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上台 澳洲转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14:33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储昭根

  就陆克文个人而言,他的成长历程就是奋斗改变命运的典范。在50年的人生路程中他实现了从农家男孩到政府总理的飞跃。1957年9月21日,陆克文出生于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的南勃,父亲在一个乳牛场工作,一家人生活虽不宽裕,但还算过得去。然而陆克文11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他们母子5人被迫离开乳牛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11月24日,在澳大利亚联邦国会选举投票中,在野党以43.5%的得票率险胜自由党与国家党联盟的42%,按照该国宪法,获胜的众议院政党领袖担任总理,获胜的工党领袖凯文·拉德(Kelvin Rudd)成为第26任总理。随着拉德当选,会说一口流利中文、自取中文姓名陆克文甚至熟悉中国历史的他在中国引发了一场高烧不退的“陆克文热”。有人认为“中国通”背景是他竞选获胜的法宝,进而把他定性为“亲华派”,并推测他将引领澳大利亚“脱欧入亚”。实际上,陆克文当选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选民对盘踞政治舞台核心11年的霍华德政府产生了审美疲劳,想变换一下口味。至于他的外交方案要亲“中、美、欧”则要视国家利益而定。

  从农家男孩到政府总理

  就陆克文个人而言,他的成长历程就是奋斗改变命运的典范。在50年的人生路程中他实现了从农家男孩到政府总理的飞跃。

  1957年9月21日,陆克文出生于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的南勃,父亲在一个乳牛场工作,一家人生活虽不宽裕,但还算过得去。然而陆克文11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他们母子5人被迫离开乳牛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后来,在政治舞台上逐层攀升的陆克文多次向媒体披露这段艰难的日子。他曾对《澳洲妇女周刊》回忆说,“父亲葬礼后两到三周,我们被告知要离开农场,我仍能记得母亲和农场主Low之间可怕的争执。这种对待让我感到屈辱,我当时想没有人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他至今都记得,他们母子因为找不到住的地方被迫在车里过夜。对这段回忆,农场主后人还颇有微词,他们声称,农场主Low当年是在陆克文父亲去世后将近半年后才让他们母子离开的,因为Low“很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母子可以免费住在农场,直到新农民到来。”农场主后人还请出社区居民证实Low是个体贴好心的人,当Low去世时,在1970年代的偏远山村,竟然有1000多人自发前来参加葬礼。对此,陆克文做出回应说,“Low和我父亲关系不错,我也知道他在社区里很受尊敬,但他是个很粗暴的生意人,这是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和他打交道过程中发现的。我理解Low家族想维护他们父亲的名声,我也知道那个人为社区做过好事,但谈到他在我父亲去世后如何对待我母亲,事情就是我说的那样”。

  童年的痛苦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构成了他后来努力学习和投身政治的动力。在昆土兰州读中学时,陆克文成绩优异,还表现出出色的演讲才能,他担任了辩论队队长。此时由于母亲送了他一本有关中国古文明的书,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当他就读于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时,他选择了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专业,陆克文这一中文名字就是在大学时代起的。这段学习经历为其“中国通”背景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他对参与政治的渴望与日俱增,早在中学时代,年仅15岁的陆克文就开始接触政治并参加工党的地方性活动,他参加地区青年工党会议,当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工党。随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澳大利亚驻瑞典、中国大使馆外交官任上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1988年回国后,陆克文一度在该州在野党工党领袖韦恩·高斯手下工作,当1989年高斯荣升为州长后,陆克文也被提升为该州办公室主任。此时,他成为该州最有权势的官员,在任上,他发起了一系列的改革,因为自己的文化偏好,也可能因为在任职驻中国外交官期间,他敏锐地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机遇,他制定了一项全国性计划,倡导在学校中教授外国语言尤其是亚洲语言和文化,这计划在1992年被议会采纳。1995年高斯去职后,共进退的陆克文也从政府中退出,受聘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事务顾问。1997年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系副主任。1998年,陆克文当选昆士兰州格里菲斯选区众议员,一直连任至2007年当选总理为止。2001年担任“影子内阁”外交部长,在任上,陆克文审慎地表达自己的外交立场,他一方面坚定地支持美澳同盟,另一方面又强烈反对霍华德政府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做法。内政外交上的不凡表现使他入围成为工党领袖的候选人之一。而他多年累积的从政技巧此时派上了用场,在另外两位候选人金·比兹利和西蒙·克林的鹬蚌相争中,陆克文坐收渔翁之利。在比兹利和克林争夺工党领袖位子时,陆克文隔岸观火,声称自己无意参加竞争,当比兹利获胜时,他马上对其表示支持,一些评论员认为陆克文此举是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时保持自己的部长职位。直到2005年,他仍然表示自己无意与比兹利竞争,即使要参加竞选,也要和党内同仁协商。但是到2006年12月,陆克文突然宣布参加竞选,并在工党领导会议中击败了比兹利,成为工党领袖。2007年11月24日,陆克文当选为澳大利亚总理。

