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中的“中国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17:19 新民周刊

  -刘洪

  在未来中美谈判桌上,如果有美国官员能操流利汉语直接谈判,也大可不必感到惊诧。在美国将美中关系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双边关系”背景下,对华工作的资历和经验,已渐成美国政府官员晋升的重要资本。“中国通”,可以说现在遍布美各涉华政府部门,并担纲要职。

  最突出的,则非财经领域莫属。比如,在商务部,主管对华事务的副部长富兰克林·莱文对中国知之甚深,他是美国乔治敦大学的中文硕士,并曾在南京进修,就读于南京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中心。我曾跟和用中文聊过,虽然他很谦虚自己的中文水平,但简单对话没任何问题,更关键的是,他熟悉中国国情,还对南京历史古迹和小吃了然于胸。

  另一个经常批评中国的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曾在北京演讲时坦陈:自己对中国是“相当的熟悉”——上世纪80年代她作为参议院工作人员来访过;90年代曾参与摩托罗拉公司在华投资的规划和谈判。此外,在担任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时,她开设的一门课程就是讲述美国对华贸易关系。

  当然,布什政府内的最知名“中国通”,则非财政部长保尔森莫属。布什点名让他出任财政部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中国事务的娴熟和在中国的人脉。他曾在高盛集团中文网站的欢迎辞中说,自1992年起,作为高盛董事长的他每年都会访问中国多次。“我本人亲眼目睹了经济转型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句话显然不是他的自吹。

  中共17大后,美国媒体询问他对中国新领导层的看法,保尔森也直言不讳:他对中国新领导人都很熟悉,相信他们进入最高层对中国今后发展及美中关系都是一个好消息。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去年作为财长首次前往中国,去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浙江,会见的第一位中国官员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作为目前美国官场的一般规律,不能说有“中国背景”就一定能更上层楼,但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美国外交的一个重心,在同等条件下,有中国工作经历显然就更容易被提拔。

  许多原本在研究领域的“中国通”也因此学而优则仕,不时被请上国会或政府讲坛,讲解中国情况、探讨对华政策,有的人则作为“稀缺人才”被召进政府。比如,上面提到的施瓦布,她曾做过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美国目前官阶最高的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此前是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杰出学者。

  此外,不能不提一下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前主席拉瑞·沃茨尔,这个美国传统基金会前副总裁的研究著作都跟中国有关,是美对华强硬派代表人物。他和中国也不乏渊源,曾担任驻华使馆武官,在北京常驻多年。私下交往中,感觉他还是一个很热情平和的“中国通”;但一谈到具体事务,鹰派立场立刻显现。

  越来越多“中国通”走上美国政治舞台,对中国来说,究竟是利还是弊呢?

  首先应该肯定:这是好事。一位美国官员告诉我,目前中美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了解,没有彼此了解,也就谈不上互信和深入合作。“中国通”们了解中国,也理解中国人做事的方式和复杂原因,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也相对地更注重策略和理性。

  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通”知己知彼,显然也会让中国在谈判中面临更大的挑战。保守派的“中国通”指控起中国来,言辞更尖利,其“中国背景”也会让他们的“真话”更有蛊惑力和煽动性。

  中国成了美国的“显学”,与中国沾边,也就成了美国的“显人才”。这并不仅表现在政界、学界,商界尤其如此。对负责对华事务的美国高官来说,即使有一天挂冠而去,“中国背景”也提供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人脉和资源。

  比如,现世界银行行长、美前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提出中美“利益攸关方”概念,如今从国务院辞职后马上被请进高盛集团——高盛看中的就是他的国际视野,尤其是对中国事务的娴熟。另一个例子则是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她的名片是用中英文双语印刷的。她作为高级国际事务合伙人供职的威凯平律师事务所,现在很大的业务量就来自中国企业,而这位“丝巾女高官”则无疑是对华公关的最佳人选。(作者为驻美资深媒体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