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路线图”一波三折终出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6日16:19 央视《今日关注》

  180多国代表,两周激烈讨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歧难消,为地球控温的“巴厘岛路线图”出炉一波三折,究竟障碍何在?“后京都”时代,如何为人类寻找发展出路?稍后请看《今日关注》。

  (播放短片)

  12月3号开始,18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印尼巴厘岛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两个星期的艰难谈判,一次次推迟之后,终于在15号制定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可谓一波三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于14号结束,但由于与会各方在关键的发达国家减排指标问题上争执不下,直到15号凌晨2点左右,大会仍然无法结束,15号上午8点复会后,77国集团和中国代表提出对草案中的一个重要条款不能接受,这项条款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在国家层面可计算、可报告和可检测的减排措施,而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和资金等只提出了含糊要求。

  在印度和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意见后,大会暂时休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重返巴厘岛,呼吁与会各方尽快达成相关协议。

  在当天晚些时候举行的全会上,美国代表团突然收回了对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建议的反对,使得计划得以通过,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在全会上说,“在谈判过程中,与会各方都表现出了妥协,为通过这一计划共同作出了贡献。”

  主持人(鲁健):

  各位好,欢迎收看《今日关注》。

  各项事实和研究都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有直接的关系,尽管1997年国际社会就已经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但是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却一直退出《京都议定书》。

  2012年《京都议定书》就要到期了,2012年“后京都”时代怎么办呢?这几天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是为商讨一份“巴厘岛路线图”,也就是决定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以后,人类如何在减排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

  这次的会议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还有哪些分歧存在?我们今天就请到两位嘉宾一起来讨论。一位嘉宾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驻华代表马和励先生,您好;还有一位是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周大地先生,您好。

  周大地(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你好。

  主持人:

  欢迎两位。

  确实气候变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气候变暖到底对于人类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科学家们强调过去50年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有密切关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以每年2%-4%的速度不断增加,到2080年,将大约有11亿至32亿人面临缺水;20亿至60亿人饱受饥饿;而每年居住在海滨城市受洪水威胁的人数将增加200万至700万。

  全球适当升温将在北美、北欧和俄罗斯等地开辟更多的农业用地。但是由于降雨量的减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部非洲地区将失去部分农田。如果温度提高5.5摄氏度,全球将大面积地出现农作物和家畜减产,谷作物的价格将上涨30%。

  在新的报告中,科学家们指出全球变暖将极可能频繁引发更强的暴风雨、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由于世界人口逐年增长,受灾的人数也将大幅度增多。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7亿到93亿之间。届时将有20亿人因为洪水和山体滑波而无家可归。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的地球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海拔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和一些小岛将有可能被淹没。据估计,海平面每上升1米将造成9440亿美金的损失。科学家们预计受灾的地区将主要集中在亚洲。另外,全球变暖也将导致冰川融解。科学家预测,2050年时阿尔卑斯山会失去70%的山顶积雪。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2035年会全部融解。

  主持人:

  看完这个短片,大家对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

  几年前,英国的气象学家休顿曾经说过,“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比喻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马和励先生,您觉得现在的状况是不是比几年前更加严重?

  马和励(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

  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家每年都在看全球气候变化,几年以前很多人在讨论气候变化,有很多人对于科学证据有争议,现在已经证明人类的活动确实对全球变暖有重要的影响。

  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今年有一份报道,现在已经有科学证据证明确实存在这样的观点,我们怎么做呢?有两件事儿,一个是减缓气候变暖,就是使气候变暖稳定下来,或者是采取适应性措施,就是人类适应气候变暖的后果。实际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主持人:

  周先生,您觉得现在气候变暖的危害是不是比以前有更明显的一些变化?

  周大地:

  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而且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温度越来越高,当然温度越高,影响就更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到的气候变化就比以前多一些了,通过已经发生的这些变化就可以更加相信,以后会发生的变化有可能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大家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也有新的提高。

  主持人:

  所以现在给地球降温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儿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会议,也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在商讨怎么样能够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并讨论出一份“巴厘岛路线图”。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8号,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尼代表提出了一份供各国讨论的决议草案,主张发达国家设立明确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至少做到不增排温室气体。

  草案中提到,未来10到1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峰值,无可否认的科学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已对全球环境形成挑战,每个国家都应无一例外地积极参与和应对。为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结果,发达国家2020年以前应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到40%的目标。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低于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不过,如果维持现有减排水平,这些目标将难以实现。

  草案同时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发达国家须设立适宜的全国排放目标,切实降低排放量;发展中国家要采取全国性缓和措施,遏制增排趋势或减少排放。消除贫困和社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高于一切的首要目标。与会国将在随后2年内展开谈判,到2009年底达成新的国际协议。

  主持人:

  从这个短片当中也看到,现在还是有一些分歧。围绕“巴厘岛路线图”,现在的主要争议在哪儿呢?

