避免。 索罗斯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投资理论后,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投资理论,并在风云变换的金融市场上用实践去验证 了他的投资理论,进行了成功的市场运作。事情要从70年代初期说起。 1971年,尼克松总统割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货币开始自由地浮动,货币的相互流通有了新的比价。汇率似乎 不再与出口挂钩。 起初,索罗斯在所有的证券交易中运气并不佳,但他始终在寻找机会。 1981年1月,里根就任总统后,实行美元坚挺政策,希望通过允许廉价进口和吸引外资来平衡贸易逆差,抑制通 货膨胀。同时,降低税收,增加国防投入。索罗斯通过对里根新政策的分析,确信美国经济将会开始一个新的“繁荣——萧条 ”序列,于是他果断投资。结果不出索罗斯所料,美国经济在里根的新政策刺激下,开始走向繁荣。进入了索罗斯“繁荣—— 萧条”序列理论的“繁荣”期。1982年夏天,贷款利率下降,股票不断上涨,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由此获得了巨额回报。到 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净资产从1.933亿美元猛增至3.028亿美元。 索罗斯的公司在首都公司接管美国之音电视网时,购买了美国之音电视网60万股的股份。3月的一个下午,首都公 司宣布以每股118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之音电视网的股票,按这个底价索罗斯的公司可赚1800万美元。 此后不久,索罗斯打电话给正在处理这方面事务的阿兰·拉裴尔。“这非常好,”索罗斯说,“不过,现在我们应该 怎么做呢?” 在多年以后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拉裴尔模仿索罗斯的匈牙利语调重复了这句话。拉裴尔非常明了,索罗斯并不是真的 要问他这个问题,而是想考验他。索罗斯似乎是要说:“我非常高兴,但是,不要被冲昏了头脑。” 拉裴尔说,“我们再买一些首都公司的股票。” 从索罗斯的沉默中,拉裴尔知道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得了满分。索罗斯相信里根的美元政策最终会导致经济的萧条,这 位总统先生似乎对保持美元坚挺具有充足理由,但是,索罗斯更认为美元会下跌。在80年代初,短期信贷利率上升到了19 %。黄金达到了每盎司900美元。膨胀还在以20%的速度继续。1美元高涨到可以兑换240日元、3.25德国马克。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元表现得越来越坚挺,到了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以惊人的速度上升,预算赤字也在 逐年增加,索罗斯根据他的理论,确信美国正在走向萧条,也就是“繁荣——萧条”序列理论的“萧条”期,一场经济风暴将 会危及美国经济。 对于索罗斯来说,现在终于可以看得很清楚了,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原油价格开始下跌。这将给美国增加要 求降低美元价值的压力。原油后来达到了每桶40美元,而目标是要上升到每桶8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解体缓解了世界 范围内的膨胀。膨胀的缓解,相应地使信贷利率下降。这些变化的结果,使美元大大贬值。这种前景很多人都在担心,但幸运 的是,索罗斯能够及时地意识到机会来了,并且开始利用机会。他知道,当美国政府和其他经济巨头意识到证券市场已经变成 一个危及他们利益的怪物时,缓解的办法就会出现。索罗斯预测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美元贬值。 拉裴尔对索罗斯作了说明:“显然,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卖空原油,使处于劣势的美国信贷率曲线和行情看涨的日本信 贷率曲线上升,因为日本依赖于进口石油。另外,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的比价下跌。因为商品、固定收入和流通市场在规模和数 量上要比证券市场大得多,投资者和投机者在相对短时间内可以采取许多手段。也因为证券的需求范围相对小一些,许多策略 也可以实施。因此,公司当时虽然只有4亿美元,但对公司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从1985年8月开始,索罗斯坚持写投资日记。它记录了索罗斯试图回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长时间这一问题,同时 ,这也可作为投资决定的背景,他称之为“当下的经验”。他把日记作为测试自己预言证券市场的变化能力的依据,也同样作 为检验自己理论的机会。由于有日记,从1985年8月至1986年11月,索罗斯的观点和投资战略就有了详细的记载, 并收入了索罗斯1987年写的《点石成金》一书。 对索罗斯的一次大测试是在1985年,他预言德国马克和日元将会升值,于是开始做多马克和日元。那时它们正在 贬值,他拥有大量这两种通货,虽然他暂时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仍然自信,事实会证明他是正确的。因此,他又增加了马克和 日元这两种通货的数量,差不多达到了8亿美元,比索罗斯量子基金的价值还多。 到了1985年9月2日,索罗斯的预测开始变成现实。美国财政部的新任部长詹姆士·贝克认为美元必须贬值,因 为美国开始要求保护自己的工业。贝克和法国、西德、日本和英国的几个财政部长——也就是所谓的“五国集团”——在纽约 市的普拉扎宾馆碰头商讨。索罗斯知道了这次会议,并且很快意识到这些财政部长打算做什么。他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又买 了数百万日元。 部长们果然是准备让美元下跌,签订了所谓的“普拉扎协议”,提出了通过“更密切的配合”“有关非美元通货升值 的命令”。这就意味着美国中央银行将被迫使美元贬值。 这份协议公布后的第一天,美元兑日元从239下降到222.5,即下降了4.3%。