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9成印度民众自认本国文化世界第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10:07 环球网
环球网环球时报讯 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曾这样评论自己的国家:“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灵”。《环球时报》记者在常驻印度的数年间,时常会感受到印度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一些欧美留学归来的高级白领,依旧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同种姓中寻求伴侣;在印度的互联网上,在线祈祷和网络占卜十分盛行。对于传统文化,印度人是十分骄傲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3%的印度人自认印度文化世界第一。而对于外来事物的冲击,印度人则表现出恐惧和不安:92%的印度人认为需要对其生活方式加以保护。印度媒体感叹,这种心灵的封闭,束缚了现代印度发展的脚步。 对世界了解不够 上周,《印度教徒报》引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世界47个国家所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世界上,印度人最自恋。”调查显示,93%的印度人认为本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有63%的印度人认为印度在任何方面都比别的国家好。文章说,“想看看我们民族的虚荣心有多出格,就来比较一下相邻的‘文明古国’”:只有18%的日本人和20%的中国人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就连“因为文化帝国主义而广受谴责的美国,同我们一比,也显得极度自卑”,因为只有18%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文化最好。调查同时显示,这个“对本国文化自视甚高的民族,却极度缺乏安全感”,有高达92%的印度人认为需要保护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免受到外国影响。而持同样观点的日本人、中国人和美国人都不到30%。文章作者最后感叹说,“印度人的自大和对外界的恐惧心态,通过这次调查充分暴露了出来”。 在印度生活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印度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确实算不上充分。有一次,记者在从新德里到上海的飞机上与邻座的印度人攀谈,他是一个中等城市中实力不小的商人,这次是他第一次到上海谈生意。聊天中,他羞涩地承认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在哪里。这样的人在印度精英阶层中并不少见,许多印度中产阶级曾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这也是印度人认为比中国强的一个方面,亲身接触和体验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印度的媒体比较发达,每份英文报纸都厚达几十页,但关心的大多是社会新闻等发生在身边的事,对国际新闻却往往吝啬到只有半个版面,刊登的也主要是南亚新闻,譬如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政局动荡,以及与印度有重要关系的美国新闻等,像中东风云一类的国际大事,几乎是不可能登上印度报刊的。印度的报刊、杂志虽然多如牛毛,却没有一份专门报道国际时政的刊物。同样,印度各大媒体直接派往国外的常驻记者大约只有中国常驻海外记者人数的1/20。 对外资强烈排斥 几年前,记者刚到新德里工作时,曾四处打听哪里能吃到肯德基,结果发现,美国的肯德基打遍天下无敌手,却在印度碰到了劲敌。原来,代表西方饮食文化的肯德基刚进印度时,遭到了当地激进组织的强烈抗议,甚至还发生过对肯德基店打砸抢的恶性事件,肯德基最后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印度。直到今天,新德里依然没有肯德基,整个印度也只有三五家。 记者发现,在印度,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讨论向来存在强烈争议。一直想撬开印度大门的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遭遇也是一个例子。今年年初,沃尔玛终于成功说服印度政府开放对外资的限制,与当地一家大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时,却遭到了印度民众前所未有的抵抗。印度人愤怒地挥舞着拳头,在中央政府办公大楼前抗议示威,高呼:“沃尔玛滚出去!”记者还听说,在世界社会论坛上,一个印度的农民组织散发的是一杯甘蔗汁———“这是印度最美好的滋味”,和一本小册子:我们和可口可乐斗争的故事。 近一两年来,印度政府虽然公布了一系列开放外资的政策,但在印度安全、情报部门和民族主义分子的压力下,对于外资的审查并没有真正放松。在印度兴建的经济特区里,针对外国投资办厂和征地的抗议游行也是此起彼伏,有的甚至酿成流血冲突,结果不少外资只好毁约撤资。此外,外资在印度买房置地都受到很多限制,虽然允许外资进入股市,但也不时传出要求设限的声音。 用极端捍卫传统 对于外国的文化项目,印度人的提防心也很重。中国的孔子学院在美国开了几十家,在俄罗斯、日本、韩国都很顺利。但在印度却进展缓慢。 常年生活在印度的移民,通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发现自己缺乏归属感,很难融入印度社会,无论他在印度生活了多少年,做出了多少贡献,印度人始终将他视作“异乡人”。