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体验德国美国古巴医疗体制利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08:23 国际先驱导报
在华盛顿一家儿童医院里,装扮成“小熊”的医生在为一名儿童“诊病”。本报记者 张岩/摄 卫生部近日透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已经形成,近期将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为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分别深入德国、美国、古巴的医院,亲身体验当地医疗体制的利弊 德国:医生态度让人感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吴黎明发自柏林 近日,记者牙疼不已。如果是在中国的话,可以当即上医院。不过在柏林,首先得预约。于是,我开始找黄页给附近的牙医诊所打电话,但大都预约已经排满。一位同事给我推荐了一家私人牙医诊所,医生在电话里痛快地让我“马上来”。 医生检查非常耐心 这家诊所是一个“夫妻店”。为我看病的佐默费尔特大夫英语不错,态度温和。在征求我的意见后,给我拍X光透视,结果显示我右下侧一颗牙齿上面有一点龋齿。他动作麻利,很快把龋齿清理后补上。 但没想到回家后不到3小时,牙疼开始弥漫到整个右脸。熬了一夜,第二天7点多时我立即赶到该诊所。可佐默费尔特大夫也找不出原因,于是他推荐我到柏林最出名的沙里泰大学医院找专家看。他给医院写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我的症状和他的处理过程。 德国的医疗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私人诊所,第二类是综合性大医院,第三类是大学附属的偏重科研的医院。这位大夫推荐的医院就是属于第三类,在德国医疗界享有盛誉。 医院门诊接待处看了我携带的推荐信和我的身份证件后,立即为我登记注册。虽然有好几个病人排在我前面,但由于我疼痛难忍,负责登记的小伙子经请示,很快就带我进入诊室。这回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大夫,名叫沃尔特。他头发花白,和颜悦色,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很明显,他已看过推荐信,没问我几句就开始为我检查。耐心检查多次后,他查出了问题所在:有龋齿的那颗牙感染了牙髓。问题解决了。 沃尔特大夫还主动给佐默费尔特大夫打电话,详细讲述他是如何找到病痛的症结的。很明显,两人此前素不相识。 医院药店严格分开 不过,要买牙药需要去药店,医院没有。在德国,医院(诊所)与药店是严格分开的。标有红十字的药店在德国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在医院的接待处,都有一个本地药店的地址和电话联络表,并特别标明哪些药店周末或晚上开门。当记者说中国的医院就可以买到药时,佐默费尔特大夫大吃一惊:“这里面会牵涉很多利益。” 德国每个医生的处方纸上都有条形码,药店卖药时要将条形码扫入电脑,因此把处方药卖给了谁、是哪个医生开的都有记录。 1月18日,佐默费尔特大夫终于给我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把我的病牙补好了。不过,至今我还没有付一分钱,佐默费尔特大夫告诉我:“账单最快下个星期会寄到。” 美国:没有保险看不起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晴川发自华盛顿 记者日前陪妻子在美国看了一回病,对让人爱恨交织的美式医疗有了一些直接的体会。妻子切菜不小心伤了手,伤口挺严重。尽管早听说在美国看病贵,但眼看事态严重,便携妻驱车深夜前往最近的医院看急诊。 我们去的是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医疗中心,是方圆数十里最大的公立医院,据说收费还算公道。这是我第一次踏进美国医院的大门。 看一个小病用了3小时 妻子手上的伤口十分疼痛,但始终不见护士叫号。我走到护士窗口,问能不能快一点,哪怕先清理一下伤口也好。护士态度很好,但也很坚决:一切都要依照程序办事,不能破例。好不容易等到护士叫号,先是领进护士值班的房间,由护士简单询问和记录病情,并测量体温、身高、体重和血压。护士还给妻子小心清理了伤口,十分认真仔细。 由于我们是初次看病,在护士简单处理之后,再到柜台登记个人资料,包括姓名、住址、身份证件、电话号码以及有无医疗保险等。负责登记的是一名黑人老妈妈,态度和蔼,但手脚却不麻利。这一来,又是近半个小时。 之后,我们被告知回到候诊大厅等候医生。许久,我们才被领到诊室。医生慢吞吞地出现了,检查了一下伤口,询问受伤前后的情况。几分钟之内,他就得出结论:伤口并无大碍,只要打一剂预防针,然后定时清洗,换药,一两周便可痊愈。他走了以后,一个护士拿着托盘进来,清洗,换药,打针。完毕之后,另一名护士拿来一份详细的诊断单,上面有病情记录、相关常识、需购药品、用药剂量等,十分详细。 这时我们才知,美国的医院不负责售药,只负责开方子。但只有凭医院处方,才能在药店购买处方药。走出医院时,我看了看表,已凌晨两点多。看这么一个小病,居然用了3个多小时,而医生问诊也就几分钟。 收到5000多元账单 在整个看病过程中,医院里没有人提钱的事情。后来才知,美国的医院是先看病,后给病人寄账单要钱,这是比较人性化的。 但数日后我接到账单时,却大吃一惊。原来,不算药费,看这个小病,护士的诊费和医生的诊费加起来,竟要将近700美元(约合人民币5100元)!美国看病奇贵无比,果然名不虚传。 美国看病贵,主要是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医疗保险制度,大多数人都有保险。