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决定美国总统恐怕还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16:19 外滩画报

  评论称:“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但是由于总统候选人普遍年龄偏大,与网络时代有“代沟”,因此对网络的主动运用目前还很有限。

  文/刘婕

  离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越来越近,各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正在进行拉票冲刺。这届总统选举的一个特点就是网络媒体的深度参与。这种参与并非只是网络媒体单方面加入到选举过程中,一些候选人聪明地利用起了网络上的公众媒体,像他们以前利用广播和电视一样。

  Youtube上与总统选举有关的最著名的短片是这样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希拉里的讲话,台下是木然的观众。这时一个女孩冲入,将电视砸了个粉碎。视频画面渐渐变成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脸。此时的画外音是:“1月13日,民主党初选即将开始。你会发现2008年和1984年为何不同。”短片借鉴了苹果公司1984年的著名广告,而那个广告的灵感来源,自然就是乔治•奥威尔的著名小说《1984》。

  上一次选举时尚未诞生的Youtube,已经成为了政客们严密关注的一个网站。网民也很吃这一套,跟选举有关的视频,点击率很容易突破百万。最懂得利用Youtube的候选人是罗恩•保罗。11月上旬,他用一个不足1分钟的Youtube视频筹来了400万美元,创造了美国募捐史的纪录。与Youtube不同,博客进入政治领域比较早。在2004年大选中,博客已初具影响。时过境迁,博客在两次大选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3年前,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恩通过自己的博客筹集到大量竞选资金。同时,他的追随者则一直通过博客为他撑腰。可以说,博客在那次大选中起到的作用跟个人网站差不多。到了今年,在美国已经被裁定为媒体的博客,其重要性已经变得非常突出了。像Public Relation Rogue和Hufflington Post这样的著名政治博客,上面的每篇日志和每次讨论都能影响大批读者选民。

  《纽约时报》网站上的一篇博客评论称:“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当然,就现在的形势来看,说网络能直接决定候选人的仕途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许大多数选民会更倾向于一位对数字世界有所了解的领导人。很多候选人缺乏对新兴科技起码的认识。比如约翰•麦肯和米特•罗姆尼对现在Web 2.0环境下的网络技术和工具就近乎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MySpace。他们可以把这些归咎于代沟—毕竟能够成为总统候选人的人,大部分已不再年轻了。但无论如何,这引起了越来越多选民的焦虑—在网络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领导人对这个领域的孤陋寡闻绝不是件好事。

  著名博客Mashable观察了19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对社交媒体的利用率,对他们进行了排序后发现:虽然几乎所有的候选人都多多少少在社交媒体中露面拉票,但只有两位候选人看起来真正“懂得”社交网络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反观约翰•艾德华兹和希拉里•克林顿这样的热门候选人,在这方面似乎更看重质量,并不频繁出现。

  网络在尽展所长地参与新一届的美国大选。雅虎、Slate和Huffington Post已经主办过一个通过网络进行的候选人辩论会,与电视转播辩论会相比,网络给了更多观众提问的机会,并让他们直接投票决定谁更出色。很难说这样的辩论对最终结果会有多大影响,可这是网络媒体为候选人提供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少了中间那些传统媒体之后,他们与公众的接触距离大大缩小。然而候选人们普遍表现得不太热衷,利用社交网站和自己的网站与公众进行真正交流的候选人,一共只有5个。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