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萨科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14:27 新民周刊

  萨科齐这次访华,出人意料地邀请其母、其子与之同行。在法国,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人介绍给你的时候,你大概可以认定,对方确实是将你当朋友了。

  撰稿/郑若麟(本刊驻巴黎特约记者)

  早在一年前,尼古拉·萨科齐尚未成为正式总统候选人时,我曾遇到一位法国政治问题专家,他对2007年法国大选的预测是:“谁能阻止萨科齐当选?没有任何人。”从那时起,我就密切观察和追踪这位颇为“特殊”的政治家,特别是他对中国的认识和观念、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未来可能执行的对华政策。

  我记录下几乎所有萨科齐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的谈话、演讲,和他在私下场合对中国的议论和评价,并通过朋友、朋友的朋友,了解有可能影响萨科齐对华政策的周边人物,包括顾问、亲信、好友等。

  应该说,萨科齐作为法国新一代政治家,无论是他的执政风格、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对东方的了解与渊源以及身边人士对他的影响,都与法国历任总统有着相当大的差别,特别是他的前任希拉克和再前任密特朗。这一差别究竟对中法双边关系会带来有益还是不利的影响,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我的很多在法国的中国同行,以及法国的汉学家们,也都在密切关注这一系列问题。因为其中所牵涉到的国际关系战略格局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对未来大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均非同小可。

  

二战后,损失惨重的法国虽然失去了从19世纪以来一直维持的世界大国地位,但在冷战期间和冷战后,法国外交均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多次影响甚至改变了国际关系态势。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戴高乐总统1964年与中国建交,和希拉克总统2003年领衔反对伊拉克战争。这两大事件都证明法国是一个能够以“二流强国”的身份,却起到“一流国家”作用的例证。

  不按常理出牌

  法国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一般都强调萨科齐与希拉克之间在外交政策上的种种差异乃至萨科齐口口声声一直在强调的“决裂”,以至于在如何评价和预测萨科齐的对华政策问题上,出现了相当大的分歧。这也是造成“萨科齐对华政策不明”的主要原因。从外交领域来观察萨科齐与希拉克的不同,至少有四点:

  其一,希拉克反对伊战,萨科齐态度暧昧;并最终虽然表示反对,但却派遣外长库什内访伊,被布什认定为“法国转向”;

  其二,希拉克主张“多极世界”,萨科齐对此只字不提;

  其三,希拉克以反伊战为基础主导建立“法、德、俄三国轴心”,萨科齐则公开提出“亲美”政策;并迅速“瓦解”上述“三国轴心”;

  其四,希拉克主张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甚至在私下谈话中认为“伊朗拥有核武器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萨科齐则公然表示伊朗“想要核弹就要挨炸弹”;

  这四个领域均涉及法国对外总体战略,由此出发,不少人便认定萨科齐将全面修改希拉克以及历任法国总统所奉行的以独立为原则的“戴高乐主义外交”,而将“执行疏华亲美政策”。在巴黎华人报刊《欧洲时报》的一次座谈会上,我的发言与《欧洲日报》前总编的发言,便是两种尖锐对立观点的典型表述:

  郑若麟:萨科齐3次到中国去,虽然他肯定不如希拉克那么了解中国,但是他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91年,当时双方关系只是刚刚有一些解冻,他能够在那个时候去中国,说明他在外交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第二次去中国更加说明问题,1995年竞选当中,萨科齐支持的候选人巴拉迪尔刚刚失败,正处在最低谷时期的萨科齐,应中国外交协会邀请访问中国,当时中国是唯一邀请他访问的国家,他曾说过不会忘记中国在其政治生涯最困难时期拉了他一把。2004年去中国访问时,胡锦涛主席不但见了他,而且两人谈得还很好。所以我看萨科齐同中国的关系,可能不会受到他亲美色彩的影响。即使萨科齐很亲美,也不至于影响到中法关系。

  吴玉伦《欧洲日报》前总编辑:虽然萨科齐在政治生涯低谷时期到了中国访问,并受到很好的接待,但是不可以以此来判断今后的法中关系就一定会保持良好状态,政治家总是要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前提,法国外交的特点一向是特立独行,过去法国在对抗美国单边主义时,非常需要一个客观的盟友,而法国与中国正是这种天生的盟友。但是,在萨科齐更加亲美的情况下,一旦中国和美国发生对立,需要法国作为其盟友时,可能会很难得到回应。所以,因为当年善待了某位政治家,而希望其日后能够感恩图报,是非常不现实的。(见5月10日《欧洲时报》。)

