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传电”——消灭电线,越来越不像科幻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03:14 浙江日报

  科学家围在一起等待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内却漆黑一片,谁也看不到谁。突然之间,一只白炽灯泡亮了,人们欢呼起来。这只灯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孤零零地悬在半空中闪亮,没有导线相连。

  “隔空传电”?没错,这正是不久前,麻省理工的科学家们完成的一个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百年前的原理

  这个颇具“伪气功”色彩的实验,其原理非常简单——电磁共振。

  麻省的研究小组使用了两个直径大约60厘米的线圈,一个线圈接在电源上送电,另一个线圈则在约两米之外的地方接上一个灯泡。当第一个线圈内的电流以10兆赫的频率振动时,根据电磁共振原理,它就会定向发出电磁场。而两米之外的另外一个线圈,对10兆赫的电磁场震荡非常敏感,立即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并同时将第一个线圈辐射出来的电磁能量一并拿下。

  电磁共振,最早为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9世纪预言,并在1888年被德国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今天,从收音机、手机、无线网络到卫星通信,电磁共振无所不在。

  100多年前,交流发电机的发明者美国人特斯拉最先感受到了无线电力传输的巨大诱惑。他使用150千赫的非定向电磁波,成功点亮了两盏白炽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和美国率先开展了无线输电研究。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大功率高效微波源研制成功,美国、苏联的专家学者都开展过直流电的微波传输实验。2001年5月16日,科学家在法国海外省留尼旺岛进行过微波长距离无线输电实验,点亮了一只200瓦的灯泡。

  本次麻省理工的实验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们在仪器小型化和输电效率方面实现了突破。

  没有人喜欢电线

  这次成功让人为之一振。现代社会文明是建立在电力基础上的,这决定了人类文明有个弱点——被电线牵着鼻子走。电线给大家带来的不完美实在是太多了。

  且不说繁华都市大街小巷的入户输电线,就是每天给家用电器找电源插座,就够麻烦了。无线输电会消灭乱七八糟的插座、各不兼容的充电器、蜘蛛网般的电线。在架线输电不可能的地区,无线输电同样大有可为。

  想想看,高速公路的护栏都改造成无线电能发射器,我们就再也不会看到因为油箱没油而抛锚在路边的汽车和焦急求助的眼神了。

  玻璃窗后的蛋糕

  虽然实验原理听起来并不复杂,麻省理工的实验进展也不算慢,但这次实验只不过是把这项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已。前面的路还很长。

  隔空传电在麻省理工研究小组的不懈努力下,能够达到45%的能量被灯泡吸收。如果这一数字提高到70%以上,这一方法就可以为化学电池充电了。

  麻省理工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索尔亚希克教授认为,三至五年内,可以将电源和电器之间的距离扩大到四至五米,铜线圈缩小到可以安装进手提电脑,输电效率也能大幅提高。

  无线输电就像是蛋糕房的蛋糕,虽然香甜诱人,可是却和我们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窗,可望不可及。不过,科学正像一个有魔力的糕点师,很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为一个偶然的灵感,就把无线输电这块大蛋糕捧到你我面前。

  希望那时候,邻居不要误用了我付费的“无线电能”。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