  民生福利环保牌

  陆克文此次当选总理的制胜法宝就是民生福利环保牌,毕竟对国内选民来说,内政的意义远比外交要直接重要得多。就澳大利亚目前的情况看,陆克文只要能解决好霍华德政府所不能解决的经济问题就可以了,因为霍华德政府的经济表现不俗,所以此次大选中陆克文并未提出什么宏伟的经济蓝图与展望,而是针对前任政府未能解决的经济民生问题做文章,深得选民欢心。

  首先劳资关系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霍华德的执政联盟在11年半的时间里,启动了多项经济和社会改革,澳大利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失业率创下新低。联邦财力大增,国民收入显著增长。这些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两党联盟因而赢得“懂得管理经济”的美誉。但是也带来不少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其启动的劳资关系改革,甚为大多数工薪阶层所诟病。这些改革措施维护了雇主利益,因为霍华德政府造就的宽松型工作环境,允许雇主签订个人合同,而削弱工会权力的做法更让雇主在解雇工人时无所顾忌,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劳工权益,造成普通老百姓很难从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获益的经济悖论,因此有选民表示,“希望换个对社会公平更具热心的领导人。”在这种情况下,霍华德此次提出的“为经济发展而努力”的竞选口号显得黯然无光,选民认为“经济再好,但百姓的生活并不轻松。”而陆克文的竞选纲领目标直指劳资关系,他反对前任政府的工作选择法,但又暗示他会保留其中部分内容,但会建立一个奖金体系作为社会安全保障,他希望“千千万万个和自己母亲一样辛苦工作的人能够有自己的安全保障。”他主张加强工会权力,这样雇主要炒工人鱿鱼前必须经过工会审查。

  其次,签订《京都议定书》推动环保也是陆克文战胜霍华德的王牌。《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定俗成的称呼,该公约旨在限制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自2005年2月生效以来,澳大利亚和美国这两个发达国家都一直没有加入。今年,澳大利亚遭遇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这场危机也让更多澳大利亚人意识到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竞选中,陆克文果断地打出环保牌,承诺工党上台后,将正视气候变化对澳带来的威胁,尽快批准《京都议定书》,并宣布在2050年前把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力促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制”,自然成为吸引选民的亮点政策。在11月25日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陆克文强调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立即行动”。并宣布教育、健康,以及高速互联网将会是新政府首先关心的项目。果不其然,陆克文在宣誓就职后,第一时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的批准文件,以显示新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决心。

  此外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也是选民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11年来霍华德政府猛砍教育经费,医院床位也日益减少,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互相推卸责任。对此,陆克文表示将增加教育拨款,加强技术工人培训,还提出要花6800万澳元进行亚洲语言和文化研究的战略,以便积极应对来自亚洲国家的发展机遇。并表示要解决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不和,以使日益恶化的卫生系统得以改善。此外,霍华德政府的高房价和高利息也让百姓叫苦不迭。对此,陆克文表示,新政府将对此干预,承诺在当选后的五年中拨款5亿澳元补贴5万个初次购房的家庭,并减免6亿澳元的税收以鼓励开发5万套出租房屋。

  澳美大框架下的澳中关系

  在澳大利亚本次大选中,外交问题并未成为执政联盟与工党辩论的焦点问题,但从陆克文一贯的外交立场及其外交官生涯的经验看,新政府会坚持霍华德政府时期的澳美同盟关系,但在澳美同盟大框架下,在处理澳中关系上陆克文政府应该会比较理性。

  相比霍华德,陆克文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决定把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他不仅研读中国历史,也研究亚洲政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任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担任外交官期间,他负责分析中国政治及经济形势,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的了解远超过一般澳大利亚政治精英的水平,而他那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西方国家领导人中更是绝无仅有。流利的汉语总是给他语惊四座的机会。连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都赞他“汉语讲得很流利,对中国非常了解。”2003年胡锦涛访澳在国会发表演说时,陆克文不用借助同声传译便能全程听懂讲演。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的一次午餐会上,他以熟练的汉语博得中国代表团的阵阵掌声。其后他用汉语与胡主席会谈30分钟,获邀前往北京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此外,他还与中国诸多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关系密切。他相信自己在谈到中国或是相关事务时,相比霍华德“有绝对的优势”。了解中国的背景会使他在处理澳中关系上更为理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在美中之间作一个亲此疏彼的选择,至于某些“脱欧入亚”推测更是不着边际的。

  首先在决定外交政策取向问题上,国家利益远比文化偏好要重要得多。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一国在处理其外交政策时,首先要考虑其国家利益所在,这是外交政策的基准。领袖个人的文化取向并不构成决定性因素。因此,如果陆克文政府任内的澳中关系果真取得长足发展的话,那也是因为日益发展的中国能够给澳大利亚带来可观的发展机遇,应该归功于中国发展带来的周边性效应。