这是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 一天。令索罗斯高兴的是,他一夜之间赚了4000万美元。那天早上拉裴尔见到索罗斯就说:“高招,乔治,我真佩服。” 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记中,索罗斯把《普拉扎协议》签订时的突然而敏捷的行动称之为“一生中的一次消遣 ,最后那一个星期的利润比最近4年金融贸易损失的总和还要多……” 《普拉扎协议》投资使索罗斯的公司在国内树立了形象。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的斯丹莱·德鲁肯米勒回忆说 ,在1985年秋,普拉扎会议召开之前,索罗斯大量购买日元,其他贸易者都争相效仿。星期一的那天早晨,当日元开价高 达800点时,那些贸易者开始赢利,如此迅速地赚了这么多钱,使他们欣喜若狂。然而,索罗斯却正注视更大的画面。 那天的情景大概是这样的:索罗斯走出门来,指示其他贸易者停止卖出日元,告诉他们他可以负责他们的股票。政府 已告诉他下一年美元将会下跌,所以,他为什么不贪心而多买一些日元呢? 接下来的6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促使美元下跌。10月底,美元下跌13%,1美元兑换205日元。到1986 年9月,下降到只能兑换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 总计起来,索罗斯这一盘下了15亿美元的赌注,大部分押在马克和日元上。实践证明,他这一步棋十分高明,他赚 了大约15000万美元。 很显然,这种影响已经确立。所以,索罗斯并不担心。他有些欲罢不能,他不断地赚到钱。 11月的第一个星期,公司已发展到8.5亿美元,而且索罗斯持有价值15亿美元的日元和德国马克,几乎使公司 的价值翻一番。在日记中,他写道:“现在我之所以愿意更多地在公众场所曝光,是因为再一次逆转的机会已经很少了。我建 立起来的关于汇率自由浮动的规则之一是,短时期内的反复无常是处于转折点的根本标志,这时,下降的趋势就开始出现。” 他卖空了价值8700万美元的英镑和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石油股,购买了10亿美元的股票和期货,以及将近15亿美元的 公债。总计起来,他拥有将近40亿美元的各种类型的市场证券。 他表现出惊人的自信心。在1985年12月8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我对公司事态的发展和以前一样,有如此强 的自信心,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都只是我的假设的见证。”索罗斯现在感到更为自信。政府力图使美元贬值并且成功了。股票和 公债市场行情看涨。股市的极度繁荣似乎已经形成。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而且,把它当成“一生难 逢的上涨行情”。 1985年对索罗斯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与1984年相比,公司资产惊人地上升了223.4%,由198 4年底的4.489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10.03亿美元。索罗斯的总体成就是非常惊人的,这些成就,展示了其“ 繁荣——萧条”循环理论的有效。 然而,市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索罗斯也不是。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当时,索罗斯比较看好美 国证券市场,认为日本证券市场即将走向崩溃。于是,1987年9月,索罗斯把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移到了华尔街。 然而,首先出现大崩溃的却恰恰是美国的华尔街。1987年10月19日,美国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点,创当 时历史记录。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纽约股市一路下滑。而日本股市却相对坚挺。索罗斯决定抛售手中所持有的几个大的长 期股票份额。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有关信息后,借机猛砸被抛售的股票,使期货的现金折扣降了20%。据当时的报载,索罗 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这场大崩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远大于17%的 美国股市的跌幅,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但最终,索罗斯挺了过来。 投资天才—— 比别人更快地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1992年,索罗斯故伎重演,成功地卖空了英镑。这一成功运作,使得索罗斯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投资商。 英镑曾是两百余年间的世界主要货币,采取金本位制,曾与英国海军一样,是英国力量的象征。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 大战以及1929年股市暴跌,英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英国政府对英镑采取浮动制并放弃了金本位,其地位江河日下。 建于1979年的汇率机制是试图建立欧洲单一货币计划的第一阶段。单一的货币将稳定欧洲商业。它也将削弱交易 商和投机商使国家银行运作困难的能力,特别是当政府不参与货币一体化时。 随着货币汇率机制的实施,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这种机制不是固定在黄金上,也不是稳定在美元上,而 是相互之间的稳定。每一种货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在这个固定 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进行浮动,而核心的汇率则以德国马克为基准。 