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新预选风向标预示怎样的风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10:23 解放日报

  艾奥瓦、新罕布什尔两州的初选结果已相继揭晓,但是选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了。这两个预选阶段的“风向标”到底预示了怎样的风向?

  回顾近年来的美国大选不难发现,在上述两州获胜的参选人最终基本都能在最后的提名中位及前三,甚至不乏冲顶总统宝座者。比如,艾森豪威尔、卡特和里根当年预选时都曾在新罕布什尔赢得胜利,最终从党内脱颖而出。不过世事无绝对,1980年参选的老布什和1988年参选的多尔虽然在艾奥瓦州获胜,但最后却未能当选总统候选人。

  事实上,在此次大选期间,美国媒体对于传统的“艾—新”风向标模式表示了质疑,认为这种“1月定终身”的模式与民主原则相悖,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在艾奥瓦州选举结果出来后,《纽约时报》就在一篇评论中呼吁:“在漫天大雪、街头几乎见不到人影的艾奥瓦见证选举的同时,我们希望今年的‘艾—新’冲刺能把结果留到最后。”的确,为了抢占影响力高点,近两年预选的日期已经越来越早,今年更是提前到了新年伊始。预选日期的提前不仅拉长了参选人的竞选征途,这意味着他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而且也让相关机构措手不及。据悉,因为政府人事任命没有及时下达,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一度因缺人而无法正常运作。更有甚者,民主党预选的下一站本该是密歇根州,但由于密歇根州民主党人擅自提前预选日期,被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剥夺了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

  不过,“风向标”也并非没有作用,奥巴马与希拉里的较量演绎了目前美国选举中的政治生态。奥巴马的高歌猛进迎合了美国选民结构的变化与“求变”的大选主题。统计资料显示,美国选民结构每隔16年就会发生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更容易冒险选择新人。尽管希拉里的翻盘让媒体将“克林顿家的福地”称号赠予了新罕布什尔,但是如果查阅一下史料可以发现,1992年克林顿在新罕州初选中只拿了个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克林顿神话”的并不是希拉里,而是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州,奥巴马虽然以3个百分点落后于希拉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该州18岁至24岁选民中的支持率高达60%。在很多选民眼中,希拉里并不真正代表变化,她若当选,则意味着布什—克林顿—布什—克林顿的模式将至少持续24年。这也是希拉里在艾奥瓦州遇挫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美国大选事实上同时处于两种周期之中———一场求变的大选,但同时也是一场“战时”大选: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进行中。目前,民主党的选情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但是,有专家指出,在自二战结束后的3次战时选举中,共和党都赢了。在两次没有在任候选人的战时选举中(1952年和1968年),来自反对党的候选人都有应对战时局面(如艾森豪威尔)或者至少是外交政策挑战(如尼克松)的可靠经验。从这些先例来看,共和党参选人麦凯恩和朱利亚尼并非没有机会。


本报记者 王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