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8世界将迈入高粮价门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17:59 观察与思考
-陈支农 “全球玉米储备只够维持8周,小麦储备只够维持12周”;“世界粮食供应正以从未预见过的、史无前例的速度减少”;“粮价已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饥饿的风暴正席卷而来”……这是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高官的警告,也是迄今为止,来自联合国的最严厉警告。 在过去的20多年,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粮食价格占人们收入的比重一直都在下跌,因而在一些国家,人们会毫不吝惜地把咬了一小口的面包丢进垃圾桶……当联合国官员在巴厘岛宣传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时,尽管一些国家的代表还全然没有把气候问题放在心上,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问题,各国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各式人等争相表态。而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印度等国已采取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等实际措施。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已经好久没有出现过因粮食短缺而产生的全球恐慌了。这种恐慌一旦出现,将引发人们心中的“彻骨寒意”。2008年,世界势将迈入高粮价门槛。 农产品基准价格普涨 新的农产品基准价格2008年将重新设定在更高水平,世界将迎来第二轮食品价格上涨。事实上,从2007年春天以来,小麦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几乎太阳底下所有的农作物—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随便一种的价格都处于历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而这一趋势仍然在继续。12月17日,美国小麦期货市场首次突破每蒲式耳10美元的心理底线,芝加哥2008年3月份交割的小麦期货价格增长了3.1%,达到每蒲式耳10.095美元(1吨小麦=38蒲式耳)。由于气候异常导致的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粮食减产,小麦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还因为干热的天气将影响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阿根廷的产量,这使人们开始担心世界农业大国的产量可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现在供需关系相当紧张,市场担忧小麦价格将来可能还会涨到11美元,甚至13美元。 而更令人们担心的是,这股涨价风会扩散到其他主要农作物。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生物燃料需求的增加,大豆可能在2008年成为价格领涨的非能源产品。2008年3月交割的大豆期货价格已经涨到了每蒲式耳11.9225美元,达到34年来最高。玉米3月份交割的期货价格为每蒲式耳4.4325美元,升至11年来高点。而2007年12月交割的玉米期货价格还只有每蒲式耳3.8-3.9美元。大米价格也达到了每百磅13.92美元的历史最高。 总体来讲,基础粮食价格上涨得非常厉害。中国的粮价已经上涨了18%,美国和拉美的粮价上涨了10%。巴西2007年第一季度粮价是上年同期的3倍。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粮食价格上涨了25%以上。粮农组织曾有报告说,2007年世界进口粮食的成本将上升至7450亿美元,比2006年高21%,发展中国家进口粮食的成本更贵。 新粮食危机史无前例 阿根廷总统选举期间,数百万阿根廷人发起了全国抵制运动,抗议西红柿价格上涨,有时甚至超过了肉价。玉米饼是墨西哥人的主食,去年夏天墨西哥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玉米价格上涨60%。在意大利,面对不断攀升的小麦价格,人们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抵制面条”活动。欧洲目前黄油的价格比过去贵了40%。 类似这种事情在世界各地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2007年12月17日在罗马举行新闻发布会,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由于供应和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上粮价、油价高涨,世界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很多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在供应方面,全球变暖带来的洪涝、干旱等灾害导致重要产粮区产量下降;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对肉类需求增加,使很多农田变成牧场;对生物能源的需求,则使粮食作物成为工业原料。美国农民将玉米卖给生物能源制造商,导致全球玉米价格高涨。在需求方面,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养牛业的发展也消耗了大量粮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价格指数2006年上涨了9%,这“已经令人无法忍受”了,但2007年居然上涨了40%。最需要进口粮食的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增加了1/4,多支付了1亿多美元。同时谷物储备却不断减少。世界小麦储备2007年减少了11%,是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世界人口12周的消费,而在2000年-2005年间,这一数字是18周。同样,玉米储备也只够使用8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约塞特·施林说,该组织的粮食采购价格过去5年来上涨了50%,许多穷人因为高价“被赶出了市场”。更糟糕的是,高油价使运输费翻了一番,让穷国的粮食进口和人道主义援助难以为继。 《经济学家》则表现得更加悲观,称“世界粮食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便宜了”,“亚洲人收入的增长以及美国对乙醇燃料的补助结束了长期以来食品价格下降的趋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由于发展的需要,把耕地用来建设道路和楼房;全球变暖导致粮食减产;高油价提高了以原油为原材料的部分化肥的价格等。即使农业技术飞速发展,以上这些原因仍将使粮食价格在未来10年内保持高位。 分配不均导致全球饥荒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资料表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的所有人口,而且粮食产量的增加始终比人口数量的增加要快,所以在全球范围而言,饥饿绝对不是缺粮造成的。真正的问题是粮食分配不均,一部分地区拥有太多,另一部分地区又不够。所以饥饿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需要粮食的人是否能得到粮食的问题。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处于垄断地位,美国粮食年出口量占全球份额的35%左右。而粮食进口大国主要是印度、埃及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2007年的情况,由于气温上升,造成许多植物不能按时生长,再加上干旱对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农业造成的致命影响,全球粮食收成并不乐观,粮食歉收和饥荒问题卷土重来。 目前,亚洲国家的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中亚国家2007年受干旱的影响,粮食基本绝收,一些国家已面临着大饥荒的威胁。塔吉克斯坦2007年缺粮200万吨,有1200万人面临饥饿。而印度、埃及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了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俄曾建议成立一个“粮食欧佩克组织”,并得到粮食出口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支持。但西方国家表示反对,担心俄罗斯人是为控制世界粮食价格。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称,在世界最贫困的10亿人口中,4人中就有3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而且直接面临日益频繁的歉收和家畜损失。 