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克林顿是第一个不怕我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09:32 青年参考

  作者[美]卡尔·伯恩斯坦译者张岩魏平刘宁

  1969年,时年22岁的希拉里考取了耶鲁大学法学院。出众的成绩与独特的个人魅力,不仅令希拉里成为深受大众支持的领袖人物,也为她赢得了同窗比尔·克林顿的爱情。从此,两位原本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彼此影响、相互扶持,为了共同的政治抱负而努力。——编者

  1.法学院里的学生领袖

  1969年秋天,希拉里来到了耶鲁法学院。那一届的235名新生中只有27名女生,希拉里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十分敬畏她的勇气。”希拉里的新同学卡罗琳·埃利斯说,“她到学校的时候,同学中有很多人都已经把她当做领袖了。我们之前曾在国家级杂志上看到过她的照片,而3个月后的今天,她就在我们班上,就在我们身边。”

  法学院的同学都认为希拉里肯定是要步入政坛的,她之所以选择来读耶鲁法学院,只不过是因为这是实现她远大目标的最佳途径。的确,她在法学院的第一年似乎就是专门用来帮助她快速提高声望的,并且丝毫没有表现出任何自我怀疑的迹象。“希拉里知道自己要想在政治方面有影响力需要有些名气,她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希拉里班上的一位女同学说。就像在读本科时那样,她的同龄人都受到她那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的吸引,认为哪里有她,哪里就是战事打响的地方。

  其实,当时的希拉里并没有把参加竞选当做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且也不相信选举政治的力量。她仍然认为法律事业应该是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服务的,包括那些最没有权力的、被边缘化的或是受歧视最严重的人。在所有应该得到帮助的人中,希拉里最想帮助的是孩子。孩子是公民中最脆弱的群体,穷苦人家的孩子和黑人子女更是如此。她认为,为了孩子们的利益,法律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她可以找到办法努力促成此事。

  那年秋天,希拉里乘车往返于纽黑文和华盛顿之间,她在国会大厦为女性公众人物玛丽安·埃德尔曼组织听证会,并且接受一位名叫佩恩·罗迪恩的律师指导,为那些被忽视的受虐待儿童辩护。这是职业和学习任务之间的完美结合,使她感到非常安心和满足。

  除此以外,希拉里还在芝加哥参加了多次全国播出的电视访谈节目;当选为女性选民联盟中的联络员;甚至成为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希拉里很享受这些关注,享受这种特立独行,觉得自己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更有思想的道路。

  2.反战运动中展现魅力

  到了1970年春天,摆在全美数百万名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已不是传统的学习和功课,而是久拖不决的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的固执己见,已经让超过2.5万名美国士兵以及几十万越南和柬埔寨人付出了伤亡的代价。由于对时局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就在“五一”节当天,耶鲁的学生们组织了大规模的反战活动。虽然希拉里只是研究生一年级新生,但已经是整个学校里颇有影响、颇受尊重的人物了,身为积极分子的她自然也参与其中。

  像往常一样,希拉里认同“五一”示威活动的深层次目标,但她却明确地表示,游行示威应该是和平的、有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应该瞄准长期的目标。此后一周,活动的组织者们召开特别会议来商讨斗争策略,那次会议差点失控,是希拉里巧妙地安抚了争执各方,并引导讨论朝着最终平息争端的方向发展。法学院院长戈尔兹坦说:“大家都出于愤怒说了许多过激的话。但身为一位如此年轻的女士,希拉里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魄力。”

  5月7日,希拉里作为大会发言人之一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妇女选民联盟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这是她知名度、影响力日益提高的又一体现。当讲到美国入侵柬埔寨的军事行为是“违背《宪法》”的行为时,她的情绪异常激动,并努力尝试着把发生在各大学校园里的反战行动介绍给台下那些年长于她的听众。

  在外人看来,希拉里的处事方法是她各种气质特征的独特组合:咄咄逼人、温柔体贴、插科打诨、生硬粗暴、热情赞颂、冷嘲热讽、理性分析、热情似火或者热烈奔放。多年以后,甚至许多最初讨厌她政治策略的同学们都满怀敬意地回忆起她在“五一”集会中收放自如地发挥这些气质特征的情景。尽管如此,希拉里自己仍然表示,1970年在耶鲁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她奋力争取的是投入,而“不是破坏或所谓‘革命’”。

  3.“他是第一个不怕我的人”

  进入法学院仅仅18个月,她就成了同龄人中最耀眼的明星。然而突然之间,希拉里却以一种最传统的方式颠覆了自己的生活: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一个男人。比尔·克林顿就是“她井然有序的理智世界中的不可控因素”。“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不怕我的人。”希拉里说。而朋友们则认为,更可能是克林顿掩饰了自己对她的恐惧。希拉里与他所有的前任女友是如此截然不同,她的品性让他着迷,而他的自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她却说自己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

