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毒垃圾肆虐非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11:56 国际先驱导报
电子毒垃圾肆虐非洲
丹多勒贫民窟的居民在电子垃圾场的滚滚浓烟笼罩中生活。

  电子垃圾招来的病魔,正在非洲最宜居的城市中蔓延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盈发自内罗毕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身兼数个非洲之最。这座“阳光下的绿城”是联合国环境署和人居署的总部所在地,称得上是非洲最为气候宜人的地方。但这座被鲜花和绿荫掩映的城市隐藏着一个“黑色”之最:丹多勒(Dandora),非洲最大的垃圾场。

  贫穷和污染造就了这处“名胜”。近年来,垃圾“新毒王”——电子垃圾在丹多勒大量现身,致使环境急速恶化。这些新兴的科技废品如同一颗启动的定时炸弹,在周边居民耳边嘀哒作响。

  不可承受之“毒”

  丹多勒位于内罗毕东部,原是一处采石场。1973年,它成为工业、医疗和生活垃圾的堆放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方圆30公顷的丹多勒垃圾场就已到了容量极限。但时至今日,每天依然有约2000吨未经任何处理的新垃圾、尤其是危险的电子垃圾被运到这里。丹多勒早已“废”满为患,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30个地点之一。

  丹多勒周围贫民窟的居民同许多非洲人一样,采取最原始的方法对付垃圾山:手拣和火烧。他们把可以卖钱的废品捡出来,然后将剩余的统统点燃。滚滚浓烟常常笼罩着丹多勒。周边数十万人都能闻见焚烧的刺鼻气味。

  与日俱增的电子垃圾含有铅、汞、镉等大量重金属。联合国环境署对丹多勒的土壤样品和居住在周边的328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土壤中的铅、汞含量已经是内罗毕其他地区的50多倍。这些孩子中有一半都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所有人都表现出重金属中毒的症状。

  从丹多勒穿过的内罗毕河吸足了废品毒素。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却依然在这里洗洗涮涮,不少穷孩子也靠这灰暗肮脏的河水赚钱养家。安德鲁·奥玛就是其中一员。他说自己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赶到丹多勒垃圾堆里捡塑料袋,而后在河中洗净卖钱。虽然每公斤只卖2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2块钱),但这已经让12岁的安德鲁感到很满足。安德鲁并没有意识到,他每天接触的垃圾和河水对自己的身体意味着什么,正是这些他们赖以为生的垃圾在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健康和生命。

  毒垃圾在非洲蔓延

  今年年初国际组织进行的调查显示,肯尼亚接收的电子垃圾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这个东非国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电子垃圾的倾倒地。

  但丹多勒还只是非洲电子垃圾堆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非洲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手机用户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位于东非腹地的卢旺达更是打出“IT牌”,要打造非洲的硅谷。可是,非洲国家非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而且变成了发达国家的“数字填埋场”。

  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毫不讳言,一些发达国家往往打着捐赠的旗号,向非洲运输二手电脑,结果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根本无法使用,最终只能被填埋。

  问题最严重的当属尼日利亚。每月都有约500个集装箱、10万台二手电脑运抵拉各斯港,其中大半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垃圾。为了获取废旧电子设备中的贵重金属,当地人直接将设备拆碎,将自身完全暴露在电子污染中,并致使地下水遭到污染,使食物链也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的电子污染正在向其他非洲国家蔓延。

  监管空白害苦非洲

  据统计,每年全球产生2000万到5000万吨电子垃圾。其中80%被倾倒在非洲和亚洲地区。随着亚洲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更多电子垃圾涌向了非洲大陆。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外输电子垃圾,钻的就是非洲国家缺乏相关管理政策的空子。肯尼亚目前尚无关于电子垃圾的处理规定,尼日利亚在这方面也缺乏管理力度。

  非洲民众对电子垃圾的危害性还知之甚少。在丹多勒,许多居民只知垃圾可以维持生计,甚至对媒体的提醒和警告产生怀疑态度。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呼吁国际合作,对非洲的电子垃圾实行监控。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