换言之,如果没有保险,是很难看得起病的。在美国,大多数人看病都是通过雇主或自行购买医疗保险,生病后到医疗服务机构就医,而医疗费用主要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最终病人只需承担医疗费一小部分。 但这样一来,医院和医生为增加收益会不断提高诊费,造成保险公司也不断提高保费,最后造成一部分人买不起保险,因而更看不起病。据悉,目前有约15%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这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古巴:检查治疗全都免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殷永建发自哈瓦那 候诊大厅整洁安静,候诊病人不多,也不用挂号,直接去接待处即可。等待护士分诊后,他们走上电梯,到相应的楼层就诊。这里,是哈瓦那市也是古巴全国最大的医院。医院大楼分24层,医学上所划分的各个科室在这里一应俱全。 在古巴,外国人看病和本国人看病是严格分开的,外国人在古巴看病不能免费。所以,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古巴本地医疗体制,《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特地走访了这家大医院。 各种检查和化验都免费 巡视医院各处,没有发现在中国医院里常见的划价处和收费处,由于早已听闻免费治疗,记者并不觉得惊讶。 一名年轻感冒患者刚刚看完病,他很满意地告诉我:“从我走进医院大楼到看病结束离开,前后只花了半个小时。” 据医院的工作人员介绍:“医生对病人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开好处方。随后,病人可持处方到所在社区的药店购买所需药品。”所谓购买,只是象征性地付点钱,无论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价格都相当便宜。 一位病人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们在医院做各种检查和化验,小到检查视力,大到核磁共振、超声波等,都是免费的。如需住院治疗,不仅治疗费、手术费和药费不用出,而且病床和饮食也是免费的。医院还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准备了专门的饭菜,家属陪住也有休息的地方。” 三级医疗体制覆盖全古巴 古巴人一提到医生,就觉得很亲切:“医生就像朋友,我们甚至愿意和医生聊家常。”古巴人从来没有给医生“送红包”的现象。 北京的大医院里,总是挤满了病人,“号贩子”也应运而生。然而,古巴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记者在医院的住院处,看到病房中竟然有些床位是空的。随行的医生告诉记者,由于古巴实行的三级医疗体制,大部分病人在前两级医疗机构已经治愈,无需到大医院治疗了。 目前,三级医疗体制已覆盖整个古巴。一般市(县)以下的小医院和综合诊所为初级医疗网,各省会和重要城市的中心医院为二级医疗网,首都的全国性医院属三级医疗网。“社区医疗模式”也逐步完善,根据这种模式,一个医生接受指派,到一个指定的社区负责照料120个家庭。在通常情况下,病人首先去找这名指定医生,如有需要,他们才被指引去医院接受专门治疗。 如何让看病不再沉重 国际先驱导报驻外记者综合报道 中国老百姓一提到去医院看病,总不免会觉得有点不是滋味,除了偶尔要受到医生的冷漠对待外,还要碰到“大处方”的困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百姓看病不再沉重呢?国内外对比一下,我们或许会有些答案。 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先治疗再付费”早就是一个惯例。病人们不用揣着现金去医院,而是在治愈后在家等着账单。因此从来不会出现有人因为没钱看病,而被拒之门外的情况。 而中国的医院,从挂号到各种医疗检查,再到就诊,都是预先付费。因此,医院的“冷漠”无形存在于这个体制之中。当然,想要改变现状,还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就《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走访的三个国家的医院来看,每个国家的医院体制都严格执行着“医药严格分离”的制度。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利益纠纷。同时医生也不会刻意多开药,或者是专挑贵的药。中国医院看病贵的一部分原因,就源自医药不分。再加上由于医院讲求效益,一些“大处方”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巴和英国,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三级体制”和“社区医疗模式”,这有效地缓解了大医院的繁忙情况。英国有严格的“社区看门人”制度,即必须要由医生替病人写转院推荐信才可以转院,这让“三级体制”做法得以保障。 中国目前的社区医院也在发展中,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有效措施,配备相应水平的医疗人员,那么社区医院肯定还会像现在这样冷清,反之大医院依旧爆满。那么,看病耗费时间的情况无法缓解,大医院医生的工作疲惫也无法避免。 当然,国外的医疗体制也有一些弊端。譬如美国过度市场化的做法,促使他们的医药费极贵,使得一些民众都看不起病;而英国所实行的严格预约制度也不宜全面提倡,毕竟很多病人“等不起”。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