印度人在对待与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是比较抵触的。比如,在食素和敬牛为神的印度人看来,华人华侨吃猪肉和牛肉,是脏的表现;由于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从事皮革制造业的当地华人也被印度人看得很低贱。即使是政治人物,想得到印度人的认同也不容易。2004年在大选中胜出受命组阁的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甘愿将总理职位拱手让给曼莫汉•辛格,也是因为自己的意大利血统让印度人产生了严重的戒心。 印度在体育领域有个奇特的现象:这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中却总是默默无闻。雅典奥运会上,印度代表团仅获得一枚飞碟射击银牌,这还是印度在奥运会个人项目上的首次突破。在世界杯历史上,印度足球队是彻彻底底的局外人,但是印度人似乎不以为然,因为封闭而自信的印度人只玩板球,对其他运动一律不感兴趣。板球可以说是印度第一大体育运动,与外国球队的比赛简直就是国格和民族尊严的比赛。于是,当国家板球队决定聘请一名外国教练执教时,甚至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至于其他体育项目,记者就从没听说过要聘请外国教练的事。 近年来,外来文化的涌入打乱了印度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少数具有变革意识的印度人思考如何兼容并蓄,一些人则听之任之,但更多包括不少新兴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民众,则因为担忧引以自豪的文明毁于一旦,而开始一方面刻意突出传统文化,一方面对外来文化采取消极抵制甚至反对的态度。比如,一到情人节,就有人在印度大中城市打出“情人节是西方没落文化的象征”的口号,封商店、砸玻璃、烧贺卡,有些城市还因此引发了暴力事件。这其实就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心态发展到极端的一种表现。一些印度教激进组织还打出了“复兴印度教文化”的口号,号召全民抵制外来文化。他们甚至对本国的穆斯林宣称,如果愿意居住在印度,就必须像印度教徒一样生活。 反思经济“闭关锁国” 在印度人种种封闭的表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在起作用?从历史上看,印度数千年来曾多次遭外族入侵,而近代长达200多年的英国殖民史,更是其心中永远的痛。饱受奴役和压迫的印度人,从心底深处对外部世界有种天然的戒心和抵触。从地理上讲,印度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面是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这一天然地理屏障使印度文化在封闭的自然环境里独立地发展。印度独立后成为南亚次大陆的老大,与周围不是贫穷就是动乱的小国相比,印度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渐渐地,印度人养成了一种优越感。从宗教和文化上看,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80%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又是以自我为本、以内心宁静为体的宗教,讲求个人内在精神追求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这种对本国文化与宗教的优越感也使得印度人对外来物质文化有种不屑和轻视。 此外,印度独立后,在政治上吸收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体制,在经济上实行的却是前苏联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一种经济领域的闭关锁国状态。冷战期间,印度几乎不与西方打交道做生意,而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又把外国资金和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即便在加入WTO后,印度依然以保护脆弱的民族工业为借口,竖立高高的贸易壁垒,对外国产品和资金采取抵制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印度虽然搞了几十年经济特区,数量有几百个,却没有几个有像样规模的。有媒体曾说,印度不是没有能力把经济特区建大,而是不想把它们建大,因为印度政府在骨子里是限制外资的。美国驻印度大使也在一次经济研讨会上很不客气地说,印度经济是世界上最封闭的经济。印度这些年吸引的外资不到中国外资的1/10,在市场吸引力的世界排名中,印度更是远远落后于中俄等许多国家。 对于这种严重的封闭心态,印度也在进行反思。近几年来,印度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方面,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软件业和外包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开放的结果。印度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中国学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久前,印度总理辛格还曾公开表示,希望举国上下捧读学习中国总理温家宝关于“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的讲话。然而,印度社会在民族文化特性方面所表现的浓重的封闭心态,是根深蒂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要真正走向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