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信仰与性别:2008开启美国选举转型门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13:11 新闻晚报

  算上刚刚退出竞争的罗姆尼,2008年美国大选打破了以往的许多规则。希拉里是女性,奥巴马是黑人,罗姆尼是摩门教徒。在10年前的美国,这都难以想象。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型社会,少数的社会精英阶层管治多数的中产阶级和平民。即便经历了几次大型的移民潮,但是美国依旧保持了精英权力掌握在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白人,安格鲁-撒克逊血统,新教徒)的手里。对其中任何一个规则的变动,都是美国政治的一次大地震。1961年肯尼迪以天主教徒当选,开始刷新WASP政治的传统,但革命的代价,是肯尼迪的生命——他的遇刺和他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传统的欧洲移民数量急剧下降,而亚裔和拉美裔的移民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冲淡着美国的白色。这使传统的,尤其是保守主义知识精英极度恐慌。萨缪尔·亨廷顿2006年的《我们是谁:美国身份所面临的挑战》,几乎以赤裸裸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开始抵抗来自亚洲和拉美的文化和语言的冲击,控制来自两大区的移民。

  亨廷顿的WASP担心并非毫无理由。2006年,洛杉矶历史性地选择了一位拉美裔的市长,标志着拉美裔移民在加州已经获得了政治声音,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政治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统选举非同儿戏。1998年鲍威尔曾经是呼声极高的共和党人,但他最终放弃。原因:他的妻子说,他的肤色使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可能面临被刺杀的危险。

  但毕竟全球化的轮子已经使美国社会转型到了不得不尔的地步。东岸的金融机构、研究所、大学里,非白人血统满大街都是;而西岸的电脑公司、网络机构里,亚裔人技术人几乎是中流砥柱。美国的政治传统转型已经箭在弦上了。

  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选民就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变化。就全局而言,拒绝变化依旧是一个倾向。

  奥巴马从来就不敢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肤色上,这对他是劣势而非优势。所以,他一直试图所做的是“漂白”。黑人选民在数量上并没有优势,而且黑人一贯在选举行为上容易走极端,要求候选人给出对黑人的承诺明确而偏袒。因此,奥巴马强调的是自己是一个“社会的协调者”,也就是:无关肤色,最重要的是共存共荣。因此,他受到了曾经在伊利诺伊州全力支持他的杰西牧师(黑人)的攻击,此人认为奥巴马在讨好白人。

  希拉里也不敢运用她的女性特征。在美国搞政治的人内心都清楚得很,如果太强调这张牌的人,无异是政治自杀。尽管女性是一个很好的标签,但是它无法经受住严格的技术分析。喜欢女性和喜欢男性政客的人,最多是平分秋色。男性不会刻意地去追求一个女性总统,女性其实也不会。在选民的构成中,女性并不占明显的优势;而在男性选民的心理中,女性总统的形象反而是负面。选民性别比例的构成,已经使女性这个标签的劣势非常显而易见。因此,希拉里强调自己的政治经验,和强悍的作风,以冲淡女性的色彩。

  至于信仰,那实在不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题目。美国人口的80%,全都是基督教徒,其它宗教教徒,根本没有机会。罗姆尼的摩门教虽然也是基督教的一支,但一向被目为异端。

  因此,2008虽然开启了美国选举转型的门楣,各方却未敢以此骄傲。传统的力量依旧强势,而候选人各自如履薄冰。亨廷顿的恐惧不过刚刚开始。黑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白人一样长,今天刚刚站到了选举台上。而要看到亚裔或者拉美裔,还需更加漫长的时间。(连清川《普知》杂志执行编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