  其中恰好涉及了如何理解现代外交中个人与国家、风格与实质、东方与西方、道德与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使我想起当年一位新华社驻美国记者对我预测“里根必然当选”时的一句话:“他对美国女性选民的吸引力太大,而女性选民占美国选民总数恰好一半。”这一观点遭到当时中国的很多美国问题专家的嘲笑。从他们的传统观念出发,选民应该根据利益而非长相来投票……这是不理解现代社会电视传媒和画面力量的典型表现。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不理解这一点。

  萨科齐这次访华,出人意料地邀请其母、其子与之同行。根据法国的惯例,总统出访时有权邀请部分私人朋友随行。这次萨科齐带来了他的母亲,这也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例子。在法国,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人介绍给你的时候,你大概可以认定,对方确实是将你当朋友了!这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到了国家元首之间的交往,是否能如此理解,当然也是一个问号。不过,从小布什集合起从父亲、母亲到夫人、子女浩浩荡荡地欢迎萨科齐到自己家里作客时,可以认为当代国际间领导人与过去几代的差异,可能就是在这些“细节”上。由此可窥萨科齐制定法国对外政策时,非常强调他的这种“个性”。

  右翼色彩越来越浓

  从思想渊源上来说,萨科齐是一个典型的右翼政治家。他父亲从匈牙利逃亡法国,正是因为苏联红军逼近了布达佩斯。所以萨科齐是在一个右翼反共的家族中长大的。他本人十几岁投身政治时支持的就是右翼的戴高乐派。而在2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萨科齐的右翼色彩显然是越来越浓。

  在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中,由于法国社会总体上向右转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为了当选,萨科齐也明确地向极右翼政治力量靠拢。在竞选中,萨科齐甚至一度拿过极右翼《国民阵线》总统候选人勒庞的一些口号,如反移民口号。

  而反映到对外政策上,萨科齐则多次放出一些值得人们长考的话:强调法国的价值观,强调自由民主对于法国的重要性等。在涉及中国的一些问题上,萨科齐也竭力摆出与前任希拉克不同的姿态:如希拉克力主取消对华武器禁运问题,萨科齐在回答《世界报》记者时表示“这不是一个取消禁运的合适的时候”。又如萨科齐在一次总统大选集会上谈及他的未来的外交政策时,表示要“强调人权与民主”。

  萨科齐在外事领域有一位出色的外事顾问:让-大卫·勒维特。在这次访华中,一直在萨科齐耳边喃喃细语的,就是这位老资格的、会讲汉语的外事顾问。据多方消息透露,他将出任法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主席。勒维特曾常驻香港,也曾常驻华盛顿。他曾担任过希拉克的外事顾问,今天则是萨科齐的外事顾问。据我了解,勒维特的全球观念,恰恰是使法国建立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的特殊关系,以保证法国的全球利益能够左右逢源。勒维特和爱丽舍宫秘书长盖昂、萨科齐的笔杆子和“大脑”盖诺被称为萨科齐的三大将,是法国今天真正的实际统治者。勒维特是法国外交的真正掌舵者,也是法国第一位能讲汉语的高官。勒维特显然在法国的对华政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非常重视中国

  事实上,西方右翼历来重视“现实主义外交”,左翼才是理想的“人权外交”的吹鼓手。从我对萨科齐一年多的追踪报道中,也可以看到,萨科齐在外交领域大致继承了“现实主义外交”的传统,与勒维特的外交理念显然是相当吻合的。据我观察,在涉华问题上,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萨科齐非常重视中国,认为中国的重新崛起是一个事实,西方应该承认这一事实。希拉克重视中国,是他将中国视为一个“未来的”或“潜在的”超级大国,但目前则是一个地区性大国。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希拉克在亚洲还有一个外交重点:日本。

  萨科齐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不仅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将会迅速提升。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萨科齐认为G8应邀请中国参与。在亚洲,萨科齐认定中国才是法国的优先对象。

  二是萨科齐相对而言对中国和中国人比较尊重,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打交道。我注意到,在这一年里,萨科齐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态度是一贯的。如萨科齐从来没有反对过北京奥运。特别是当其他政治家如今年初来华访问过的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罗亚尔表示要向北京施压甚至不排除抵制2008年奥运会,以“迫使”中国改变对达尔富尔事件的态度时,萨科齐公开反对这种说法。萨科齐已经接受胡锦涛主席发出的邀其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邀请,也从来没有对西藏或台湾问题指手划脚,他甚至从来没有以蔑视的口吻谈论人权或民主问题。