  当时,克林顿作为罗兹奖学金获得者留学牛津大学,在还差两个学期就能拿到学位的时候来到了耶鲁法学院。在一直渴望投身政坛的他看来,这里是一个可以直通目的地的完美落脚点。按照同学们的说法,克林顿不仅智慧超人,“突击学习几个小时就能通过考试”,而且具有非凡的魅力,能够吸引大量不同背景的人。他听取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知识,然后以自己高深的见解和历史感予以回应,令人们神魂颠倒,对他如痴如醉。

  然而,在学业和政治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克林顿的个人生活却是一团糟。“一个年轻女孩离开我回家嫁给了从前的男友;接下来又跟一个自己心仪已久但又不能跟她定下来的女孩痛苦地分别。于是,我渐渐开始接受独自一个人,决定暂时不再同任何人谈情说爱。”

  此时,希拉里上场了。克林顿回忆说:“一天,在爱默生教授的课上,我坐在后排,突然看到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女孩……她一头浓密的深金色头发,戴着眼镜,不施粉黛,但却透露出一股坚定、冷静的力量,这是我几乎从未在其他任何人身上见到过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课堂上,希拉里不停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是知道正确答案,这给他留下了非同寻常的第一印象。

  他开始在校园里有意追随她。希拉里则表示,她第一次注意到克林顿是在学院的休息室里,“他看起来不像一个领罗氏奖学金的学生,而更像一个海盗——长头发,乱蓬蓬的胡子,身高6.25英尺,体重220磅。”不过,根据他们的自传,直到197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他们才开始交谈。那是在耶鲁的法律图书馆里,克林顿发现了他的朋友杰弗里·格莱考,于是走过去打招呼。在交谈中,格莱考注意到“对方的注意力慢慢不集中了。他的视线开始游移,目光掠过我的肩头。我转过身去,看到希拉里就坐在那边的桌子旁。”而女方也在同一时刻发现了克林顿,于是走上前去主动自我介绍。这种积极大胆的态度让克林顿着实吃了一惊,他跟她打了个招呼,然后便赶紧转身离开了。

  两人再次说话又是那之后两个月的事情了。春季学期最后一天,两人上完课走出教室,克林顿问希拉里去哪儿,她说去注册下一学期的课程。当他们一起来到办公室时,注册员问克林顿:“你已经注册过了,怎么又来了?”当他承认那只是为了能跟希拉里在一起而耍的小心眼时,希拉里笑了。“我们一起走了好长一段路,然后就有了第一次会。”

  4.克林顿真心爱上了希拉里

  很快,希拉里和克林顿就手拉手地在校园中漫步了,显然沉醉其中。那时的她看起来像个嬉皮士,穿着蓝色牛仔裤和凉鞋,长发过肩,戴着一副镜片厚厚的眼镜,经常换镜框,像是在尽力掩饰自己吸引人的容貌。而在精神世界方面,二人的价值观、理想抱负及对生活的热情不谋而合。人们都能看出希拉里“在许多方面是很有吸引力的”——包括她的外表,尽管眼镜遮掩了她娇好的面容。希拉里的密友德博拉·塞尔曾经指出:“希拉里被公认为是……思想深刻的人,而克林顿则以才思敏捷闻名。”

  法学院的所有学生都领教到了他们之间那精心构建的平衡。1972年,在耶鲁法学院著名的大律师联盟模拟庭审大奖赛上,希拉里和克林顿双双入选其中一支辩论队伍,并被指派扮演原告律师。他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起诉要点、法律依据和控辩战术。他们面临一个棘手的案子,该案被告是肯塔基州一名警察,被指控犯了谋杀,而此人曾公开宣称痛恨看起来像嬉皮士的年轻人。“可是,这足以构成殴打某人致死的动机吗?”模拟法庭的宣传海报在介绍案情时这样问道。

  最终,克林顿和希拉里还是没能赢得大奖。不过,他们在此次竞赛中的准备工作和临场发挥可以说是此后25年里两人合作模式的原型,两个人充分展示了各自的能力和性格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角色分工已初步形成。同伴们一眼就看到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当他们那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都为之倾倒。“希拉里非常犀利、敏锐、具有芝加哥风格,而比尔幽默、怀旧、天真。”无论有怎样的流言蜚语,比尔·克林顿确实真心爱上了希拉里,感觉到她有一种自己先天不具备的素质:强硬不妥协。这种特质后来成为了克林顿夫妇的朋友、拥护者和对手们永无休止的辩论话题。“没有它,克林顿不可能当上总统”——这个说法是有几分正确的,毕竟,克林顿情愿调和矛盾而不愿意战斗,因此常常要希拉里把他推上“拳击台”。用追随他们二十多年的政治顾问迪克·莫里斯的话说:“希拉里有一种无畏的品质,有勇往直前的坚定的力量,她具有杀手的本能。”

  (节选自《希拉里传》,中信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