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书评:谁打造了路易十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08:02 国际先驱导报
路易十四最常见的形象是芭蕾舞姿的立像,拄手杖,英武挺立。 中国古代统治者试图用礼教维持君主形象,并竭力向大众传播。这种做法在遥远的西方也有呼应 【作者】沈宇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赵昚出生时“红光满室,如日正中”;宋高宗赵构出生时“赤光照室”,日后又“泥马渡江”;宋太宗赵光义出生时“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这种描写也许会让现代人不以为然,但宋朝人却乐此不疲。 中国古代统治者试图用礼教维持君主形象,并竭力向大众传播。这种做法在遥远的西方也有呼应,而登峰造极并维持影响力至今的,唯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这就是《制造路易十四》一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假发与高跟鞋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制造路易十四》中别出心裁,把法国17世纪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看成一个品牌,以编年体与分析法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路易十四的形象在70多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加工制造过程。伯克告诉我们,那时的形象设计师已经熟练运用了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民意操纵等方式包装他们的封建君主。 路易十四最常见的形象是芭蕾舞姿的立像,拄手杖,英武挺立。假发、奢华的衣饰、纤细的双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有着“朕即国家”的威严,也流露出造神运动的痕迹。但事实上,他身高5英尺3英寸,也就是1.6米上下。伯克大胆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人们一眼即看出:国王的威严是由假发、高跟鞋和皇袍包装成的。理发师与制鞋匠亦如此这般地造就成了我们顶礼膜拜的神灵。” 颂圣应制,大概是各国文人都有的做法。怎样讨得君主欢心又不矫揉造作是路易十四形象设计师们的难题。“必须随时随地赞颂国王,但赞颂的时候要含蓄,不能直接使用那些赞颂的词语”。将路易十四的形象比附在神灵(朱庇特)、英雄(亚历山大大帝)或先人(圣路易)身上是个不错的选择。敌人形象,则一应堕落为巨蟒、九头蛇、地狱看门狗。 宫廷剧与艺术家 路易十四热爱舞台艺术,伯克将其形象设计的成功归于一出“宫廷戏剧”。枢机主教马萨林在路易十四幼年时定下的基调,启示了亲政后的路易十四一直关注着文学艺术;马萨林过世后,1661年的法国就成了路易十四的御用舞台,不少剧本是国王亲自参与撰写的。拉辛、莫里哀、吕里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聚拢在宫廷周围,为路易十四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推波助澜。 参加凡尔赛宫的“起床”、“就寝”和“进餐”成了检验身份地位的重要指标。为起床的国王送上穿戴、在国王进餐时与之交谈更是臣下莫大的荣耀。这不仅仅是奇闻轶事,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的两卷《文明的进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人们相互之间所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加,作为一种社会监督的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国王的“表演”不是简单的自娱自乐,法式的做派在很长时期内风靡了欧洲大陆,甚至于俄国的宫廷内都出现了大批只会说法语不会说俄语的俄罗斯人,德国的小诸侯也都效仿波旁王朝的礼制在各自的领地内实行,这深深地影响了德国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易碎的华丽 与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不同,伯克的这部“路易十四史”全是由镜子的映像组成。凡尔赛宫的镜厅虽然华丽,但终究脆弱不堪。路易十四当政的后25年,法国内忧外困,君主打造的新神话即使用“200万加尔文派教徒皈依基督教”、“占领80座城市”等现代意味极重的标题来敷设,仍止不住一面面镜子悄然碎裂成粉齑。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