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8,中国走上全球舞台中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03:56 浙江日报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本年度最后一期刊登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过去30年发展历程,评述中国未来走向。 在文章作者之一法里德·扎卡里亚看来,对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继先前颇多预兆之后,时下已“不再是一种预测,而是一种现实”。 扎卡里亚认为,世界可能在2008年目睹中国走上全球舞台的中心。 说奥运 这期《新闻周刊》国际版标注的发行日期为本月31日,实际则按照惯例提前出版并发布在这家刊物的网站上。 杂志封面刊印的人物是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 为何以体育切入中国话题,扎卡里亚在文章中透出些许信息。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在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主办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犹如一些西方国家习惯上“为初入社交圈举办晚会。” 在系列文章另一名作者马克·斯塔尔的表述中,中国顺利举办下届奥运会将意味着“许多收获,包括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赢得更多奖牌”。 斯塔尔写道,尽管中国似乎迟早会挑战美国金牌榜第一的地位,不在北京奥运会就会在2012年或2016年奥运会,但美中体育竞争并不像过去美苏竞争那么激烈。原因在于,美中代表团各自所擅长的运动项目不相同,只有跳水、女子体操和女子足球等少数项目会出现两国运动员争夺金牌的现象。 而且,斯塔尔认定,中美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对抗也不像当初美苏之间那么紧张和激烈。 议中国 以中国为“封面报道”题材,《新闻周刊》国际版的开篇文章由扎卡里亚撰写,题为《一个强大而脆弱超级大国的崛起》。 议及中国“强大”之处,扎卡里亚称,在一系列问题上,中国已经成为就全球重要性而言排名第二的国家。以2007年为例,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美国,对美国而言则是自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遭到其他国家超越;而且,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在5类基本食品、能源和工业制成品中,4类的消费量美国居中国之后。 他写道,“无论是在贸易和全球气候升温问题,还是苏丹达尔富尔和朝鲜问题,中国都已成为新的变量,没有中国参与就不可能形成持久解决方案”。 作者还引述学者劳伦斯·萨默斯近期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人一生中生活水准提高程度大约为50%;而现在,以中国人为主的亚洲人一生中生活水准提高程度大约为100倍。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方面,中国过去20年取得的成就,欧洲耗费了两个世纪才取得。 与30年前相比,4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相当于上个世纪全球脱贫人口总数的大约75%。 此外,作者认为,中国民众个人权利迄今为止扩大的程度,足以获得持有理想主义观点的美国国父们赞许。 议及中国“脆弱”之处,扎卡里亚借用了女学者苏珊·舍克以中国为题材一本新作的书名,即《脆弱的超级大国》。 扎卡里亚认为,之所以“脆弱”,与中国超常发展直接相关。 他写道,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既按照综合国力衡量堪称富国,又按照人均国力衡量属于穷国”。他注意到,中国自视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几亿农村人口。 就中美民众对“脆弱”和“强大”概念的不同认知,学者舍克有一段体验:提及自己新作的书名,她在美国引起的反应是,“脆弱?中国看似并不脆弱”。而在中国,她得到的反应是,“超级大国?中国不是超级大国”。 论美国 同样由认知差异使然,扎卡里亚写道,一些美国学者和参与政策制订的知识分子以及少数五角大楼高层职业军人把中国发展视为为强国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甚至战争埋下了种子。 但这名作者举例反证说,美国在发展进程中超越英国而成为全球头号强国时,美英之间并没有爆发战争。 依照他的判断,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美中之间冲突和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否会恶化为更严重境地,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两国领导层今后十年间作出的政策选择。对于这一态势,双方都有了解。 论及美中关系前景,现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在同一期《新闻周刊》国际版发表文章,题为《一场我们大家都能赢的竞赛》。 布隆伯格开篇写道:“中国过去20年间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令人着迷、却依然令人看不透的故事。不少美国政客玩弄选民的经济不安全感,把中国当作替罪羊,暗示中国是我们(美国)出现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美国)繁荣的威胁。” 而“以我在私营企业从业35年以及管理美国最大城市(纽约)6年的经验,”他告诉读者,“我相信,中国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个机遇,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好机遇”。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