  马和励:

  我今天早上刚从巴厘岛回来。在巴厘岛的会议是全球谈判的一个开端,我们应该在《京都议定书》上做什么,《京都议定书》2012年将结束,我们需要在此之后再添一个协议。

  在巴厘岛上要求各个国家共同承担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不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全球的繁荣,目的是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权利,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谈判将在未来一年,甚至在2009年继续进行。有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有区别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认为美国应该参与未来的协议,当然他们的立场就是如果中国、印度、巴西加入这个机制的话,他们就会参加,达成一个全球的目标。如果大家看一看人均排放量,如果看一看历史上的排放量,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在总排放量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在讨论当中,人们涉及到建立什么样的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第三,技术转让的问题。全世界如何能够获得最佳的技术?人们的基本想法就是技术已经存在了,资金已经存在了,也有政治承诺了,现在可以应对气候变暖,问题是怎么做。我们动手越晚,需要的调整就越多,我们需要及早动手。

  主持人:

  刚才马和励先生也谈到,要找一个平衡点,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找一个平衡点也挺不容易的,从《京都议定书》可以看到,当时对于减排的额度和减排的时间表问题就讨论了很长时间。

  周先生,现在作为美国来讲,尤其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化国家,迟迟不愿作出承诺,您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周大地:

  和美国的国内政治非常有关。严格来讲,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是《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框架公约确实规定了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减排。美国作为最大的排放国,人均排放也属于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减排潜力很大,所以我个人认为它不是技术问题,也不完全是经济问题,是它的国内政治决策和它的政府,以及它的工业界,它们真正起作用的这些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个像世界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态度。

  主持人:

  而且马和励先生刚才也谈到了,如果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再考虑到人均的排放,发达国家确实应该作出更多的义务,但是美国现在总是拉着中国和印度说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找一个平衡点,怎么能够找到呢?

  周大地:

  胡锦涛主席在八国会议和APEC会议上都说得很明确,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仍然是今后气候变化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所以不能因为发展中国家刚开始要发展,能源消费有所增加,就首先成为减排要带头的国家。

  联合国框架公约不是一个短期起作用的公约,是经过很多年谈判,大家当时对整个国际形势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的基础上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里,发达国家应该带头先减排,发展中国家是在发达国家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帮助的情况下参与减排。所以这个前提现在并没有改变,为什么没有改变呢?

  第一,发达国家尽管有些国家确实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总体上来看,它们仍然占全球排放的将近一半,人口只占不到1/5。

  第二,他们的人均排放和今后的排放量也仍然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都减不下来,发展中国家就更难减下来。所以这两个东西不能捆绑,应该各谈各的。

  主持人:

  俄罗斯,包括澳大利亚现在在这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行动,而且刚才我们也说到了“后京都”时代,到了2012年的时候,《京都议定书》已经到期了。我们先来回顾下《京都议定书》的内容都有哪些。

  (播放短片)

  解说: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制定的,于2005年2月16号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二氧化碳、甲烷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加拿大削减6%。

  尽管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但是中国于1998年5月29号签署了该议定书,主动承担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责任。

  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主持人:

  就像短片当中所看到的,俄罗斯已经签字加入《京都议定书》了,澳大利亚也要加入《京都议定书》,对美国会不会产生一些压力?比如您觉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美国会不会加入到《京都议定书》当中?

  马和励:

  我相信所有的国家将会支持美国加入,但这是不是够?我们是不是需要再签订一个议定书。因为更多的发现,现在人们在考虑建立更高的产品标准,比如说汽车,发展中国家也许需要达到同样的排放目标。如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时候是受影响最大的,它们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现在做的事情可以很多,正如刚才所说的,我们应该及早动手,越早越好,《京都议定书》是一个框架。

  最近几个星期以前我到了英国,我很吃惊,我发现英国非常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他们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他们应当成为一个世界的领导者,在绿色技术方面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我已经看到机会就在我们眼前,非常好。

  主持人:

  这次巴厘岛会议谈论的已经不仅仅是《京都议定书》的问题,而是2012年之后“后京都”时代的问题。现在可能会达成一个“巴厘岛路线图”,但是这些成果在今后这几年的过程中可能还要进一步细化和讨论。您觉得下一步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怎么样?

