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奥巴马现象昭示美国能否突破种族僵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05:25 第一财经日报

  王希

  无论2008年美国大选结局如何,这次竞选都将因“奥巴马现象”而在美国政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曾在20世纪末两度参选,竞争民主党提名,但未对其他党内竞争者构成任何威胁。奥巴马的参选则非常不同,从年初赢得艾奥瓦州后,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

  奥巴马的异军突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从一开始,奥巴马阵营就避免打种族牌,刻意追求一种超越种族政治的竞选。在竞选初期,无论在什么场合,奥巴马避免渲染自己“非洲裔美国人”的背景,而注重强调自己是改革和新生力量的代表。这种超然的定位使他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白人的支持。尽管有些黑人开始对他持保留态度,但当他赢得一连串初选之后,黑人选民开始感到,也许黑人当选总统的机会真的来到了。在迄今为止已经完成的初选中,凡黑人选民人数众多的州都为奥巴马所赢得,充分说明了黑人对他的支持。

  3月上旬,奥巴马阵营避打种族牌的策略因一段录像的播放而遭到反对势力的“破局”。录像记录的是奥巴马在芝加哥所属教会的前牧师莱特(Jeremiah Wright)的一些布道片段。莱特在布道中,以激烈的语言痛斥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大加鞭笞,称“9·11”事件的发生是美国外交政策自食其果,并把“上帝保佑美国”这句美国人口头禅改成“上帝谴责美国”。保守派阵营立即将莱特的言论定义为仇视美国的言论。因为莱特牧师曾是奥巴马的牧师,主持过他的婚礼,为他的两个女儿施洗,奥巴马在自己写的一本书中还曾引用莱特布道词作为题目,所以两人的关系曾经十分密切。保守派立刻抓住这一点大作文章,质疑奥巴马对美国的忠诚以及他在种族问题上的真实立场。奥巴马因此面临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危机。为此,奥巴马立即改变策略,从回避种族问题改为直接面对,并于3月18日在费城就莱特牧师的言论发表了公开演说。

  奥巴马在演说中提醒人们:美国的经历是一种“民主的实验”,美国的历史是一部争取实现一个“更为公正、更为平等、更为自由、更有关怀、更为繁荣的美利坚”的长征史,而目前的竞选是这个长征的一部分。接着他讲述了自己的美国故事:父亲是肯尼亚的非洲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从小得到外祖母的照顾,亲戚中有来自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后代。这个铺垫意义深远,说明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即融合了世界不同民族血统的人。

  对于莱特牧师的过激言论,他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这些言论曲解了美国历史,否认了美国的“伟大与美好”,同时伤害了白人与黑人,在美国人需要团结的时候,这种分裂主义的言论是有害的。但他同时指出,奴隶制和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使美国社会至今依然存在着种族歧视;对于许多黑人来说,缺乏经济机会、失望与暴力是每天的生活现实,莱特那一代人就是在这种现实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奥巴马也指出,白人社区也存在同样的怨恨,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把黑人当成替罪羊来发泄愤怒,对福利政策和肯定性行动大肆攻击。但是,奥巴马拒绝与莱特牧师决裂:“我不能抛弃他,如同我不能抛弃我的黑人社区,如同我不能抛弃我的白人外祖母一样。”尽管外祖母有时也会讲一些带有种族偏见的话,但所有这些人“都是我的一部分,是美国的一部分”。

  他指出,美国目前处于一个“种族僵局”之中,单靠一场总统选举并不可能解决美国的种族问题。但他坚信,美国人是可以团结起来向前看的。他希望黑人勇于面对历史,但不要成为历史的人质,在争取公平和正义时,将自己的诉求与所有美国人的愿望结合起来;他呼吁白人诉诸行动来改善种族关系。

  随后,他向美国人提出挑战。在当前的竞选中,美国人要么继续就莱特牧师的言论大作文章,打种族牌,搞种族分裂的政治;要么团结起来,选择“说不”,跨越种族政治。最后,他以为他助选的一个白人女孩的故事结束演讲。在他看来,这个家住南卡罗来纳州的白人女孩愿意并敢于到黑人社区来为他助选,说明她追求一种超越种族政治的美国未来,她的行为代表了美国未来种族和谐的希望所在。

  显然,奥巴马在这篇演讲中下了许多工夫。他必须谴责莱特的言论,否则无法争取白人选民的支持;但他不能无视种族歧视的存在,不能粉饰太平,割裂与黑人社区的关系,失去黑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利用种族政治的话题来超越种族政治的羁绊;他不能回避自己的种族认同,但必须诉诸更高的政治认同,并将这种认同变成一种所有选民的共同认同。只有这样,他才能在种族这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上争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换句话说,这场演讲成为对奥巴马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验,也许会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最重要的演讲之一。

  总统选举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思辩的运动,其目的是整合政治、统一思想。这个过程有可能为金钱和媒体所操纵,从而沦为一场政客角逐职位的游戏,但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候选人拷问民族良心、提炼民族精神的过程。这样的机会并不是每次选举都会出现;但是一旦出现,并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可以成为提升选举道德境界的机会。奥巴马的演说可以说达到了这个效果。美国内战前夕,同样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林肯曾就美国是要自由还是要奴隶制的问题来拷问选民的良心;结果,林肯赢得了选举,但失掉了半个美国。如今,奥巴马也对美国选民提出了一种良心的拷问,结果会是如何呢?(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主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