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找到对付“互花米草”杀手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01:54 东方网-劳动报

  本报讯 长得和芦苇有些相像的“互花米草”,原本是为抗风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而专门引进。可是,它在崇明东滩的地盘扩张却导致土地硬化、动物无法打洞、水鸟栖息面积减少等一系列涉及生态安全的问题。记者昨日获悉,本市将从明年起,大规模治理崇明东滩25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控制外来物种对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入侵。

  承担“互花米草”治理新技术研制任务的华东师大张利权教授告诉记者,互花米草种群的扩散速度是芦苇种群的3-5倍。1997年在九段沙的中沙种植了50公顷的互花米草,在下沙种植了5公顷互花米草。至2004年,互花米草群落已从种植初期的55公顷扩展到1014公顷。“它的植株粗壮高大,具有强大和快速的繁殖扩展能力。而且根系相当发达,可深入土壤中达1.5米,通常是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个成年农民使劲拔都拔不出来。”

  由于竞争能力明显大于本地种海三棱草,“互花米草”很快通过竞争排斥侵占了海三棱草生长空间,成为东滩的优势植被,改变了植物群落的结构。张教授表示,在互花米草入侵东滩前,海三棱草是东滩湿地中面积最大的自然植被类型,它是白头鹤、鹬类等涉禽以及小天鹅、野鸭等雁鸭类水鸟的主要觅食对象,其种子和球茎为鹤类和雁鸭类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可是,领地被“互花米草”占据后,整个食物链遭遇破坏,“鸟也越来越少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维持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本市明年将对“互花米草”进行治理。目前,张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已在东滩设立了4块受损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地,在“互花米草”成熟到一定阶段时进行刈割,然后把水位控制在30-50厘米,让其根完全腐烂,阻止它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这一“刈割+水位控制”的综合物理控制技术进行3个月左右,“互花米草”的地上部分、根茎已经死亡、腐烂,达到了长期、有效根除的效果。据悉,该技术将从明年起大范围推广。作者:张贤贞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