1992年2月7日,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时,欧洲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加强。由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签订的马 斯特里赫特条约试图为渐进的全面的一体化建立地区性货币和经济制度。这一计划是想在200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中央银行 和单一的货币,也试图使欧洲朝政治一体化迈进。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然而,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较多依赖于各国相互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但无论这些国家签订了多少文件,无论他们发 表了多么重要的演讲,欧洲的政治家们不可能做到相互之间真正的协调一致。市场的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轨迹。 从1987年开始,大多数欧洲货币稳定在德国马克上。例如。英镑与马克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95马克,这使 得加入货币汇率机制成本很高。1992年,十分明显的是,几个欧洲国家的货币。不仅有英镑,还有意大利里拉,在与法郎 和马克的挂钩中开始贬值,由于英国经济衰退以及认为英国不可能保持与德国马克的高汇率。投机商们相信英国政府将被迫退 出货币汇率机制。 索罗斯认为货币汇率机制不可能保持协调一致。他知道,欧洲国家使投机商无机可乘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所有国家保持 同一水平的汇率。如果汇率多样化,像他这样的投机商就会进行投机——利用疲软的货币进行。这就是1992年夏季所发生 事情的根本原因。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不到一年时间,几个欧洲国家已很难协调行动。虽然英国决定加强它的经济地位,但索罗斯 和其他投资者相信英国不可能保持它的高利率,英国政府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但这将削弱英国货币,并迫使英 国退出货币汇率机制。 随着时间推移,1992年,英国政府日益陷入尴尬的境地。英国需要德国降低它的利率,但众所周知,这根本就不 可能。英国需要改变它的政策,但这无疑将使政府动摇,甚至有可能倒台。首相梅杰不得不做出决定,他坚持英国将坚定地执 行留在货币汇率机制内的政策。接着,他的财政大臣莱蒙也强调了他的观点。当时的英国政府不愿意降低利率,认为这将削弱 货币地位,将使英镑面对投机和套汇而进一步脆弱。英国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但条件是只有在德国政府降低利率时,英国政府 才可能降低本国的利率。可是德意志联邦银行(德国中央银行)拒绝了来自英国政府方面的多次请求,坚决反对降低自己的利 率。 索罗斯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处得到的一个信息是,德国不会做任何损害本国经济的事情。施莱辛格不 愿意帮助英国,梅杰和莱蒙试图使英国留在汇率机制内已不可能。 因为,德国人有不同的认识。施莱辛格认为,签订以意大利里拉贬值来换取德国降低自己利率的协定不可能完全解决 欧洲货币市场的危机,他认为避免混乱的办法就是货币贬值。这次谈话成了让投机商们抛弃英镑的动员令。索罗斯又看到了机 会…… 这次,索罗斯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原因在于他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起初,大部分欧洲货 币协调一致;然后,欧洲国家利率急剧下降;接着是欧洲股市的下跌。 因此,他决定卖空疲软的欧洲货币,投资于利率和证券市场。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在这一行动中,索罗斯与他的合 伙人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他们购进了6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还少量地购进法国法郎。同时,索罗斯购入价值5亿美元 的英国股票,这一操作是以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经常随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为前提的。另外,索罗斯还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 国债券市场,同时,他卖空自己的德国和法国的股票。索罗斯的想法是德国的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有益,因为利 率将降低。布局已经完成,剩下的事就是等待…… 并不是索罗斯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投机,世界各地的货币经营商都在进行着类似的交易,因此英镑的价值就很难维持。 1992年9月15日,星期二上午。首相梅杰原计划到西班牙访问,但为了处理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危机问题,行程 不得不取消。英格兰银行自信它能赶走像索罗斯这样的投机商。午餐前,交易商们开始注意到了里拉的下跌。于是,他们开始 疯狂地进行英镑交易。 下午,英镑与马克的比价下跌为1:2.80,傍晚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又购入了30亿英镑,但英镑比价居然毫无 反应。当晚,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只是比汇率机制中所确定的1英镑兑换2.778马克最低线高出1芬尼,这是英国加入汇率 机制以来的最低价。