  马和励:

  我们必须从空谈变为行动,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是最好的,中国实际上非常注重实际。我希望巴厘岛会议能够取得成果,巴厘岛开启了一个新的大谈判,也许在技术转让方面有一些协议,我希望“巴厘岛路线图”将会使所有的国家作出承诺,比过去做得更好、做得更多,不管是在减排方面,还是在应对方面。

  周大地:

  这次巴厘岛会议是启动一个新的谈判过程的启动会,所以巴厘岛不可能就2012年到底做什么马上达成协议,但是大家要谈一谈各方的一些设想,争取把一些东西在今后的谈判中变成可以操作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第一,对发达国家下一步的减排还是应该规定具体的目标,当然这次可能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减排目标,而且还是很积极的。

  第二,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参加来讲,应该比《京都议定书》能够找出更好的促进技术转让、促进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搞可持续发展,同时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比如现在有CDM,有清洁发展机制,但是不够,技术转让说了很多年,实际上真在气候变化的旗帜下转让过来的东西很少,这些要具体化,否则发展中国家也很难比以前做得更多,就是一种资源性的行动了,能做多少是多少而已。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到底作出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先来看看。

  (播放短片)

  解说: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1993年中国就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2007年5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小组上升到国务院层次,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2007年6月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从具体国情出发,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治理,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约束性减排指标:2010年,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同年,中国民间发起了“夏季空调升到26度,冬季空调降到18度的倡议,这个倡议即刻得到了广泛响应,13亿人口一起行动起来,这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2007年,中国政府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更为坚定,制定了全面落实节能降耗的各项具体措施。在今后4年内,中国将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与此同时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水电装机3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5%。

  主持人:

  其实刚才周教授也谈到了一点,中国现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能更多需要和联合国的一些合作,包括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合作,比如说在清洁发展机制上的这种合作。

  马和励先生,您觉得中国未来在“后京都”时代,还有哪些机会可以更多地和发达国家展开这方面的合作?

  马和励:

  最基本的挑战就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因为中国非常大,发展非常快,中国要建立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最需要和发达国家结成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公民的教育。

  这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中国政府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与中国的9个机构进行合作,这是一个重大的努力来帮助中国了解中国所面临的新型挑战是什么,冰川的融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对于河流、对于海平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海岸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对农业,对中国东北地区造成什么的影响,再加上技术转让,以及清洁煤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

  煤在中国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需要表明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技术使煤产生更少的污染,中国不仅仅可以成为一个技术转让的受益人,而且还可以成为技术的出口人,把中国的好做法输向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这里有很好的机会,各个国家通过合作带来更好的积极的变化,我们的目的都是建立一个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在涉及城市、涉及战斗、涉及农业生产的时候都可以考虑低碳经济目标。

  主持人:

  周先生,您觉得中国现在在怎么样更好利用《京都议定书》当中的一些机制,包括“后京都”谈判当中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些机制,怎么样能够利用这些机制跟发达国家进行更好的合作呢?比如说技术转让的问题。

  周大地:

  迄今为止,在清洁发展机制方面,中国做的项目最多,取得的减排量也是最大的。今后对于清洁发展机制这种合作还可以继续发展,做得更完善,特别是在能源效率提高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可以更多地做一些工作。

  主持人:

  比如说清洁发展机制不仅仅是卖给发达国家一个碳排放的指标,是不是能够更多地引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高新技术?

  周大地:

  目前看来,由于清洁发展机制追求的首先是所谓花最小的钱得到更大的减排量,所以往往在技术先进问题上不够重视。中国政府长期主张,清洁发展机制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帮助发达国家完全减排量,第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技术含量应该成为今后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能搞一些没有技术含量,只是到这儿来把老的一些做法改变改变而已,长期的效果就会比较差。

  主持人:

  说到防止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工业排放的问题,可能对于普通人日常很多的生活习惯也和预防全球变暖有一定的联系。

  马和励先生,您对中国人有什么样的一些建议,比如日常哪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对预防全球变暖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马和励: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应当起带头作用。碳是有价钱的,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有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个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应当有私人的合作伙伴,技术不仅是政府,应当与私人部门进行合作,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形成一个全球的公民运动减少碳排放。

  主持人:

  非常感谢两位今天能够来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节目,来讨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谢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本期的《今日关注》,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制片人:陶跃庆

  策 划:马 敬

  编 辑:杨修雯

  主持人:鲁 健

  监 制:王未来

  E-mail:jinriguanzhu@vip.sina.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