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啃老”不会成为“老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00:20 都市快报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经济不景气,回家找爸妈。美国也出现“啃老”族了,甚至不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独立性极强的美国人,也啃起老来,尽管出乎意外,却也合乎情理:经济衰退是大背景,次贷危机是小背景,自己失业、租不起房子是“个人的背景”。

  传统情形是,美国孩子长到18岁后,就把家中钥匙交给父母,说声拜拜独立生活去了。如果失业了,没有收入了,也不愿花父母的钱,因为花父母的钱被认为是耻辱不光彩的事。早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儿子失业后,宁愿排队去领救济金也不接受其父的经济资助。然而事情总是会有发展变化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中已渐渐出现了“回飞棒小孩”,德国人也有“赖巢族”一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啃老”大抵不会成为“老啃”。现在的“啃老”族,是经济不景气的临时性产物,与我国普遍存在的依赖式“啃老”有很大的不一样。当代中国出现了很多成年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主因并不一定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都缺乏独立意识,即使自己能赚钱了也要“老啃”下去。也就是说,美国的“啃老”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化的临时救济,它是对政府救济、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济和民间救济的有益补充,这种“救济”同样也是“救急不救穷”的。一旦国家经济好转,或者个人渡过失业难关,多数会很快恢复独立性。

  我国的“啃老”族,大多不仅经济生活上“啃老”,文化心理上也“啃老”,父母有钱要啃,父母有权也要啃,这种啃不仅是依靠,而且是依傍。这样的“啃老”族,不少是以混入“啃老”的“革命队伍”而骄傲的,往往是“好啃懒做”一族,不啃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品质”受影响、自己的“地位势力”也受损失。

  从被啃的父母一方来看,美国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得多,被子女临时啃一点,其实属于毛毛雨,这得益于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藏富于民”,这种厚实的民间丰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至于专家分析“持续给儿女提供帮助会危害父母的金融自由”,我看多少有些言过其实,相信大部分父母还是以帮助孩子摆脱困境为底线的。童年住过的卧室,依然只会伴随着“啃老”子女的“困境童年”,不会是太长的时光。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