粮价推高各国通胀率 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世界谷物食品巨头家乐氏、通用磨坊食品公司等纷纷涨价。美国食品制造商Sara Lee Corp日前也宣布将再次提高面包价格。日本最大的酱油生产商也要提价,这还是18年来的头一次。 随着这些创纪录的价格在今天成为食品行业的基准,价格连锁上涨将在未来几个月中传递到消费者层面,从而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批发市场2007年夏季出现的第一轮谷类食品价格上涨,现在已经渗透到整个供应链,并导致通胀上升。2007年11月,欧元区的通胀率升至3.1%,创下6年来新高,主要原因就是食品价格上涨;同月,美国食品价格也较上年同期上涨4.8%,带动整体通胀率升至4.3%;而在食品价格带动下,中国11月CPI也创下了11年来新高,达到6.9%。 然而,粮食价格增长自然有人获益,有人吃亏。以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来说,其2007年农场的纯利润达到870亿美元,比过去10年的平均值增加50%以上。其他出口农作物的不发达国家,如印度、南非等也可以获益。而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如日本、墨西哥和沙特则要在进口食品方面花更多的钱。这些国家也许有能力支付,但是像孟加拉国、尼泊尔这样的国家可能就很困难了。据估计,发展中国家要比以往多支付10%的钱来购买谷物。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可能还会帮助世界经济力量的天平更加倾向于新兴市场国家。在欧美国家,食品价格只占消费品价格的10%,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甚至更多。因此,粮价上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通胀压力相对更大。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印经济强劲,美国次贷危机使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于是,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发展中国家因为担心通货膨胀扩散而紧缩货币政策,而发达国家在降低利率。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加大,有可能在新兴市场国家引起经济泡沫。因此,处理这一系列由食品涨价所引起的经济问题时,需要特别小心。 粮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目前全球有37个国家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面临粮食危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高油价、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都是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居高不下的国际粮食价格甚至在一些国家引起骚乱。 对于这种状况,不少国家都开始担心,并有意识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阿根廷2007年12月初曾暂停小麦出口,以评估严寒天气带来的损失。印度政府十分担心大米短缺,已经施加了出口限制。鉴于面包、饲料等的价格不断突破历史最高值,欧盟决定,欧盟范围内的10%的休耕农田可以重新放开,为期一年。据估算,2008年欧盟的粮食收成将至少增加1000万吨。为了控制粮价上涨,俄罗斯政府2007年10月下旬与国内约30家生产商、连锁经销商和行业协会达成关于稳定6种主要食品价格的协议。此外,俄罗斯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关税措施,如对小麦等农产品征收高额出口税,放宽肉类产品的进口限制等。 然而,与其说是世界粮食匮乏,不如说是缺少政治意愿。全球粮食的安全,首先应该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走出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比如美国的乙醇政策可能使世界上30多亿人因饥饿而提早死亡。然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农业生产国,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重大影响,已经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粮价上涨。其次,粮食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要想改变世界粮食缺乏的局面应当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穷人增加收入。手中有了钱他们才有可能购买必要的食品。同时,也应该在技术上支持穷国。比如针对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减产问题,将研究扩大到非洲地区,对那里的谷类和木薯等农作物进行分析。实际上,地球上肥沃的土地足以养活比现在还要多的人口。除了旱灾、水灾和蝗灾这些天灾以外,世界政治和经济上一些不利的框架性条件也是造成千百万人挨饿的直接因素。 中国成新兴粮食援助力量 约100克小麦粉用极少的油简单拌炒后,没有任何配菜,甚至没有水,就是一个埃塞俄比亚小孩一天中主要的口粮。就凭提供这样的一份口粮,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在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免费学校午餐”计划的地方,就学率从十几个百分点最高可提高到八九十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13日,中国通过WFP正式参与向埃塞俄比亚“免费学校午餐”计划捐助25万美元。WFP认为,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国家的重要体现。 中国长期以来是受WFP援助的国家,直至 2006年1月1日,根据相关规定,中国不再是受援国。但早在2003年,中国就已开始对WFP捐赠,至今捐赠额已达2750万美元。虽然中国目前的粮食供应情况也并非十分乐观,但我们大部分地区已经脱贫,而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国家情况还非常糟糕。在埃塞俄比亚及非洲众多国家,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日均生活费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 此前,WFP主要捐赠来源是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向WFP捐赠的兴趣在降低,它们对WFP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国家援助几十年了,都没有变化,继续援助能有新的变化吗?”被称作“金砖四国”的中国及其他三个新兴经济体,开始被WFP寄望成为今后捐赠的新兴力量。 埃塞俄比亚捐赠项目是中国首次与WFP联手开展的多边援助尝试,也是中国农业部在印度洋海啸紧急援助项目后的第二个多边援助案例。类似于此次在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多边援助,被WFP认为是新兴国家大量增加援助的最可能途径。中国对全球的粮食援助资金肯定会增加。WFP在中国的援助项目都非常成功。而且在农业发展上,中国有大量经验可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并且更容易沟通合作。据悉,中国最近正准备斥巨资,启动为非洲发展中国家培养3万名农业专才的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官员此前在广州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表示,中国未来要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农产品供给。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仅占世界7%,却要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一旦中国加大粮食进口,将给国际粮价带来很大影响。为此,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进口量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证的,有两个关键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10年来中国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需的基本平衡;2006年末,国家粮食库存同比增加150多亿公斤,粮食的库销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到18%的安全线。 -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