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支持率因克林顿出格言行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13:46 外滩画报

  希拉里有点势头不妙

  对于媒体和民众给予奥巴马的天皇巨星般待遇,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表现有点反常,一度不断抛出刻薄评论,甚至谩骂支持奥巴马的媒体记者,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令人难以置信。

  事实证明,这位选战老将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他为了太太的利益,不得不暂时闭上了嘴。如果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含泪和哽咽为希拉里讨回了点形象分,紧接着比尔炮轰奥巴马的宣传策略又将对她的好感抵消殆尽。

  连民主党德高望重的爱德华•肯尼迪对克林顿夫妇的行径都忍无可忍,他在为奥巴马背书的公开演讲上,不断用克林顿攻击奥巴马的词汇来突出奥巴马的优势,其幽默妙语不得不令人佩服他的智慧。

  CNN 记者约翰•金曾说,奥巴马和希拉里最大的区别在于,奥巴马是在3000 英尺的高空中飞翔,而希拉里却在斤斤计较每一个细节,这道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竞选风格。

  笔者也曾听美国同行抱怨,说希拉里的竞选班子令人难以忍受。他们傲慢而张扬,经常半夜里给笔者打电话,不厌其烦地核对报道的每一个细节,修改希拉里讲话的内容等等。

  笔者没有和希拉里进行过近距离接触,出席她竞选集会的体会也比较笼统。她的演说是典型的政治宣讲,并没有听奥巴马演说时让人领略到的那种激动、点中你的心坎、让你周身热血沸腾的感觉。

  希拉里的风格很务实,是西方政治家的典型态度,因为她对细节非常了解,她可以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而奥巴马的魅力在于,当他面对千人演讲时,可以让每个人都认为他只是针对我一个人在侃侃谈心。他给民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前景,以至于这本身很可能会成为他的障碍,尤其在他达不到民众期待的时候。如果说奥巴马希望通过改变美国人的情绪来改变美国,希拉里则希望通过具体实施来改变美国。

  做客希拉里的竞选造势会

  就在波多马克初选前的星期天,笔者无意看到希拉里竞选网站贴出的一张集会通知:希拉里将在马里兰州一个叫克林顿的地方举行集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趣的吗?笔者一查地图,也就半小时车程,立马带上大儿子出发了。克林顿在华府偏西南处。也许是周日缘故,一路上通行无阻。正当笔者担心怎么停车、怎么挤进人群之时,只听到GPS 提醒说,目的地靠近了。

  往车窗外一看,却是人烟稀少的住宅区。越往前开,房子越大,房子的间隔也越宽,看得出是个富人居住区。可是除了高大的树林衬着渐暗的天色,没有一个竞选标语,更没有三五成群的支持者,怎么看都不像竞选集会的场地。笔者怀疑是走错了路,可是反复查对地址、反复输入GPS,都显示出“已到达”字样。想问路,连个人影也不见,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不得已,笔者只好停车去敲地址上写的民宅大门。

  一个精神抖擞的黑人开了门。他爽快地安慰笔者说,没错,是这里,时间还没到,人还没到齐,你先进来吧。与其他人潮汹涌的集会相比,这是笔者经历过的最“高档”造势会了。这位屋主维纳德•赖特(Vennard Wright)是一家网络公司的CEO,克林顿的竞选网站就是他的公司一手做的;集会是克林顿竞选班子临时要求他办的,希拉里本来要来,后来因为行程变动来不了了,但马里兰州一些政治要人和记者都会来的。

  笔者不免有些失望,因为曾听过不止一个人提到,希拉里的演讲虽然缺乏亲和力,但在私下一对一交流时,还是个十分和善可亲的人。不过既来之则安之,索性呆下来看看还有什么好戏。赖特的住宅相当豪华,34 岁的他显然事业有成。这个希拉里的支持者向笔者承认,比尔最近的出格言行确实把好多原本支持希拉里的黑人选民都赶到奥巴马那边去了;希拉里的支持率明显下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当晚这个连《华盛顿邮报》网站都刊登了预告的活动,总共只拉到寥寥可数的几颗人头。即使算上过来撑台面的马里兰州副州长和当地市长、一两个貌似记者的人,再加上希拉里竞选班子的人,笔者数了一下,顶多也就二十来个。就这样,笔者经历了一场没有希拉里的竞选活动。若不是亲眼所见,笔者绝对想不到希拉里的阵营已经如此没落—至少在马里兰州的克林顿一地。第二天的报纸就报道了希拉里更换竞选经理的消息,结合那晚的见闻,笔者不难想象希拉里目前的困境。之后她在波多马克初选中的失利更显得顺理成章,选举结果证明,无论是在黑人、妇女、年轻人、高收入者或教育程度高的选民群体中,她都输给奥巴马。

  希拉里希望在接下来的得克萨斯州和俄亥俄州力挽狂澜,但早已不如原先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了。短短几周时间,一个连黑人选民都以为不过是陪练的角色,一下子就势不可挡地踏上了通往白宫的征途。

  众歌星力捧民主党

  就在2 月初,嘻哈乐团“黑眼豆豆”主唱will.i.am 根据奥巴马在新罕布什尔的一场演讲,创作了单曲《Yes WeCan》(是的,我们可以),还发动他的明星朋友一起演唱并拍成一部MV。这首以奥巴马演说内容为歌词,结合了演讲实况的歌曲,一放上YouTube就引来无数的点击量。据《今日美国》报道,上传后短短一周内,它的浏览量已经超过370 万。will.i.am、斯嘉丽•约翰逊、约翰•莱杰德、卡瑞姆•阿布杜勒•贾巴尔、何比•汉考克等大腕都不遗余力地倾情出演,目的只有一个,呼唤美国年轻人积极参选来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实现理想。正如MV片尾的字幕——由HOPE 变成VOTE。笔者在观看这部MV 时,觉得词曲配合得天衣无缝,不愧是极其成功的励志作品。奥巴马的形象在黑白影像的处理及音乐的烘托下,让人想起马丁•路德•金,想起肯尼迪,想到历史的洪流、人类的未来⋯⋯试问,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有哪个候选人会有这样的魅力和光彩?

  不管其他候选人的支持者们怎样想法设法,麦凯恩的老脸肯定无法和明星及音乐相搭配,支持哈克比的保守派就更无力收买年轻人的心了。当不当选总统,奥巴马都成了人民英雄。

  没想到,Barelypolitical.com 立刻根据《Yes We Can》摹仿炮制了搞笑版的《john.he.is》和《No,You Can't》来讽刺麦凯恩,提醒民众:如果麦凯恩当选,伊拉克撤兵将遥遥无期,大批民众还是买不起医疗保险。

  这就像“奥巴马女郎”一出炉,马上就有“荣•保罗女郎”紧跟其后一样。虽然刻薄了点儿,但都体现了网民的心声。说起来,为什么网上都是捧民主党、贬共和党的搞笑作品呢?是民主党支持者多具艺术创造力?多具幽默感?并且都是网民?

  这个问题,笔者还没想通。但无论如何,在民主的机制下,现象和推测都不能代替结果。究竟谁主沉浮,还要看11月的大选结局。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