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受到投机商的发难时,金融部门有几项对他们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干预市场交易,购入本 国货币。如果这一措施无效,另一防范措施则是提高利率,这是假定高利率将吸收货币以支持本国货币并使之稳定的。 英格兰银行的干预措施不见奏效,英国政府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利率。 星期三上午11点,财政大臣莱蒙宣布利率提高两个百分点,同时,英格兰银行开始大量购入英镑。但不幸的是英镑 比价并没有稳定。 下午2点15分,英格兰银行进行了又一次的挽救,再一次提高了利率,一天内的第二次,利率已达15%。在英国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天内利率提升两次的例子。现在的利率与梅杰使英国加入汇率机制时的一样了。 投机商们并没有后退,英镑仍低于汇率机制规定的对马克的最低比价。显然,英国政府的政策已不可能再拥有政治上 的支持了。 一天内,英镑利率从10%升到12%,接着又升到了15%。人们知道英国没有办法较长时间承受这么高的利率。 英镑与马克的比价持续下降,英格兰银行则连连买进。 一天的努力无济于事,英国将不得不脱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英镑也不得不贬值。 星期三下午5点。梅杰召集内阁成员开会,最后大家同意英国退出货币汇率机制,意大利也将退出,英国和意大利货 币将自由浮动。梅杰又拿起了电话,这是打给法国总理和德国总理的,梅杰的消息是严酷的,他宣布他不得不使英国退出汇率 机制,他别无选择。 而此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下降了2.7%,纽约交易市场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已经降低到1英镑比2.703马克, 大大低于汇率机制的最低限额。 这个事件,后来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三”。 索罗斯在这次成功的操作中大约收益为20亿美元,其中10亿来源于英镑投机,另10亿来源于意大利和瑞典货币 以及东京股市混乱的赢利。 市场洞察力决定了一切,错误的判断会导致自我毁灭。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更准确地预见到了未来的发展 趋势。 公允地说,索罗斯并不是唯一投机汇率机制中疲软货币的人,那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投资公司和跨国公司,以及各 种名目的基金,也曾经大量抛售脆弱的某国货币,以从中获利。乔治·索罗斯不过是其中一个成功获利的商人而已。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香港金融风暴中,国际金融投机家再次全面出击。使得泰国、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遭受洗劫。香港特区政府则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捍卫了联系汇率,保证了香港经济的 稳定发展。 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历史,1985年的美元,1992年的英镑,1997年的日元和泰铢、1998年的日元和港 币……每一次金融动荡的背景里,都隐藏着更深刻的隐患。国家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才是避免金融动荡的根本。 有人认为索罗斯的“繁荣——萧条”循环理论,有些类似于我们中国道家学说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也因此而轻视 索罗斯的“繁荣——萧条”循环理论。与我们东方文化不同的是,作为西方人的索罗斯,不仅详细论述了这个循环的全过程, 而且对这个循环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精妙的阐述。特别是对转折点的理解以及量的把握,都表现出过人的敏锐和远见。这些 ,恰恰不是“物极必反”四个字所能概括的。 这是从量到质的飞跃。 索罗斯是市场中人,但在某种程度上,他又有能力跳出市场,他可以让自己站在市场之外来观察市场。索罗斯说,“ 实际上,包括市场在内,人类制造的所有东西都是不完美的”。索罗斯的这一说法很有些道理。对市场,要充分运用,但不能 迷信。任何灵丹妙药,都不可能包治百病。 索罗斯痛恨赔钱,但他能够忍受因决策错误带来失败的痛苦。他在金融市场上从不感情用事。正如他经常说的:“如 果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动是以退为进,而不要铤而走险。”他认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关键不在于他 是否永远是市场中的大赢家,而在于他是否有承认失败的勇气,是否能从每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索罗斯 具备了这个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罗斯在经历了1987年10月的惨败之后,却仍能使量子基金当年的增长率达到14. 1%,总额达到18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索罗斯喜欢隐于幕后,他曾长期有意避开新闻媒体,不愿抛头露面。因为在他看来,经营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公司,一 旦人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他们就会先于你去做,这样,就会打乱公司的投资计划。所以,名声有时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并非好 事,而只会带来灾难。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