  萨科齐还有一些中国朋友。萨科齐曾长年担任市长的纳伊市有一家中餐馆,其华裔老板何福基就是萨科齐的老朋友。在萨科齐尚未入主爱丽舍宫时,何福基曾出面为萨科齐组织过多次与华人、华侨见面的种类活动,萨科齐并没有像很多法国高官那样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一位高级外交官曾告诉我一件轶事:在他拜会了当时担任内政部长的萨科齐时,萨科齐为了表示友好,将他的手机号码告诉他,表示有“任何事都可以随时找他”。后来他试了一下,果然是萨科齐亲自接听。

  对中国有私人感情

  三是萨科齐的前三次中国之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其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私人感情,这是萨科齐在对中国“公事公办”之余,自觉或不自觉地掺入了个人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何福基介绍,1991年那次就是他陪同萨科齐访华的。当时萨科齐还仅仅是一个36岁的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的全国书记之一。众所周知,当时的中法关系正处于一个危机的前夜。法国左翼社会党总统密特朗当时认定,中国社会“不稳定”。密特朗总统主持下的法国当时正在与台湾进行着有关军售的秘密谈判。高达5亿美元的回扣,使得法国社会党政府为了这笔武器交易,不惜将两国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而当时法国舆论和媒体持“反华立场”也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做法。萨科齐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到中国访问,不能不说是一个较为“大胆”的决定。据陪同他的何福基说,萨科齐这次访华,感觉到了正在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前夜,对中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到了1995年时,萨科齐则又是怀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心情到中国去的。

  自1993年法国右翼赢得议会选举之后,“保卫共和联盟”(即今日“法兰西公民运动联盟”的前身)上台,开始了左翼总统、右翼政府的第二次共治。当时联盟主席希拉克接受了第一次共治后竞选总统失败的教训,推出了他的亲信巴拉迪尔出任右翼政府总理。萨科齐出任新政府预算部长兼发言人。然而希拉克没有料到的是,两年后,由于政绩斐然,巴拉迪尔萌生野心,出面与希拉克争夺总统宝座。这时,萨科齐站到了巴拉迪尔一边。萨科齐的个性倒是一个不会“脚踏两头船”的人。一旦做出选择,他便全力支持巴拉迪尔,大大开罪了右翼内部的“希拉克派”。当巴拉迪尔竞选失败后,萨科齐便被立即打入冷宫。当时的萨科齐真是门可罗雀,连鬼都不上门!萨科齐开始了他政治生涯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就在这时,中国邀请他去访问。不以成败论英雄,说起来也算是中国的传统,但邀请一位法国总统的“私仇”(传说萨科齐与希拉克的女儿交情很深,以至于有“朱佩是希拉克政治儿子,而萨科齐是其政治女婿”一说。故萨科齐的背叛,尤难为希拉克所接受),不能不说是中国方面的一步高招。据当时陪同萨科齐的一位外交官柴海波说,那次中国之旅,对萨科齐治愈政治伤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萨科齐当时与后来离了婚的第一夫人塞茜莉亚尚未正式结婚,但两人已经出双入对,是巴黎政治社交圈内令人羡慕的一对。塞茜莉亚陪同萨科齐在中国旅行了整整两周。萨科齐对这次旅行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和良好,以至于后来柴海波赴法出任中国某航空公司法国办事处总经理时,萨科齐为了表示感谢中国和柴本人对他的接待,特意给予柴海波以纳伊市荣誉市民称号。

  第三次则是2004年。萨科齐这时已经是执政党主席、政府的第二号人物,特别是未来的总统候选人了。这次访华,据说也有一段内幕,即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向中方暗示“不要接待”他的“同阵营政敌”萨科齐。但中方出于对萨科齐本人的尊重,还是由胡锦涛主席出面亲自与之会晤。法国《解放报》当时的驻华记者阿斯基有一段描述,称中方很聪明地安排了国家主席会见,但同时不让记者拍照,也不大肆在媒体上报道,以给希拉克留下面子。事实证明这次萨科齐的访华也同样是成功的。

  中国之旅并非仅是“做生意”

  由此可以看出,萨科齐并不仅仅将他的中国之旅视为“生意之行”。萨科齐首次前来亚洲,就单独赴中国进行三天的国事访问,其政治意图非常明显:除了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外,在亚洲与中国建立牢固的双边关系,看来也是萨科齐的一步重要棋子。如果法国挟天子(美国)以令诸侯(欧盟各国),又成为西方与中国之间关系最为稳定、密切(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的话,那么法国将可以继续以其“世界第五大强国”的地位,而起到一流国家的作用。

  由此出发,我们有理由对中法关系前景持审慎的乐观态度,当然这还仅仅是个开端,还要视今后的一些关系问题上,萨科齐如何行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