  其次从地缘政治和文化传统上说,澳大利亚和亚洲没有太大关联。澳大利亚独居澳洲一隅,和亚洲国家在地缘政治上没有瓜葛,况且它原属英国殖民地,在文化传统上应该是西方化的,在政治体制上也实行联邦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澳大利亚和西方的渊源要比亚洲深远得多。因此仅凭近几年澳中经济合作加强就作出“脱欧入亚”未免过于武断。

  再次,在外交上澳美关系仍然是澳中关系的大背景。陆克文也是一个坚定的澳美同盟的支持者,虽然他反对伊拉克战争,但只是方式和方法与霍华德政府有所不同而已,并无本质差别。2003年11月,在萨达姆政权倒台之后,他曾给霍华德写过一封建言信,信中建议应尽快派驻澳大利亚选举团进驻伊拉克帮助伊拉克进行民主选举,这和美国的方案没有多大区别。此外他还支持美国的中东路线图计划,在2006年以色列、黎巴嫩冲突中,他坚定得站在以色列一边,支持其所谓“自卫”的权利,批评真主党和哈马斯侵犯以色列边境。

  从君主立宪制

  到共和制的探索

  当英国的共和主义者在思考废除女王结束君主立宪制时,澳大利亚已经在着手造势了。自上世纪90年代末相关的民意测验不断进行,如今共和主义者陆克文当上了总理,为该国向共和制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阿瑟·菲利浦率首批移民开始,澳大利亚沦为英国殖民地,它就和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最初的时间里,该地一度被当作英国罪犯的流放地。直到1851年发现金矿后移民激增,英国政府酌情建立了6个殖民区。1901年,殖民当局将殖民区改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帝国内的联邦或自治领。澳大利亚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就是国家元首,按照澳大利亚法律,英国君主就是澳大利亚君主,而事实上君主是象征性的,尤其在1931年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之后更是如此。此外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澳大利亚签署了《与澳大利亚关系法》,该法规定澳大利亚最高法院享有终审权,英国法律对澳大利亚不再奏效。国家行政权力由一个选举产生的内阁控制,总理是内阁的领导人。而女王由总督代表,总督由总理提名,由女王任命,在联邦行政会议的咨询下执掌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再加上现任英王伊伊-利莎白二世处事低调,连对英国国内的重大问题都很少发表意见,更何况在澳大利亚。在女王访问澳大利亚的一所学校时,一个男孩曾惊讶地问她:“你是谁?”女王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的答案。最终微笑着离开了。对澳大利亚人来说,女王只是虚设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澳大利亚人认为,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仍然尊英国女王为自己的国家元首是一种非常滑稽的体制。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内阁会议决定,澳大利亚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国女王及其继承人宣誓效忠。许多澳大利亚人一直不断争取废除君主立宪制,选出自己的国家元首。1999年澳大利亚曾举行全民公投,结果共和以45.4%的微弱差距落后于君主立宪的54.6%。而当时共和派失败的原因并非因为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倾向于保留君主,而是因为公众不赞成选举国家元首的程序,他们希望联邦总统经民选产生,而非公投方案中规定的由国会选举产生。

  如今,新任总理陆克文作为共和制的坚定支持者,宣称澳大利亚将再次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保留英女王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元首地位,他说,“我们将再次听取人民的意见,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定(全民公决的)时间,我认为我们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来选择一个真正的澳大利亚人当国家领袖,这个时刻终会到来。”

  对于澳大利亚人的共和探索,英国女王早在2000年就做出了表态,她希望由澳大利亚民众自己选择。她说,“对于澳大利亚君主联邦制度的未来,我一贯都坚持应当由澳大利亚民众决定,通过民主修宪实现。而在此之前,我将继续按照宪法,忠诚地履行我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元首的职责。如我过去四十八年一样,我将尽力做好此事。继续关心澳大利亚以及全体澳大利亚人民利益,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权力,也是我很乐意做的一件事。”而澳大利亚国内的民意基础也日渐成熟,2007年1月澳大利亚媒体做出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5%的澳大利亚民众拥护共和制,36%的民众赞成继续维持君主立宪制,19%的民众没有表态。如果没有表态的19%不会大部分倒向君主立宪,废除君主立宪制成功与否就看政府推出的公投方案是否能让公众满意了。

  因此,随着工党领袖、“中国通”陆克文的上台,澳大利亚的内政外交将会适应的调整,但这只会是微调。在内政方面,更多的是减缓前任霍华德政府执政多年的积弊再加上工党的特色;在对外方面,就像陆克文对外所宣称的那样,把澳大利亚变成一个“西方国家中最具有中国意识和亚洲意识的国家”。中澳关系会进入新的发展期,对于平衡“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和制华压力会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陆克文、他新婚的女儿及其华裔女婿将会扮演的是“活生生的中国桥梁”,对中国更多的是意味着机遇。应该看到的是霍华德政府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在经济连年好景、失业率跌至最低而连任失败的政府;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强势政府在选前民调中预示会下台的政府。更让人惊讶的是前总理霍华德在BENNELONG选区占据了达三十三年的失利,败给明星女记者、政坛新丁麦娇而黯然下台。这也意味着陆克文将面临比想像的要大得多的艰难挑战。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