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公司折射大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11:16 《环球》杂志

  在绝大多数公司追求大型企业集团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德国人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限大促小”的思路看似反常,却打造出了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环球》杂志驻柏林记者/郇公弟

  最近,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更名为戴姆勒股份公司,正式完成了德国戴姆勒与美国克莱斯勒的分离程序。这个分离,意味着明年世界500强企业的前10名里很可能将没有一家德国企业。

  对这样的境况,德国企业界并未觉得有多么遗憾。相反,他们重视的是那些规模不庞大、低调而又成功的中小企业。任何一个到过德国或在德国生活过的人,都不难感受到德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偏爱”。

  独有的产业竞争模式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在全球500强中,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这似乎与它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不太相称。可以说,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事实上,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有一组数据为人所熟知:中小企业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辉煌已经延续了60余年的时间。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数以万计的家庭企业应运而生,不仅成为德国战争赔款的主要产品来源,还成为了“德国制造”和“德国奇迹”的主要缔造者。

  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的情况下,德国中小企业进入“第二次创业”的艰难时期,德国政府适时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多部法规和规划。在80年代中期,这些扶持政策的成效明显,并因为美国哈佛教授西蒙提出的“隐形冠军”之说而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如今,在亚洲和其他低成本国家彻底改变世界制造业经济的10年里,德国企业中的“隐形冠军”却变得更加成功。

  这样的成功不是没有缘由的。在全球,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全方位的全力支持,在必要时甚至不惜限制具备天然优势的大型企业,以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空间。

  实际上,要罗列战后60多年来德国采取的各类中小企业促进措施,已非一件易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已经成为战后德国经济独有的产业竞争模式。

  建在二战废墟上的思考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目前德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二战后,德国政府和民众深刻反思国家几次成为战争策动国的根源。过度集中的垄断经济体制、在经济上存在的巨型资本集团,如一战前的容克垄断寡头、二战前克虏伯钢铁等,在推动和实施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容低估。战后美英法苏等战胜国也着意开始接管和拆散德国的巨型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国家政策上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限制大企业的发展,成为德国政府履行和平诺言的有力行动。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战后德国全面改造其社会经济结构战略的核心之一。基于政治上的深刻考虑,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它们将成为现存社会秩序坚定的支持者,防止极端势力的崛起,也从根本上保证了战后德国所实行的和平发展之路。

  直到目前,德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均衡的社会贫富水平,一直为世人所称 道。

  “隐形冠军”的“法宝”

  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同时,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成功更为引人注目。

  但是,在“大鱼吃小鱼”式的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中,德国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是自己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跨国巨头竞争中,是如何建立优势并获得成功的?为何这种成功成为一种“集体现象”?

  认真研究德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共同蕴含着一种独有的产业竞争模式。它并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成功的小型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

  换言之,一个大型汽车集团可能既生产整车,又生产发动机、轮胎等配件,以至包括车模、汽车信贷等远端衍生品。而一家中小企业可能只生产齿轮或者螺丝钉,却将其销售给全球各个行业的应用商,不管铁道钢轨还是化工机床,不论是汽车还是家具,可能都在使用这家公司的螺丝钉。

  实际上,这正是无数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把这种产业竞争模式,看作是重“横向应用”而非“纵向整合”。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这类企业仅生产一类产品却可以在所有应用领域“赢家通吃”,在全球占据极高的市场份额,如生产滤水器的布里塔公司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5%,豪尼公司制造的卷烟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专门运送葡萄酒的希拉布兰德公司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60%。然而由于它们生产的大都并非终端消费品,这些企业并不为一般大众所知,这就达到了所谓的“隐形”,但它们却往往成为应用企业的不二选择,成为真正的“冠军”。

  这样的故事,我们也经常会从产品使用者的口中听到。中国某印刷公司的徐先生曾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表示,“我们的大部分盈利都用在了不断添置印刷机上,实际上变成了给德国海德堡印刷机制造厂打工了。海德堡的印刷机能用20年,日本的同类机器却只能用10年。虽然每台机器价格不菲,但我们别无选择”。依靠“德国制造”的过硬质量,而非成本和价格优势,这就是德国中小企业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的重要法宝。

  城市化问题的妙解

  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还成功解决了几乎全球所有现代化国家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其中包括大都市的拥堵、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德国并没有国际化的大都市,最大的城市柏林人口只有350万,与人口多达数千万的伦敦、巴黎等欧洲都市不可同日而语。德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而在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着数百座人口在几万、几十万的中小型城市,其他人口则生活在仅有数千人的小镇或农村地区。

  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与其中小企业战略是相互对应的。一些人口只有数万人甚至几千人的小城镇,存在着几家在德国甚至世界上小有影响的“隐形冠军”,而这些企业数十年来发展都相当稳定,成为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坚实支柱。并且大量中小企业的均匀分布,使得德国各地区的发展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也很有限。这种发展模式与美国、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

  德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中国如何解决数十亿人口的就业问题,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及如何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如何在全球市场建立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等问题上,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